站后区间降水安全专项施工方案.pdf





《站后区间降水安全专项施工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后区间降水安全专项施工方案.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 目录 1 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1 1.1 编制的依据.1 1.2 适用范围.1 2 工程概况.2 2.1 工程简介.2 2.1.1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2 2.2 地质概况.2 2.2.1 工程地质.2 2.2.2 地震烈度.3 2.2.3 水文地质.4 2.2.4 工程地质评价.5 2.3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周边环境.6 3 施工总体安排.6 3.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6 3.2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施工进度计划.7 3.3 劳动力安排.7 3.4 机械设备安排.8 3.5 施工材料安排.8 4 降水施工方案.8 4.1 基坑降水的目的及方法.8 4.1.1 基坑降水的目的.8 4.1.2 基
2、坑降水方法.8 4.2 降水井设计.9 4.2.1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降水井设计.9 4.2.3 水泵选型.10 4.3 降水井构造.11 4.4 降水井施工工艺.11 II 4.4.1 管井施工工序.12 4.4.2 管井施工技术要求.15 4.4.3 主要注意事项.15 4.5 降水井维护管理.16 4.5.1 降排水维护.16 4.5.2 降水动态观测.17 4.5 降水井回填.17 4.5.1 降水井回填方法.17 4.6 站后区间基坑外截排水和明挖基坑内抽排水.18 4.6.1 站后区间基坑外截排水.18 4.6.2 基坑内抽排水.18 5 危险源辨识.20 5.1 降水过程中危险源辨
3、识.20 5.2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危险源辨识.20 5.2.1 DN300 自来水管.20 5.2.2 红星路南延线.20 5.2.3 坑壁涌水.20 5.2.4 触电事故.20 5.2.5 起重吊装.20 6 安全保证措施.21 6.1 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22 6.2 安全保证体系.24 6.3 安全生产责任制.25 6.4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5 6.4.1 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25 6.4.2 安全检查制度.26 6.4.3 安全考核及奖惩制度.26 6.4.4 领导带班计划.26 III 6.5 针对不同危险源采取的措施.26 6.5.1 周边道路及管线.26 6.5.2 降水施工
4、安全措施.27 6.5.3 临时用电安全措施.27 6.5.4 起重吊运安全保证措施.28 6.5.5 坑壁涌水.29 7 文明施工措施.30 7.1 扬尘和大气污染控制措施.30 7.2 水土环境保护.30 7.3 噪音控制措施.30 7.4 工地排水和污水处理方案.30 7.5 固体废弃物处理.30 8 施工监测.31 8.1 监测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31 8.1.1 监测组织机构.31 8.1.2 人员安排.31 8.2 监测点布设.32 8.2.1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32 8.2.2 地下水位观测孔.32 8.2.3 基坑周围路面及地面沉降、倾斜监测点.32 8.3 监测项目及频率.
5、33 附图 5 站后区间监测布置图.33 8.4 监测预警.33 8.4.1 监测控制及预警值.33 8.4.2 预警程序.34 9 应急预案.34 9.1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34 9.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34 IV 9.3 应急救援小组职责.35 9.4 应急领导小组联系名单.37 9.5 应急物资设备.37 9.6 预防与预警.38 9.6.1 预防措施.38 9.6.2 预警条件.39 9.6.3 预警程序.39 9.7 事故报告程序.39 9.8 应急处置.39 9.9 应急响应方案.40 9.9.1 基坑失稳应急响应方案.40 9.9.2 周边建筑物应急处理方案.42 9.9.3
6、火灾事故应急处理方案.42 9.10 事故调查与处理.42 9.10.1 事故调查小组职责.42 9.10.2 事故调查.43 9.10.3 事故处理.43 附件.44 附表 1 对外应急联系电话.44 1 1 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1.1 编制的依据编制的依据 1.1.1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 年版);1.1.2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1.1.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1.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1.1.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7、(GB50308-2008);1.1.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1.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1.8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1.1.9 建设部发建质200987 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1.1.10 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DB51/T5072-2011;1.1.11 关于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的实施意见(成建委发 2008 101 号);1.1.12 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关于印发成都地铁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成地铁建(2012)3
8、7 号);1.1.13 成都地铁建设分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施工降水顶管及市政管线深沟槽工程等重大危险源管理的通知(成地铁建(2014)115 号);1.1.14 成都地铁 1 号线三期首期工程五根松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1.1.15 成都地铁 1 号线三期首期工程五根松站站后折返线围护结构施工图;1.1.16 成都地铁 1 号线三期首期工程土建 2 标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1.17 成都地铁 1 号线三期首期土建 2 标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1.2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五根松站站后折返线降水施工的全过程。2 2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工程简介 2.1.1
9、 五根松站五根松站站后区间站后区间 五根松站站后折返线区间是由五根松站(原红星站)南端左线接出,沿梓州大道(红星路南延线)南北向敷设与梓州大道东侧绿化带下方,东侧为东寺停车场。本区间起讫里 程 为GZDK27+254.200 GZDK27+462.200,其 中 明 挖 段 施 工 为 轨 排 井(GZDK27+254.200 GZDK27+285.300)和 泄 风 井(GZDK27+410.000 GZDK27+429.000),其余部分采用矿山法施工。轨排段结构长 31.1m,宽 7.9m,为单层单跨矩形框架结构;泄风井段结构长 19.0m,宽 7.7m,为两层单跨矩形框架结构;GZDK
10、27+325.500GZDK27+342.500 为射流风机加宽段,在 GZDK27+439.9617 处设置一车档,在里程 GZDK27+458.450 处设置一座临时泵房。在站后区间上方及西侧有电力、自来水管等。五根松站后区间采用明挖法和矿山法施工。2.2 地质概况地质概况 2.2.1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梓州大道东侧绿化带下方,成都地铁一号线二期东寺停车场上盖物业的西侧。其地势较平坦,最大高差 2.39 米。地貌单元上属岷江水系级阶地。区间西侧为梓州大道,东侧 40 米为东寺停车场及上盖物业。本区间范围内地下管线包括自来水管、电力,主要分布于梓州大
11、道两侧的人行道下和绿化带下,埋深一般 18 米,部分较浅小于 1 米。(2)岩、土分层及其特征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本次勘察揭露深度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冰积、冲积层(Q3fgl+pl)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组成。各岩土层特征由新至老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 杂填土:杂色,松散中密,稍湿;主要为粘性土、碎石土、生活垃圾、建筑 3 垃圾组成,表层含少量植物根系。普遍分布于场地表层。厚度 0.65.0m。层底标高 473.75478.27m。2)第四系上更新统冰积、冲积层(Q3fgl+al):23 粉质粘土:灰黑色,可塑-
12、硬塑,土质较均匀,主要由粘粒组成,韧性强,局部夹薄层粉土,主要分布在表层人工填土下。层厚 1.04.20m,压缩模量平均值为9.7MPa。31 粉土:褐黄色,稍密,湿饱和,土质较均一,手搓有砂感,含少量粘粒。层厚 0.803.80m,孔隙比为 0.471。41 粉砂:青褐色,稍密,湿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见少量云母碎屑和其它黑色矿物,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之上。层厚 1.001.60m。51 细砂:青褐色,稍密,湿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见少量云母碎屑和其它黑色矿物,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之上。层厚 0.603.90m 标贯击数 12 击。8 卵石:杂色,饱和,松散密实,一般卵石粒径 20100
13、mm,个别大于 200mm,亚圆形,卵石成份多为岩浆岩(花岗岩)和砂岩类,砂类土和少量粘性土充填,充填物含量 1530%。卵石层顶面埋深 3.305.50m。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砂岩(K2g):根据风化程度砂岩分为强风化和中等风化两个亚层:强风化砂岩(22):紫红色,细粒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质软,节理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或饼状,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岩体完整性较差。层厚 0.501.80m。中等风化砂岩(23):紫红色,细粒质结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多呈短柱状,少量长柱状或碎块状。岩石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4.61MPa,为极软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岩体完整性较好。以上岩层
14、产状接近水平。附图 1 五根松站五根松站站后区间站后区间地质纵剖面图地质纵剖面图 2.2.2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成都地铁 1 号线三期工程通过地 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4 2.2.3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1)地表水、地下水的赋存及类型 五根松站后区间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赋存第四系砂卵石地层中的孔隙型潜水,二是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Q3)的卵石土中,具微承压性,卵石土层结构比较松散,含水丰富,含水层厚度 4.50
15、10.30m。车站基本位于卵石土层中,受地下水影响较大。车站范围内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紫红色砂岩,地下水赋存于基岩风化带裂隙中,含水层透水性及富水性差,水量贫乏。与上部卵石含水层相比,属于弱透水层,且埋藏于结构底板以下,对车站施工影响较小。结合成都地区降水经验,卵石土渗透系数取 25m/d,其基岩渗透系数取 0.5m/d。(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成都市充沛的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 947mm,年降雨日达 104 天),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同时,雨洪期河水及附近沟渠也为其补给源。此外,站后区间内地下水还接受 NW 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站后区间内地下
16、水径流方向为 NW 方向至 SE 方向。站后区间内地下水排泄主要为大气蒸发和向下游径流。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场地内地下水具有埋藏浅,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大,水位西北高东南低。成都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潜水位一般从 4、5 月开始上升至 8 月下旬,最高峰出现在 7、8 月,最低在 12 月至翌年 3 月,动态曲线上峰谷起伏,动态变化明显,年变幅 13m。详勘阶段,测得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地下水位稳定埋深为 6.58.6m,呈潜水特征。(3)水、土腐蚀性 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其局部修订的条文,场地内水的腐蚀性宜按类环境考滤。(4)土层的
17、透水性及富水性 其站后区间地层在垂直剖面上,自上而下其透水性和富水性如下:1)杂填土1:分布于地表,渗透系数差异较大。5 2)粉质粘土21、22:为弱透水层,富水性较差,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根据成都地区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0.510-5m/d。3)粉土31:为弱透水层,富水性较差,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根据成都地区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0.5m/d。4)粉砂层(4):为中等透水层,呈透镜状分布,根据成都地区工程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8.0m/d,富水性较好。5)细砂层(5):为中等透水层,呈透镜状分布,根据成都地区工程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8.0m/d,富水性较好。6)中砂层(6):为中等
18、透水层,呈透镜状分布,根据成都地区工程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8.0m/d,富水性较好。7)卵石土层(82):广泛分布,渗透系数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取 k=25.0m/d,为强透水层,富水性好。8)强风化砂岩(12):广泛分布,为弱透水层,富水性差,根据成都地区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0.50m/d。9)中等风化砂岩(23):广泛分布,为弱透水层,富水性差,根据成都地区经验系数,渗透系数 k=0.50-1.0m/d。10)中等风化泥岩(13):广泛分布,为中等透水层,富水性差,渗透系数一般为 k=0.50m/d。局部裂隙发育,可能存在富水团块,根据成都地区经验系数,渗透系数k=2.05.0m/d。
19、2.2.4 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内未见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岩土为人工填土、膨胀岩。杂填土 站后区间范围内人工填土主要为杂填土1,以粘性土和碎石土为主,充填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连续分布于地表,厚度 0.201.00m。该层土人为随意性大,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对基坑开挖有一定影响。膨胀岩 下伏的白垩系灌口组(K2g)紫红色、褐红色泥岩,属易风化岩,强风化呈土状、6 半岩半土、碎块状、短柱状,软硬不均,软弱夹层较发育。具有遇水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的特点。2.3 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周边环境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周边环境 站后区间沿红星路南
20、延线一段东面,布置于道路东侧慢车道及路边绿化带内,目前道路车流量较小。车站东侧 40m 为新建东寺停车场。DN300 自来水管在主体施工时改迁到轨排井西侧围护桩外约 2 米(钢管),在轨排井围护桩西南角转角 79 度,接原自来水管线 DN300(球墨铸铁管),然后沿站后区间南北走向,DN300 的自来水管道位于泄风井围护桩外约 1.0 米。1.5X1.5 米电力箱涵,东西横穿站后区间轨排井和泄风井基坑,位于站后区间上方,埋深 3.06.0m。表表 2.1 五根松站五根松站站后区间站后区间主体施工期间管线统计表主体施工期间管线统计表 部位部位 管线名称管线名称 规格、材质规格、材质 埋深埋深(m
21、 m)管线位置管线位置 处理方案处理方案 泄风井 自来水管 DN300 铸铁管 1.0 泄风井围护桩西侧外约 1米 原位保护 电力砼 1500*1500 砼管(未穿线)6.0 南北纵穿基坑,道路东侧绿化带内 临时废除,主体完成后恢复 轨排井 自来水管 DN300 铸铁管 1.0 主体改迁自来水管(钢管),沿围护桩东侧外 1.5 米,在基坑东南转角 79 度折向原DN300(Q 球墨铸铁)自来水管 原位保护 电力砼 1500*1500 砼管(未穿线)6.0 南北纵穿基坑,道路东侧绿化带内 临时废除,主体完成后恢复 暗挖段 电力砼 1500*1500 砼管(未穿线)6.0 南北走向,道路东侧绿化带
22、内,位于暗挖区间上方 临时废除,主体完成后恢复 附图 2 五根松站五根松站站后区间站后区间管线平面布置图管线平面布置图 3 施工总体安排施工总体安排 3.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卢耀栋为首,分别设置项目书记、常务副经理、总工、副经理、安全总监各 1 名,下设“五部两室”(即:工程部、工经部、安质部、物机部、财务部、试验室、综合办公室)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各部门、领导班子之间协调配合,7 履行各自职责,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受控。图 3.1-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图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图 3.2 五根松站五根松站站后区间站后区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本工程施
23、工组织安排,本车站按照先明挖后暗挖的施工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施工:一期施工泄风井降水井;二期施工轨排井降水井部分;三期施工暗挖区间降水井。明挖区间(泄风井)降水井施工计划:2015 年 12 月 15 日2015 年 2015 年 12 月25 日;明挖区间(泄风井)降水井施工计划:2016 年 1 月 15 日2015 年 2015 年 1 月 20日;暗挖区间降水井施工计划:2015 年 1 月 25 日2016 年 2 月 20 日。3.3 劳动力安排劳动力安排 本工程分五根松站站后区间计划投入的劳动力如下表所示:表表 3.3-1 劳动力计划劳动力计划 序号序号 工种工种 人数人数 备
24、注备注 1 现场负责人 1 人 2 电工 1 人 3 电焊工 1 人 4 冲击钻操作人员 4 人 5 指挥人员 4 人 严严 8 6 普工 4 人 合计 15 人 3.4 机械设备安排机械设备安排 本工程五根松站站后区间分别计划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如下表所示,初步计划五根松站站后区间降水时配备流量为 20m/h 的潜水泵 14 台。潜水泵具体参数待降水井施工完成后依据抽水试验进一步确定。表表 3.4-1 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主要机械设备计划表 序号序号 机械设备机械设备 单位单位 数量数量 备注备注 1 冲击钻 台 2 2 潜水泵 台 14 3 泥浆泵 台 4 5 全站仪 台 1 6 60 型挖机
25、 台 1 3.5 施工材料安排施工材料安排 表表 3.5-1 主要材料计划表主要材料计划表 站点站点 序号序号 材料名称材料名称 单位单位 数量数量 备注备注 五根 松站 1 钢筋混凝土实管 m 150 2 钢筋混凝土滤管 m 150 3 3-7 滤料 m3 63.59 4 降水施工方案降水施工方案 4.1 基坑降水的目的及方法基坑降水的目的及方法 4.1.1 基坑降水的目的基坑降水的目的 防止因地下水引起的工程事故(流砂、管涌、坑底失稳、坑壁坍塌),保证基坑施工无水作业;增加坑壁和坑底稳定的能力;增大了基坑抗剪的强度,提高了基底的稳定。4.1.2 基坑降水方法基坑降水方法 本工程基坑基底位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间 降水 安全 专项 施工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