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06级海洋经济专业课程规划说课材料.doc





《中国海洋大学06级海洋经济专业课程规划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大学06级海洋经济专业课程规划说课材料.doc(3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海洋大学06级海洋经济专业课程规划-海洋经济学专业目录海洋学1区域经济学8海洋法学15环境与资源经济学20海岸带综合管理31国际海洋经济与技术合作40国际市场营销学46环境资源价值评估57西方经济思想史60管理学原理70宏观经济学80统计学90海洋产业导论97海洋经济地理101海洋旅游学108货币银行学112财政学118国际金融学123产业经济学129运筹学140人力资源管理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58海洋与渔业管理学171海洋资源180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186海洋生态学190海洋经济专业外语19
2、6计量经济学204国际海洋经济与技术合作专题220计量经济学223国民经济核算原理237管理学专题243-海洋学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学院课程编号:020502101207课程英文名称:oceanography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推荐使用教材:海洋科学导论编者: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1年7月3版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海洋学课程定位: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各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内容宽泛、重点突出、概念准确的海洋科学入门课程。该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求以浅显易懂、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3、结合课堂讨论等形式。授课内容、安排与要求:第一章:绪论课时:2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本章讲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海洋科学在地球科学体系中的定位,通过回顾历史和国际现实,认识到海洋科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建立起蓝色国土的思想。授课内容:第一节海洋学研究内容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相对发展的不太成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海洋科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意义非常重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海洋科学知识的热情。可采用回顾历史的方式,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目前存在
4、的现实问题来进行讲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和冲之鸟岛礁问题。思考题:1、 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 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 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 试论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中日海权之争。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准确的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运动状态。清楚地球的形状和它的内、外圈层结构的划分。了解地球的海底地貌特征、海底地震带、火山带分布的特征以及与构造学说的相互印证。了解地球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起源。认识世界各大洋和中国海的形态特征。授课内
5、容: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第二节海与洋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第四节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第五节海洋沉积第六节海底矿物资源第七节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第八节中国海的形态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海和洋的概念及二者的差别。大陆边缘及洋中脊特征;各大洋形态特征。思考题:1、 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2、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3、 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4、 什么是大陆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5、 什么是大洋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6、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7、 各大洋形
6、态特征如何?8、 何谓海、何谓洋?二者有何差别?9、 何谓海湾、海峡、边缘海?10、 陆间海(地中海)与内陆海的差别?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了解海水的组成及其与纯水的区别;掌握位温的变化和它的实用性;了解海水主要的热学和力学性质及其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掌握海冰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了解海冰的类型及特点,海冰的盐度、密度和其他主要的物理性质,认识海冰对海洋水文状况的影响。充分认识太阳辐射对海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地球系统的角度掌握海洋热收支和水平衡,了解海洋热收支和水平衡的具体过程,从总体上把握海洋运动的基本特征。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
7、概念,让学生了解整体上世界大洋温、盐、密度的经纬向以及铅直方向分布特征和特点,对热赤道,季节性温跃层等概念要理解。掌握盐度和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了解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盐度,密度的分布,并能了解观测温盐度的手段。授课内容:第一节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第二节海冰第三节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第四节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团教学重点与难点:海水的组成,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海水的盐度、密度概念,海水的层化现象和层结稳定性,温、盐、密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海洋温跃层概念。盐度和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中国近海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海水混合的形式和主要混合过程;双扩散效应;混合增密效应。
8、思考题:1. 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2. 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3. 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4. 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5. 为什么称海洋水循环而不称海洋热循环?6. 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7. 简述海洋中水循环过程8. 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9. 简述中国近海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第四章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课时:2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对海洋化学在海洋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及海洋化学与其他海洋学科特别是物理海洋的联系。授
9、课内容:第一节海水的化学组成第二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第三节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第四节海水中的营养元素第五节海洋的化学资源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水化学成分、海水化学过程,难点:碳循环、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海水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控制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的因素;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及其对生物活动的重要性。思考题:1. 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 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 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4. 海水中的营养盐有哪些?对海洋生物活动的意义。5. 控制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五章海洋环流与水团课时:6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海流和大洋
10、环流的概念,了解海流成因和表示方法,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球流体和海流形成的意义,认识到地转平衡对世界大洋环流形成的地位。让学生理解埃克曼漂流理论以及形成埃克曼漂流的原因,认识到风海流对沿岸的上升和下降流形成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环流的相关概念,认识到表层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特征,建立全球海洋的环流结构。了解各流系的主要特征、大洋各水团的来源及主要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海的环流特征,建立蓝色国土的概念。了解海流的观测方法、研究手段和实际应用。授课内容:第一节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第二节海流运动方程第三节地转流第四节风海流第五节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第六节中国海环流第七节观测手段、研究方法和应用教学重点
11、与难点:海流和环流概念的建立以及地转流形成的原因。需要特别强调科氏力对地球流体的重要性。表层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特征;海洋表层环流的地理分布。特别注意强调大洋环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海的环流和水团特征同时。思考题:1. 简述海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表示方法。2. 引起海水运动的力有哪些?3. 何谓地转偏向力(科氏力)?它具有哪些基本性质?4. 何谓地转流?它的空间结构如何?5. 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是在什么前提下建立的?它得出了什么结论?6. 浅海风海流与无限深海风海流的空间结构和体积运输有何异同点?7. 由风海流的体积运输派生出哪些新的海水流动?8. 风
12、生大洋环流理论的基本结论有哪些?何谓西向强化?9. 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如何?10. 赤道流系包括哪些主要流动?说明其形成原因及水文特征。11. 北半球有哪几支西边界流?有哪些显著特点?12. 南、北两半球西风漂流区有哪些主要特征?13. 与西边界流区相比,东边界流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4. 为什么北海道与南美西岸为世界有名的大渔场?15. 世界大洋中的五个基本水层(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6. 简述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区域划分。17. 简述中国近海表层环流概貌及主要流系。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是海水的基本运动形
13、式之一。从海面到海底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海洋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与准周期性的运动。实际海洋中的波动并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而是可以近似视为许多周期不同的简单波动叠加而成的复杂波动。了解海浪和涌浪的定义、传播特性以及波浪传到近海的特征。简单了解海洋内波的波动特性及波浪的观测和应用。授课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小振幅重力波第三节有限振幅波动第四节海洋内波第五节风浪和涌浪第六节开尔文波与罗斯贝波第七节观测、研究及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驻波、波群的特点,波群群速与波速的关系。风浪与涌浪的定义及传播特性。近岸海浪。难点:群速的物理意义,波浪的折射与绕射。思
14、考题:1.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 小振幅重力波剖面中各符号的含义是什么?3. 简单波动理论对波形传播、水质点运动、波速、波长、周期之间的关系以及波动能量等方面的出那些结论?4. 驻波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特征?5. 波群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基本特征?6. 与简单波动相比,有限振幅波有什么不同?7. 风浪和涌浪是怎样形成的?各有什么特征?8. 风浪成长有那几种状态?他们与风时(最小风时)、风区(最小风区)的关系如何?9. 弥散和角散现象?他们对海浪的传播有何影响?10. 波浪传播至浅水和近岸有何变化?为什么?11. 什么是内波?第七章潮汐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了解潮汐的基本
15、要素、类型以及与潮汐现象相关的一些天文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潮汐理论作准备。了解引潮力的概念;掌握平衡潮理论的基本思想,会用平衡潮理论定性解释一些潮汐现象;掌握八分算潮法。掌握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了解中国海潮汐和潮流的基本特性。介绍潮汐的观测手段(包括仪器、设备等),潮汐的预报方法及应用;介绍风暴潮的概念及其与天文潮的关系;介绍各类型的风暴潮、预报方法及中国海的风暴潮。授课内容:第一节潮汐现象第二节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第三节引潮力第四节平衡潮第五节潮汐动力理论第六节风暴潮第七节中国海潮汐第八节观测、研究及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潮汐要素和类型,时间单位。引潮力的概念,平衡潮理论的基本思想及
16、其简单应用,八分算潮法和分潮的概念。难点:对天体视运动的理解。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潮汐、风暴潮的预报方法及应用。思考题:1. 什么叫潮汐现象?2. 简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3. 什么叫平太阳日和平太阴日?4. 什么叫引潮力?引潮力的分布有什么特征?5. 试述平衡潮理论的基本思想。6. 潮汐为什么有日、月、年不等现象?7. 用八分算潮法算出农历二十二日厦门和大连的高、低潮时。8. 已知某港每当月中天时出现低潮,请列出该港农历初八的各次高、低潮时。9. 简述中国海潮汐和潮流的特征。10. 风暴潮概念。第八章大气环流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大气是海洋的上界面,与海洋间时刻进行着能量、物质
17、及动量的传递和交换,对海水的运动和状态影响显著。尤其是大气环流运动,直接影响海洋上层环流的结构及变化。介绍大气的基本平均状态和主要天气系统,其中以热带气旋为主。了解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及其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从而了解全球性的海气相互作用事例ENSO事件。授课内容:第一节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第二节海洋上的天气系统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第四节中国海气候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及季风环流的特征和分布,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难点为ENSO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温带气旋,热带气旋既是本节的重点亦是难点。思考题:1. 对流层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8、平均而言,为什么大气的运动基本上是水平的?(即铅直速度小于水平速度)2. 影响地面温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什么?3. 什么是气压场?气压场和风场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 什么是东风带?西风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 为什么中国沿海一带一年有一次风向的反转?6. 什么是温带气旋?它的基本结构如何?7. 什么是热带气旋?它的基本结构如何?8. 热带气旋生成的必要条件。9. 海陆风的生成机制第九章海洋生物课时:2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认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平衡机制,海洋生物生产力对海洋生物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海洋生物学与物理海洋学、海洋
19、化学之间的关系。授课内容:一、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二、海洋生态系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赤潮的形成及其防治。难点:生态系统与物理过程的关系思考题:1. 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环境要素有哪些?2. 什么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哪三个层次?3.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4. 说明海洋“生物泵”在海洋循环中的作用。5. 海洋初级生产力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6. 为什么海洋次级生产量比陆地次级生产量要高?7. 简述赤潮发生的可能原因。第十章海洋中的声、光现象课时:2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海洋研究中声、光的作用和地位,掌握海水中声波传播的规律及主要影
20、响因素,掌握一些主要的海洋声学现象。了解一些主要的海洋光学现象、基本的海洋光学性质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授课内容:一、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二、海洋生态系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海水中声波的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水中光的选择吸收特性,水色和透明度。思考题:1. 为什么说声学方法是开发和研究海洋最有效的技术?2. 详述声波在海洋中传播与哪些海洋参数有关系。3. 水下声道形成的原因和它的作用如何?大洋和浅海的水色、透明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考核方式:闭卷70%,平时30%。教材与参考书目:1、必读教材: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选读教材:杨殿荣:海洋学,高等
21、教育出版社,1986年。陈宗庸等:海洋科学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PaulR.Pinet:Oceanography,WestPublishingCompany,1992年。区域经济学开课院系: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课程编号:020502101211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Economics课程总学时:51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总学分:3推荐使用教材:区域经济学教程编者: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叶裕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7年1月第7次印刷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学是海洋经济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宏、微观)等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22、活动,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相关理论、区域产业布局及其结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以便海洋经济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涉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授课模式:传统讲授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教学目标与要求、授课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课时:4学时授课目标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区域、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阐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海洋 大学 06 海洋 经济 专业课程 规划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