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docx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4 课时【内容段落】完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侧重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2、 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3、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4、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评价任务】独立完成作业本54-56页练习【学习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
2、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 ,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二、 新课教学1、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上: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以及更远的广大地区。广义上:西域还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2、(出示地图)据图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学习过程】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月氏-大夏-葱岭-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3、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背景 汉武帝反击匈奴 汉了解
3、到西域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时间 公元前138年(途中被匈奴扣留10年) 公元前119年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结果 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4、【漫话历史】张骞“持汉节不失”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张骞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保持了汉朝使者应有的骨气,最终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月氏。【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
4、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5、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记载:“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6、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7、张骞出使西域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治方面:奠定了汉朝经营西域的基础
5、 经济方面: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等远销西方西域的马匹、宝石、香料、胡爪、葡萄等输入中国,使中西贸易得以拓展宗教方面: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西域僧人等相继东来,翻译佛经,加速佛教的传播交通方面:中外使节和商队络绎不绝,开辟了西域通道艺术方面:罗马、波斯、印度及西域等地的音乐、雕刻、建筑、绘画艺术东传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8、如何评价张骞 ?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开拓了丝绸之路。9、为什么张骞开辟的这条商路被称为 “丝绸之路 ”?它的起点在哪里? (课文69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精品资料 中考历史精品资料 中考历史课件 中考历史学案 中考历史设计 中考历史专题 中考历史试卷 中考历史指导 中考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