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3.doc





《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3.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编号烟 台 大 学 文 经 学 院毕 业 论 文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申请学位: 法学学士 系 别: 中文与法律系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文法111-2 姓 名: 李 雪 学 号: 201190506235 指导老师: 单 佳(讲师) 2014年6月1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姓 名: 李雪 导 师: 单佳 2014年6月1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系:中文与法律系姓名李雪学号201190506235毕业届别2015专业法学毕业论文题目论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指导教师单佳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所学专业刑法学 具体要
2、求(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主要内容:(1)网络谣言的概述;(2)规范网络谣言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3)网络谣言传播者的种类;(4)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5)网络谣言传播者的犯罪处罚上与其他犯罪的区别基本要求:(1)阅读资料充分;(2)论文结构规范、条理清晰、文笔流畅;(3)论点明确,论据充分;(4)准确引用法律规定。主要参考资料:1 人民日报N;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M严格按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细则要求
3、撰写毕业论文。进度安排:2014年12月:确定毕业论文方向2015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2015年3月: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完成并提交初稿2015年4月:进行论文修改2015年5月上旬:上交定稿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院(系)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备注: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如何有效的打击和遏制网络谣言犯罪成为现在网络世界法律工作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法律工作者如何快速又准确的侦查网络谣言传播者和制造者的另一项难题也出现了。由此,则需要研究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网络谣言传播者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还要注重网络谣言与一般言论的区别、
4、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和网络谣言传播者犯罪与其他犯罪的不同。关键词:网络谣言 刑事责任 网络谣言传播者目录一、网络谣言的概述1(一)网络谣言的定义1(二)一般言论与网络谣言的区别1二、规范网络谣言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2(一)规范网络谣言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界限2(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3三、网络谣言传播者的种类3(一)网络谣言制造者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一案为例3(二)网络谣言转发者4四、网络谣言传播者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5(一)网络谣言传播者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5(二)网络谣言传播者的行为的刑事违法性6(三)网络谣言传播者的行为的应受刑事处罚性6五、网络谣言传播者的刑事处罚上和其他犯罪的区别7六、
5、网络谣言传播者的防范及治理措施8七、结论9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互联网上,特别是社交媒体软件中,快速传播的虚假言论称为网络谣言。这种言论是一种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并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能够很快的打破公众观念的误导性信息。打击网络谣言能够还网络一片净土,让网络环境更加干净有活力。而通过对网络谣言传播者的法律管制能够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一、网络谣言的概述(一)、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指的是通过例如聊天软件、网络论坛、邮箱、社交网站等网络介质散布的缺乏事实证据的事件或言论,涉及政要名人、公共事件、突发案件、道德传统等内容。谣言流传速度很快
6、并且具有出乎意料性,因此容易对平常的社会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干扰。网络谣言的出现具有多样性,既有人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网络谣言的产生还有传播供应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科技知识,为谣言的散布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3)社会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相对落后,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4)社会部分媒体以及小部分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众信任力量的降低,使社会公众之间的互相猜忌感增加,为网络谣言的散布传播供应了良好的政治环境;(5)网络推手制造谣言,为网络谣言的散布传播供应了扩散来源;(6)商业利益的诱惑驱使,成为网络谣
7、言的散布传播良好的经济动因。1 秦晓芳,网络谣言分EB/OL. (二)一般言论与网络谣言的区别一般言论是指一般的言谈、言辞、谈论或发表的意见和议论,网络谣言是网络世界虚假的言论。在网络世界,不是所有的言论都是谣言,而一般的言论总体上来说也不都是真实的。区分网络谣言和一般言论需要人们更加理性和客观,提升对网络谣言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以下是一般言论和网络谣言的主要几点区别:(1)自由性不同。谣言指根据没有依据的事实被编造出来并通过一定途径促使其传播的言论。谣言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又得到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它的破坏力和传播力也成倍数增长。近几年来,从全国范围的抢盐事件,到谣
8、传山西地震,再到立二拆四事件,网络谣言所及,不断破坏着社会的基本公共秩序并侵犯着他人的名誉和权利。因此,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理性便是对谣言秉持抵制态度,捍卫着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其中贯通的一条法律规则是,秩序和自由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跨越法律界限,限制他1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毕业论文人的自由。换而言之,言论能够自由,网络谣言不能自由。维护“说错话”的权利,并不是指放纵故意制造传播谣言。说错话与造谣言,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过一句名言:“绝不会保护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捏造、散播失实言论的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
9、,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言论自由,都不会包括编造及散播虚假言论的自由。(2)范围大小不同。一般言论包括网络谣言与社会言论,网络谣言是一般言论的一部分。即使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人们的大多数活动都与网络有关,大部分的言论也是发布在网络上,一般言论与网络言论逐步等同,但网络言论不全是谣言,网络谣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3)真实性不同。一般言论当中既有真实的信息又有虚假的信息,而网络谣言绝大部分是虚假的不可信的。在网络时代,腾讯等新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转发者与发布者,但是这些信息未必都是“真实”、“可靠”,因此很容易出现假信息,逐步发展为网络谣言,扰乱社会大众的视线。二、规范网络谣言与保护公民言论
10、自由(一)规范网络谣言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界限(1)因为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特点,信息沟通方式越来越大众化、多样化、迅捷化,和比较秘密的传播方式,使少数的“小道消息”或虚假言论,甚至诬蔑冲击性的言论无孔不入,受到阻止的恶性信息,常常会用“言论自由”强辩,被散布谣言或用诽谤进行人身攻击用“言论自由”作为挡箭牌。其实,这种行为是十分荒谬的,最简明的意思是,没有边界的自由是不真实虚假的自由。(2)言论自由在法律上的界限限制和法律授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在目标上是相同的。”那么,言论自由被法律有所规定,就是为了确保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权利,也是切实保护所有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民主权利。(3)互联网空间
11、是否归属“公共场所”这一概念是刑法理论上的重要问题,依据公共场所的传统概念,它只是限于实体的、现实的公众运动空间。而在互联网空间中,社会大众足不出户便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所有在现实空间想要做的工作、交友、看病、娱乐、学习等事情。然而,网络空间并不完全等同与公共空间,网络空间也存有个人场所和个人空间。基层民众在网络上获得了发表意见的空间,公民言论表达的空间和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扩大,而达成社会基本共鸣、反腐倡廉、发扬社会正能量、监督政府工作在网络上的成果也是极其明显的。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谣言的理念基本上是南辕北辙的,就像热带雨林中宿主的营养被绞杀树反噬一样,所以如果任凭网络谣言蔓延,网络早晚会
12、丢失创新的生机。2 李贝,网络谣言与网络言论自由背道而驰N, (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既有关于公共事件的捏造,也有对于公民个人的诽谤。小而言之,网络谣言造成的个人名誉败坏,会使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恶劣影响,会使潜在或现实的危险威胁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甚至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到损伤。(1)威胁社会稳定,国家形象受损。例如在日本2011年3月发生9.0级特大地震后仅一周,出现了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谣言,引起了中国多个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事件。“抢盐”事件不但影响了公民的日常生活,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甚至成为了国际笑话,并且国外
13、媒体大肆报道这一事件,国家的形象受到了损害。(2)社会秩序紊乱,影响公众正常的生活生产。例如网络上曾有人说“军车进京”、“北京夜里响起了枪声”,但事实却是捕风捉影的凭空编造,已处罚相关责任人。这类网络谣言极易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引起群众的恐惧心理。3 张贺,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N,人民日报,2014.04(16):04 (3)误导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使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强、辨别力差,非常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威胁社会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政府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远离”网络谣言的环
14、境。三、网络谣言传播者的种类网络谣言传播者是法律领域的专业术语,传播者既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内容的发起者,也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网络谣言传播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对个别事实的无限放大来故意改变事实来制造网络谣言;有的空穴来风,捏造事实来制造谣言。总结说来网络谣言传播者大体分为两种:即网络谣言制造者和网络谣言转发者。而网络谣言转发者又分为故意转发和不明真相的故意转发。(一)网络谣言制造者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一案为例网络谣言制造者即网络中一些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事件来制造谣言。例如震惊全国的秦火火(原名秦志晖)造谣事件是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典型案例。2013年,北京警方打掉一个
15、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简称“尔玛公司”),抓获秦志晖、杨秀宇及公司其他4名成员。为提高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非法牟取更多利益,秦志晖等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吸引粉丝,使自己迅速成为网络名人。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
16、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并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2013年8月20日,秦志晖因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014年4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定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其诽谤、寻衅滋事一案。被告人秦志晖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没有意见,秦志晖表示自愿认罪,17日,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以诽谤罪判处秦志晖有期徒刑2年,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3年。4 老钱庄财经,秦火火是谁?秦火火造谣事件是什么?EB/OL, 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
17、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秦志晖诽谤、寻衅滋事案是去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和两高出台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5 打击网络“大谣”司法解释出台后第一案宣判N楚天都市报,2014.04(18):29(二)网络谣言转发者1.网络谣言故意转发者以“山西地震谣言”一案为例网络谣言故意转发者即网络上的一些虚假言论,有些人明知其为虚假的信息仍大肆转发。例如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
18、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35岁的打工者李某某最先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写成“你好,二十一号下午六点以前有六级地震注意”的手机短信息发送传播;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傅某某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在太原打工的韩某某出于玩笑,以“10086”名义发送“地
19、震局公告:今晚8时太原要地震,请大家不要传阅,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的信息;在北京打工的张某为了提高网上点击率,先后在百度贴吧等多地发布最新山西地震消息:“山西2010年2月21日地震消息,据官方报道,山西吕梁地区死亡36人,伤亡人数正在统计中。晋中、太原、大同等地未来72小时可能发生不下30次余震,余震范围包括山西晋中、晋南地区、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大家及时防范。”;24岁的工人朱某某为了起哄,在百度贴吧发帖称“山西太原、左权、晋中、大同、长治地震死亡100万人”。6 黄庆畅,张洋网络谣言害人害己 社会公众勿信勿传N人民日报,2012.04(16):04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谣言 传播者 承担 刑事责任 依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