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复习进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复习进程.doc(1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中國哲學史參考資料王開府92/9/5序論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學第三章墨子哲學第四章孟子哲學第五章老子哲學第六章莊子哲學第七章名家哲學第八章荀子哲學第九章法家與韓非哲學第十章戰國至秦之發展第十一章漢代哲學第十二章魏晉玄學第十三章中國佛教哲學第十四章宋明理學第十五章清代哲學序論哲學與中國哲學史1哲學是什麼?.1哲學之名義、起因、目的.2哲學有什麼用2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1哲學與知識哲學之所以為哲學,就是要了解各種學問之相互關係,及其與人生之關係。
2、把各種學問,以種種方式之思維,加以關聯起來,貫通起來,統整起來;或將其間可能有之衝突矛盾,加以銷解。這種學問,可以說在各種學問之間,亦可說在各種學問之上,或各種學問之下。總之,即名之為哲學。(唐君毅哲學概論).2哲學與科學.3哲學與信仰、宗教3哲學的一般內容(參考吳康哲學大綱).1知識論(TheoryofKnowledgeorEpistemology)或方法論(Methodology)-關於知識問題a.邏輯(Logic)-知識之形式原理b.認識論(Epistemology)-知識之質料原理,論知識之內容,狹義的知識論.2形而上學(Metaphysics)-關於宇宙問題a.宇宙論(Cosmolo
3、gy)-探討宇宙之起源等問題宇宙、空間、時間、物質-自然哲學(Philosophyof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質-進化哲學(PhilosophyofEvolution)b.本體論(Ontology)-討論宇宙構成之質料,即所謂實體(Reality)或存在(Being)的問題.3人生哲學(PhilosophyofHumanLife)-關於人生問題a.心靈哲學(PhilosophyofMind)-討論心靈之本質及其活動程序靈魂問題、心靈與身體、意志自由b.價值哲學(AxiologyorPhilosophyofValue)討論人類行為之事實所表現之價值知識價值-知識價值論(TheoryofVa
4、lueofKnowledge)道德價值-道德哲學(MoralPhilosophy)審美價值-美學或美之哲學(EstheticsorPhilosophyoftheBeautiful)宗教價值-宗教哲學(PhilosophyofReligion)c.社會哲學(PhilosophyofSocietyorSocialPhilosophy)-討論人群生活組織及其行為政治哲學(PoliticalPhilosophy)、經濟哲學(PhilosophyofEconomics)歷史哲學(PhilosophyofHistory)、法律哲學(PhilosophyofLaw)文化哲學(PhilosophyofCult
5、ure)、教育哲學(PhilosophyofEducation)等4中國哲學的特色5中國哲學的範疇天(道):天、道、元氣、精氣、五行、陰/陽、無極/太極、理/氣、道/器、體/用、無/有、靜/動、一/兩、清/濁、神/形、心/物、常/變、性/命、健/順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義/利、善/惡、名/實、仁/義、知/行、頓/漸、經/權、理/勢、能/所、王/霸、末發/已發6哲學史的目的7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萌芽1殷周之際的轉變-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憂患意識-敬德、明德周書.多方:惟聖罔念作(則)狂,惟狂克(能)念作聖。周書.召誥:今天其命哲,命吉
6、凶,命歷年,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詩.大雅文王:天命靡常。2古代思想的分期(侯).1西周:學在官府.2春秋:搢紳先生的儒學.3戰國:孔墨顯學、對儒學的批判、百家爭鳴。3詩、書、易中的思想(勞).1詩經中的形上天(不重天的意願性、主體性)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書經中的民本觀念虞夏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周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書.酒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周書.康誥:天畏裴忱,民
7、情大可見。周書.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周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3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a.宇宙變化無窮盡b.天人相應c.物極必反d.以中為吉4周東遷以後政經、社會的變革論語.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孟子引詩.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大雅.雲漢:靡神不舉,靡愛新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左莊卅二年:史嚚曰:虢
8、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僖十六年:隕石於宋五,周內史叔興,曰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5天神到天道信仰的轉變(唐:論中國原始宗教信仰與儒家天道觀之關係兼釋中國哲學之起)天神或一般宗教信仰之特性:.1天神之人格性.2天神之外在性.3天人相對而有欲性.4福禍賞罰與人之善惡之不相離性天道(形上實在)信仰來自感恩意識。6五行與陰陽(張)7幾位人文思想的先驅a.管仲b.晏嬰c.鄭子產d.叔孫豹左襄卅一年引子產云: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左襄廿四年引叔孫豹云:太上有立德,
9、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昭元年引醫和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大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昭廿五年引子產云: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五行與五味、五色、五聲配當關係表:五行水火木金土五味鹹苦酸辛甘五色黑赤青白黃五聲羽徵角商宮左昭廿年引晏嬰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10、。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8春秋時代的倫理觀念(張)9孫子的辯證思想以現實利害為依據,從事冷靜的理智判斷和謀晝。把握整體,利用矛盾,避免感情用事或取決於鬼神,表現了中國的辯証思維及實用理性。(李)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計篇)*周宗教沒落的原因*春秋戰國思想勃興的原因第二章孔子哲學1孔子對西周思想的繼承與創造(勞、張)孔子哲學乃對周人之人文精神之肯定,並突顯周文中的道德與
11、知識意涵。.1天: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2命:義命分立,命中顯義,知命守義。不計成敗,唯求理分。命表必然;義表自由、價值、道德。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命子路答荷蓧丈人).3攝禮歸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靈公).4攝禮歸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5直: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此涉及具體理分之不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6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衛靈公)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
12、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諸枉直。(顏淵)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7形軀我、認知我、情意我都依於道德我,而受其規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2孔子之美學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泰伯)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里仁為美,
13、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
14、,亦不可行也。(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陽貨)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靈公)3孔子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l把原為貴族應有的道德,普及一股平民,他對道德的強調,造成中國哲學中倫理學特為發達。祭祀的禮轉為道德的禮。.2禮由服從神,變為服從人,服從自己,自覺地作道德實踐,奠定了自律道德的基礎,為後來儒學的開展奠立方向。.3重視自然情感,肯定世俗生活的合理性,身心需求的正當性,避免了禁欲主義、出世觀念、悲觀主義,機械論,由此奠定中國倫理思想的重要方向-人道主義與實踐理性或實用理性。進
15、而增強了中國民族與文化的生命力、穩定性及向前進步的動力。(2-3cf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4立仁教以為內聖外王之基,使人不至停留於自然主義、天才主義、命定主義、體力主義之自然狀態中,或實用主義、事務主義之事功中,此即對道之本統之建立。(牟心體與性體p.283-292).5他繼承文化傳統,創立了學問的體系(一以貫之),其學可謂中國哲學之發端。4孔予哲學未觸及之問題(勞).1道德的基礎或根源之問題,即心性問題。.2宇宙論與本體論等形上學的問題。.3道德與天道關係之問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4政權之轉移問題。*對孔子哲學之疑難:反對或阻礙現代化?-封建及專制的維護者?民
16、主法冶的阻礙者?-傳統禮儀的保守者?-科學發展的阻礙者?-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阻礙者?藝術發展的阻礙者?宗教的反對者?*孔子的文化觀和教育思想(張)*孔子知識論的優缺點*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如何?他的生死觀如何?第三章墨子哲學基源問題:如何改善社會基本生活?-求興天下之利。1方法(韋)述而且作:古之善者則誅(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知識論:(取實予名論)(侯).1重感官知覺的經驗及實用,以為認知的判準。天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請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明鬼下)子墨子曰:問於儒者,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子墨子曰:子未
17、我應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公孟)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貴義).2知識之標準和方法-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非命)*評論:三表間無推理相連,只是孤立之三標準,不似三段論法,故不能成嚴整之知識。(徐)且上古知識未必真;百姓見聞因地而異;人民之利因階級而異,三表未必可靠。(侯).3邏輯思想(侯)a.類概念的發現及運用-類推與歸納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b.故(原因)
18、概念的發現及運用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非攻下)何故為樂?(公孟)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非儒下).4打破迷信雖使我有疾,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公孟)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逐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貴義)2系統(勞、吳)興天下之利:.1功利主義:兼愛:a.社會之利:節用、節葬、非樂(非儒)b.宗教之利:明鬼、天志、非命(非儒)c.內政之利:尚賢、尚同d
19、.天下之利:非攻.2權威主義:尚同、天志3學說.1非儒(勞、韋)a.儒以天為不明,鬼為不神,以命為有b.儒之禮文為虛偽c.儒不善求利,不治生產d.儒只是法古.2非樂(吳):a.廢事廢時b.不能救貧c.不能衛國.3兼愛:理智的、抽象的愛。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去惡。(貴義)若使天下兼愛,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身若其身。兼以易別。(兼愛)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儀)巫馬子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於越人,愛魯於鄒人,愛我鄉人於魯人,愛我家人於鄉人,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我親。故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
20、耕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厚人不外己,愛無厚薄,(無)有厚薄,而毋倫列之興利,為己。(大取).4明鬼:執無鬼而學祭祀,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公孟).5非命:今用執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命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非命).6非攻: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非攻).7尚賢: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尚同)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尚同下)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法儀).8天志: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天為貴,天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天志中)4評論墨
21、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同上滕文公下)夷子曰: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之二本故也。(同上滕文公上)墨于蔽於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同上天論)尚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同上非十二子)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能獨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才
22、士也夫。(莊子天下)*墨子為何不能走向科學之路?*墨子為何不走向宗教之路?*墨子哲學衰微的原因*墨子哲學對後代之影響(李)*儒墨之異趣第四章孟子哲學1曾、思、孟一系孟軻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2心與性善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告子上)價值根源內在於自覺心是一事,人在經驗事實中能否發揮其價值意識又是一事。價值之自覺,要求如理(勞):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離婁下)*攝禮歸心(韋)*乍見夜氣平旦之氣,此時擺脫了生理欲望的裹脅,呈現本心。本心雖現於經驗事實中,但不被經驗事實所限。由心善証性善。(徐)*與告子之爭論(徐).1性善告
23、子-生之謂性:凡S是P孟子-天予之四端為性:有些S是P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上).2義內長者=義?;長之者=義。義外則義為外來的強制,必否定自由意志,有二結果:a.為了保持自由,不談仁義-道家之末流b.犧牲自由,戕賊人以為所謂的公義-法家、法西斯主義3惡之起因心不能盡其才,緣耳目之欲及環境之影響,溺於物或蔽於物。旦旦而伐之。4工夫理論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持其志,無暴其氣。知言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勿忘勿助長也。養心莫善於寡欲。求放心先立乎其大者。義利之辨反身而誠擴充
24、四端踐形5心、性、天、神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盡心下)可欲乃道德心之自我實現的要求。6美學思想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告子上)敢問何為浩然之氣?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公孫五土)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
25、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離婁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上)充實之謂美。(盡心下)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心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萬章上)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下)(齊宣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T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梁惠王下)子貢曰:見其禮
26、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公孫丑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7仁政與王霸之分(張)8民本、民主與政權之轉移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上)民為貴天視自我民視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離婁上)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萬章下)公孫丑曰: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27、盡心上)9孟子與諸學派的辯論(張)10評論.1確認先天、具體的道德理性為道德根源,奠定自律道德的基礎。.2心、性、天、神的一貫,建立即主觀即客觀、即內在即超越、即活動即存有的道德形上學。.3修養工夫之理論化。.4有民主精神,但缺乏呈現民意的有效工具(如選舉議會、憲法),因而未能產生民主制度。.5強調道德,不免忽略道德以外的價值。.6偏於先驗主義,比較不利科學的發展。第五章老子哲學1老子其人.1姓名問題.2孔子問禮之間題.3出關、著書問題.4年齡問題.5世系問題.6老萊子、太史儋問題2老子其書(除現行本外,另有1973年出土之帛書老子及1993年出土之郭店竹簡老子)在莊子天下篇,韓非子解老、喻老
28、篇之前。天下篇在墨子、宋牼、尹文、彭蒙、田駢、慎到之後,才介紹老聃。因此,老子思想不會早於宋尹等人。且其思想反聖、智,仁、義,宜在孔子之後。現行老子,記者非一地一人,或有韻或無韻,文體不一,用詞、風俗亦不一。3思想探源.1地域文化的影響:陳人或楚人精神.2對偶性思潮:如: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左昭廿年晏嬰).3懷疑哲學之出現(侯):天道觀念之解放道法自然。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親親之反)懷疑現實社會、學術、歷史進步。4方法與知識論.1首以形上層次論道。.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3借自然以明人事,非由自然現象歸納出道。(李).4凡定言都是假相(侯
2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正言若反。多言數窮,不如守中。.5道由超越主客觀對立,以直觀得之。(侯)如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6絕對自然原理與絕對道德原理合一。5宇宙論.1道:創生天地萬物的基本動力,經驗世界恃之而成之規律。.2無(虛):道不可見聞即無。如: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3有:有生於無。有,名萬物之母。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烻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4玄: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5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
30、之,勢成之。.6反:a.正反互轉、返本復初(AA)b.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動。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6人生論(返樸歸真、求和諧、反智、無為-韋).1自然:無知、無欲、無身、無為、不爭。孔德之客,惟道是從。自然、無為即破認知我、形軀我(含情意我)、道德我之執,無身而有真吾。(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聖人為腹不為目。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心使氣曰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31、夫惟無以生為者,猶賢於貴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益生曰祥。無為而無不為。為者敗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之害:(馮)a.本身即一欲之對象。b.由知而有分別,由分別而有是非、好惡,導致對立、競逐。c.使人知道更多欲之對象而不知足。d.助人追求欲之對象而不知止。*常德之知:自知者明。不自見故明。滌除玄覽。明白四達。.2反者道之動(馮):反是返其本根。無對有(矛盾)的銷解,即復。(侯)文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
32、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a.不趨極端: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b.居反面以求正面: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c.含反面可免發展至反面: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3弱者道之用:守柔曰強。專氣致柔。功遂身退,天之道。要訣:a.知足b.不露鋒芒c.曲成之道d.以退為攻e.把握樞機(吳)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將欲歙之,必固張
33、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7政治、教育、經濟哲學.1非愚民政策:由人君向德回歸,促成人民向德回歸。(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
34、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2反對有為:反對法令,但有相當之制作,非無政府主義。不用神權政治。不反對戰爭,但不得已而用之。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3不用教育:(侯)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4社會分工末成熟:無商業、不重交通、文字。不鼓勵囤積,不重價值比較。(侯)生而不有。聖人不積。多藏必厚亡。少則得。財貨有餘,是為盜夸。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8對後代的影響9評論10
35、道家別派(張p.123127)第六章莊子哲學基源問題:在文明的各種束縛壓迫中,如何實現精神自由、萬物和諧之境(勞)1老莊之先後問題(徐).1依莊子內篇及天下篇,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在莊子之前。.2由思想上看:a.老子仍關心政治問題之解決,莊子則把政治問題踢開,直接求人精神的大解放。-此發展與貴族政治崩潰的社會背景相映。b.老子提出無有。莊子進一步提出: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有無也者。(齊物論)c.老子有先後、內外的區分,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莊子則以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同上)d.老子知常,莊子泯除常與無常,主張物化。(詩大雅文王:天命靡常。故無常
36、乃傳統之觀念。)2形軀我之超越(勞)-逍遙、破生死、通人我;離形去知。(大宗師)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大宗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同上)生也者死之徒,死也者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遊)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養生主)3認知我之超越(勞)-齊物、混是非、薄辯議。一切言語、理論、知識,皆受限制,不能見道。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
37、於鷇音?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以天,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以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齊物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養生主)*辯議之無用:a.辯之勝敗未必與是非有關。b.無第三者可作裁斷。c.語言本身既有限制,故由言辯不能得真相。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齊物論)4心
38、靈修養工夫-真我之實現,物化、無我、心齋(虛)、坐忘、養生(性)無以人滅天,無以故(後起之習慣)滅命(性之決定)。(秋水).1心之虛、靜神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天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養生主).2化:觀化物化(隨物變化)和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心休乎自然之境)(齊物論)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庚桑楚)安時而處順
39、,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大宗師)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德充符).3忘:忘己忘物忘適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女偊曰:)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旦明)。朝徹而後能見獨(絕對),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生不死。(大宗師)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
40、,忘適之適也。(達生)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刻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知北遊)5真我之境界(勞)-無待、見獨、縣解、逍遙、自由、自然、道通為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可謂稠適而上遂矣。(天下)*莊子之我,不求理分之完成,不作捨離之超越,只順物自然,觀賞自得。*我之四境:希臘重認知我:掌握經驗規律和力量,利用世界。儒家重德性我:實現道德價值,善化世界。道家重自然我:我與自然冥合,精神逍遙,美化世界。佛家重無我:解脫一切我執、法執,自渡普
41、渡,淨化世界。6文化觀與政治哲學知識有其限制,故一般文化之發展不免成毀相續、是非相因,一有執著,即陷入痛苦、罪惡之中,而不得自由,失去真正的智慧與幸福。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7評論.1莊子表現了驚人的創造力(韋):對萬物之洞察力,縱橫奔放的想像力,創造了大量的哲學概念,如宇宙、精神、天理、造物、物化、靈府、成心、獨、體性、弔詭等。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有莫大之影響。.2對文明弊病有深刻的反省,以求不物於物之精神自覺之自由、平等文化。(李)(徐).3建立精神自由的絕對領域,超越利害成敗,遊於自然天地之美,能啟發藝術精神。(勞).4祇求主體之自由,以認知為
42、累,道德實踐為障,不能成禮俗和教化。(勞).5物役有歷史的必然性,莊子祇以精神超越之,不能客觀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李).6莊學末流之弊:流於清談、縱欲、養生,逃避現實,逆來順受,得過且過。(勞)(李)8老莊之異9儒道之異第七章名家哲學1先秦名字之用法(勞).1孔子正名,論與分相配之名,建立禮序,屬政治、道德意義。.2老子論與道相配之名,屬形上意義。以名為障蔽,主無名。.3孟子首提實以與仁、義等相對,仁之實,事親是也。(離婁上)重道德意義。.4莊子承老子無名,以齊物論論名言之不確定性。.5公孫龍由概念論論名實名,實謂也。(名實)。墨學近此。.6荀子正名,重思考與政治制度,辨同異明貴賤。.7韓非
43、主形名,偏政治。形(刑)本指表現,此指實效,與實相似,即功。2名家之旨趣先秦論名之二支:實踐旨趣:如孔子、韓非子。理論旨趣:如老子、墨學。漢人所論之名家,屬韓非一支,故司馬談評名家控名責實,藝文志以名家出於禮官。惠施、公孫龍等名家,超越感覺經驗,以純粹思考分析知識。只探索認識論、邏輯及形上學問題,較不注意政治、道德、歷史、文化等問題。(勞)3惠施之學-合同異(勞)-同中辯異、異中求同(張)以一切物性及標準(有無、空間、時間)皆相對,否認同與異二概念之確定性。論宇宙之無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事物之變動性;運動的連貫性。由此引出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之理想。莊子天下篇列有惠施之說八事(歷物十事):.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2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4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5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7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8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另荀子不苟又說: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鉤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惠施與莊子之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