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古今异义 课件68张.pptx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古今异义 课件68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古今异义 课件68张.ppt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 言 文 复 习 :实 词 古 今 异 义,2 0 2 2 高 考 一 轮 复 习,一、高考原题回放,其一、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
2、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
3、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词:(1)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
4、退。徜徉:徘徊游荡。(2)货财:货物钱财。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参考答案】(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
5、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皇帝的心意就此决定,于是问寇准说:“如今敌人骑兵奔驰突袭,而天雄军是我朝重镇,万一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会成为敌人的地盘。谁能够来守卫天雄军呢?”寇准就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赶快召见他当面晓喻,授予他敕令,让他立即行动。”王钦若到了
6、宫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突然说:“主上亲征,不是臣子以困难而推辞之时,您是国家的重臣,应该能体会这个道理。”王钦若又惊又怕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二十万,常常放纵游骑剽掠抢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犹疑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的
7、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黩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其二、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
9、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
10、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参考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
11、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
12、,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
13、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
14、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其三、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
15、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
16、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
17、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题得分点有:遂,成;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情绪激动。【参考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
18、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
19、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
20、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
21、,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二、考点知识解读,(一)定义:,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这也是高考翻译题中常考的热点。,(二)类别:,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22、(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义泛指一切陶制品,今义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
23、,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
24、,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又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今义,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7.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今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三)解题技法:,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句子意思的把握,甚至
25、影响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要想避免这一误区,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第二、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例如“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有的作品所属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第三、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忤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三、考点训练,来源1.河北省邢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