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政策的相关分析教学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政策的相关分析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政策的相关分析教学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政策的相关分析-论文标题: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分析论文作者陈鸣/朱自锋/李仲平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教育财会研究,论文单位武汉,点击次数495,论文页数3035,43页2003年2003月论文网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我国的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政府采用拨款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企业以纳税
2、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而学生个人则以交学费的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实行教育成本的分担?进而如何确定国家、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经济学界公认的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高等学校提供的是一种高等教育服务,其直接产出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增进,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或者说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这种直接产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果。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一方面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
3、会下,一个人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说,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人高等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消费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但是,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以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大大增进等。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因此它属于准公共产品。既然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企业、个人(
4、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其成本,即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应是高等教育资源负担的主体。因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是通过纳税方式进入各级政府,从而形成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所以,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时,重点是分析研究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担结构。从资源供给主体的角度分析教育资源来源时,各主体遵循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受益原则,二是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要求得到教育利益的各方都要负担教育成本,受益多者多负担,受益少者少负担,没有受益不负担;能力原则要求能力强者多负担教育成本,能力弱者少负担教育成本。这两个原则具有统一性,缺一不可。二、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当今世界各国公立高等教育经
5、费都是以国家为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各国政府是公立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我国建国以后,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额拨给,政府承担着高等教育的全部成本。198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收取学费,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并轨,目前学生个人已分担了相当部分的教育成本,而且国家对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已有明确规定。这时关于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思考和重视。曾经有大学生向校方提出询问,我们的学费用到哪里去了?这说明,作为高等教育成本承担者一方的学生已开始深层思考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在我国,国家应分担多少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想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及近几年来高等教
6、育投入状况,分析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即“三个增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
7、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明确的,可以称之为“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4%、15%)”。以上法规和文件为我们分析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提供了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只有数量规模,而没有相应的条件和投入保障机制。现在我们国家能以法律形式明确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责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法律是国家最高意志的体现,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法律规定既是进步,也是我国80年代以来政治
8、、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结果。1.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关键。国际间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衡量政府教育投入水平。基于199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当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GDP为国内生产总值,与GNP相差甚微)的比例只有2.73%的低水平,纲要提出了要在七年内达到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当时是振奋人心的。2000年已经过去,但目标并未实现。2000年我国的GDP是89403.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是2562.61亿元,如果达到纲要要求,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就应是3576亿元,两者相差1014亿元。由
9、此可见,在增加教育的投入上,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关键所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政府投入教育的公共教育经费,按照纲要第48条精神,它包括以下四部分: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它在我国的教育经费总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2000年为66.58%。各级政府对学校的各类拨款构成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又占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2000年为81.39%,它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51.19%。据统计,1995年以来,国家投入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普通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57%、20.20%、21.25%、20.67%、
10、22.74%、23.98%,变动幅度很小。可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因此它是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关键因素。到上世纪末的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与4%相差1.13%,差距很大。表1列出了从纲要发布的1993年到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表1中国1993-2000年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教育经费GDP(%)2.522.522.462.442.492.552.792.87财政收入GDP(%)1
11、2.611.210.710.911.612.613.915.0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42001)。由表不难看出,虽然从1996年起,比例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局面,开始缓慢上升,但近八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4%-2.9%的低水平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决定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彼此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统计年鉴提供了包括90个国家和地区1980-1987年间的357组资料,有人对资料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教育经
12、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增加。从1993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2939元增加到7084元,年均增长率为13.4%,因此可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涨速度不相适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的低水平的主观原因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存在体制性障碍,它的四部分教育经费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有很大区别,如何管好,存在较多问题,又没有一个切实、严肃的操作实施方案,致使本指标难以落实。再就是有关政策没有落实,例如在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
13、预算中单独列项”的规定至今仍未落到实处。其客观原因一是我国经济自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较慢,国民生产总值增幅减缓。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长期走低,由表1可以看出,它曾降到11%以下,尽管1997年以后,逐步上涨,但到2000年才达到15%,这在国际上几乎是最低的。这就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影响了财政主渠道对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实际上,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该项比例的提高既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又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要爬两个台阶。这两个比例中的一个上不去,该项比例就不会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高等教育 成本 分担 政策 相关 分析 教学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