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画诗研究.docx
《郑板桥题画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板桥题画诗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郑板桥题画诗研究摘要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书画堪称“郑虔三绝”。他的绘画与题画诗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了郑板桥题画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从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入手,初步阐释了郑板桥题画诗的创作价值、创作影响。关键词 郑板桥 题画诗 创作内容 创作价值 创作影响A study of zheng banqiaos painting poemsAbstract Zheng banqiao is a representative of yangzhou painting school in qing dynasty. His
2、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can be called three masterpieces of zheng qian. His paintings and painting poems are unique and hav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creation idea, creation content and creation style of zheng banqiaos painting poems. S
3、t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ry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explains the creation value and influence of zheng banqiaos painting poems.Key words zheng banqiao painting poetry creation content creation value creation influence目录引言3一、题画诗创作的内容3(一)创作背景4(二)题画竹
4、诗4(三)题画兰诗5(四)题画兰竹石诗7二、题画诗的创作风貌8(一)诗、书、画融合8(二)形式多样8(三)布局灵活9三、题画诗的创作价值9(一)文学价值9(二)审美价值10(三)文化价值10结 论10参考文献12致 谢13引言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诗书画三绝传名于世。郑板桥仕途不济,文学创作成为他人生理想的另一通道,不同寻常的经历成就了他集官员、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传奇身份。郑燮是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成六分半书,书兰竹脱尽时俗,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以怪出名。历来对郑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上,文学和书法以及创作思想方面次之,近数年间,郑板桥诗词书画作品
5、出版物众多,有文学史,有美术史,有绘画书法集,还有对联、条幅等等,深受读者喜爱。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一段时间内,他在文学史方面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实际上郑板桥诗书画堪称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是其生平真实写照。目前对郑板桥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仅从中国知网就能搜索硕博论文近五十篇,相关文献多达10167篇。综观这些论文,可以发现,对于板桥题画诗词,研究集中在思想内容、美学或艺术的价值方面的论文有三百多篇。关于郑板桥题画诗研究,有两篇相关硕士论文。其中一篇是郑板桥题画诗文研究是山东师范大学吴志允的硕士论文,论文分别从郑燮题画诗文的创作内容、风貌、价值等角度来研究。郑
6、板桥平生得意莫过于“郑虔三绝”,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题画诗文,郑板桥的题画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相辅。题画诗独立存在是从唐朝伊始,画上题诗,两者相互衬托,成为时人的文学追求。传至宋元明清时期,题画诗艺术趋于成熟,清中期“扬州八怪”将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创作推向高峰,“扬州画派”的文人画家相聚一处,相互交流融合,成为社会风尚。郑板桥在诗书画三方面属于流派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人,摆脱前人的约束,集各大家长处,融合自身特色。正如清人所说:板桥先生以风流倜傥之性,从情翰墨间,其为诗词书画,酝酿古人,自开面目,海内争宝藏之。时人对板桥的推崇可见一斑。郑板桥题画有文艺自觉性,不同于其他文人在画作上勉强题诗
7、文用以解释,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板桥追求诗画书三者的相互成就,浑然一体。题兰竹石调寄一剪梅中的“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更是直接提醒观者对他画作的鉴赏,要结合诗书画三者体会趣味。本文将从题画诗创作的内容、题画诗创作的价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一、题画诗创作的内容郑板桥题画内容不局限于诗,还有文。题诗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文,写文可以洋洋洒洒,随心所欲,粗略几句即可,长篇大论亦可,而题诗的要求就高很多,很考验题者文学功底,弄不好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郑板桥的题画诗感情真挚,蕴意深刻,题画文语言平易,却发人深思,一字一句都是真性情,可以说
8、是“泼于水墨是真情”(郑拓)。郑板桥在题画中不仅记录了创作的动机、情景、感悟,有时还发表议论,阐述创作理念。下面主要分析题画诗内容。(一)创作背景郑板桥自幼丧母,童年是在凄苦、艰难中度过的,后父亲续弦,继母郝氏待其如亲子,填补了母爱的缺失,可好景不长,后母也早逝了。板桥自幼启蒙父亲和外祖父,父亲的文章品行和外祖父汪翊的文学气韵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画竹的历史开始于唐代,唐以前少有涉及,难度很大,从五代时期开始,画竹之风才渐起,但画作大多属于院派画风,一味讲究技法、强调师承,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到了两宋,文人画竹派的出现,让竹派画坛获取了新鲜气息,“竹如我,我如竹”,“成竹于胸”就是
9、一改古法的创作理论,代表人物有苏轼和文同。后至郑板桥振兴画竹,世人画竹多是文人弄墨,孤芳自赏。郑板桥平生最爱竹,次为兰石。他成长于江北的兴化,虽在江北,却环境好似江南模样,郑板桥就浸泡在这水乡文化中。一个明朗的清晨,少年起身后,忽觉窗外的翠竹迎风摆动,沙沙作响,窗纸、地面上随处可见竹影婆娑,他不自觉地来到书案边,铺开宣纸,研磨提笔,开始临摹,完全沉浸在时空中。这或许就是郑板桥画竹的启蒙。细致的观察让郑板桥的画作功力不同寻常,他的竹子讲求“瘦竿肥叶”。历代画竹者众多,郑竹从不盲从。郑竹中的“瘦竿”得益于书法线条的妙用,细而挺劲。“肥叶”以浓墨一气呵成,栩栩如生。题画中有一段板桥论画竹有名的文论,
10、即“三段画竹论”,也可以解释为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简单来讲就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映入我们的眼眶,触动心灵,激发灵感,引发创作欲望。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此情此景必定撞击创作者的视觉神经,从而产生创作欲望。“眼中之竹”是指自然界中真实的竹子,“胸中之竹”是指创作者内心构思的竹子,“手中之竹”是指画作上呈现的竹子,已经成为了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手中之竹”常常不如“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常常又不如“眼中之竹”,这三段画竹式是艺术家把现实物体改造成艺术品的随物赋行之路,是郑板桥的艺术创作总结。此外,郑板桥还有“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画竹理论。(二)题画竹诗“梅兰竹菊”
11、花中四君子者也。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象征着坚,宁折不屈。郑板桥主要通过题画竹诗的形式表达对命运不公的呐喊,对封建落没腐朽的憎恶,表明自己坚贞的气节与不屈的理想。板桥题画竹诗现存约有一百二十首,个人认为其桂冠之作是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17页。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竹字,但竹子清风高洁、坚韧不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竹子不单单是竹子,他象征着坚贞的气节和不屈的脾气,而风则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历尽磨难,依旧不改初心的骨气。这风竹不把脚下的顽石和迎面的烈风放
12、在眼中,咬定了青山就再没松口,启发我们确定了目标就一追到底。这不正就是郑板桥一生的缩影吗,他自幼家境困苦,但读书刻苦,走上仕途后不得重用,只做过两任地方官,在任期间,他常怀父母心,真正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生计,做到了政通人和,廉洁奉公。他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在赠与好友的风竹图上,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 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6页。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对底层民生的深切关怀。后两句尤为感染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自己不得重用,才做得一个位卑言轻的小官吏,同自己一样的才是大多数,毕
13、竟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是极少的。末句双关,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大事小情,都要感同身受,为民解忧。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提高了诗句的境界。全诗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则暗喻民间疾苦,虚实结合,一语双关。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未用典故借喻,至简则至高明,全诗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淡然高雅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但这样的好官却因救济灾民,发放赈灾粮得罪上司被贬职,离任时,只一人一童一驴,还载有满车书画,可以说是两袖清风,成群的百姓夹道送行数十里,面对送行的百姓,板桥让书童取出文房四宝,题诗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道:“乌纱掷去不为官,
14、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2 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26页。这并非别离时的悲恸,这是转身后的洒脱,是他留给百姓的最高情怀。他累了,他要去追寻自由的身影。除去这类托物言志,表明志向的题画竹诗,板桥还有一些随性小作,用来记录生活,如:“邻家种新竹,时复过墙来,一片青葱色,居然为我栽。”全诗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娓娓道来。再如:“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板桥老年总结画竹经验之作。(三)题画兰诗郑板桥素来挚爱画兰、竹、石,自云“有兰有石有竹,有节有骨有香。”孔子家语有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
15、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兰花,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高洁典雅,正是板桥气韵风度的体现。郑板桥创作的题画兰诗数量约五六十首,整体来说这些题兰诗或借兰抒情,或借兰明理,或借兰评艺,与兰花画相互映衬,彰显出板桥不俗的魅力和高雅品行。“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1 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67页。这首咏兰诗名字就叫兰,大体讲述了战国楚国文学大家屈原和宋玉,他们对兰花草的评价都极高,屈原在离骚中多次塑造兰花高洁的形象:他一心为国,忠心赤胆,但还是受奸佞排挤,被赶出楚都城,壮志难酬,从此流浪天涯,以兰为友,借兰明志,最终投江自尽,表明心志。所以
16、兰花自古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于花草群中的领先地位,是君子、隐士的象征。不知什么原因使本为高雅的兰,如今花价极低到任意地随人买卖,甚至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成担的兰花还被讨价还价。封建社会的残酷环境让如兰花般的人不值一文,随地丢弃,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坏境多么严峻,空有满腹经纶无处书写,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板桥也是郁郁不得志。板桥的题画兰诗,不仅可以借以抒情,有时还用来明理,阐明生活哲学,有这样一首诗:为侣松上人画荆棘兰花:“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2 卞孝萱,卞歧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3),第112页。这是在荆棘丛兰图上一首题诗,是一幅兰花和荆棘共生在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板桥 题画诗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