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说课材料.doc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说课材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童玉芬【专题名称】人口学【专题号】C5【复印期号】2011年03期【原文出处】人口研究(京)2010年5期第6875页【英文标题】AnEstimatingoftheScaleofNon-agriculturalTransferofRuralLabourForceinChinaandanAnalysisoftheProcessofItsChange【作者简介】童玉芬,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
2、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70【内容提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然而关于劳动力非农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或者劳动力流动方面,同时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已有的对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历史变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估计,或者从不同来源统计中进行估算和汇总,实际上很难进行历史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动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念入手,利用同一来源的现有统计资料,通过简单计算,得到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农村非农转移的规模变化过程,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
3、意义的结论。Sincethereformandopeningtotheoutsideworldtherehasbeenarapidandcontinuinggrowthofnon-agriculturaltransferofrurallabourforceinChina.Theexistingstudiesonthisissuearelargelyconfinedtomigrationorregionaltransferofrurallaborforce.Meantime,becauseofthelimitationsofavailabledata,therearefewstudieswith
4、time-seriesanalysis.Inthisarticle,followingthedefinitionofnon-agriculturaltransferofrurallabourforce,estimationismadeoftheamountanditstime-serieschangesofnon-agriculturaltransferofrurallaborforcebyusingdataderivedfromcommonprimarystatisticsthroughsimplecalculations,withanalysisofthedynamicsofnon-agr
5、iculturaltransferofrurallaborforceinthecontext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andpolicychanges.【日期】2010-03【关键词】劳动力/非农转移/城镇化laborforce/non-agriculturaltransfer/urbanization1前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普遍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及其特点,了解非农化转移的态势,对于中
6、国的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研究基本有两个角度。一是劳动力从农村到城镇的非农转移或劳动力流动角度展开研究,关注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或流动。学者们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或流动的政策演变1-2、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变动过程及趋势3-6、劳动力流动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7-13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后果14-18等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另一个研究角度是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展开,关注的主要是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学者们主要就中国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和问题19-21、非农就业与经济增长22、非农就业
7、与城市化等23-24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因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不仅涉及劳动力的区域转移或流动,也涉及本地区的职业非农化,因此,仅从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角度的研究,不能完全涵盖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全部内涵,而仅从就业角度的研究,也难以兼顾劳动力的空间变动。正因为此,目前从全面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研究或角度还不多见。尤其是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规模、变动、分布、类型等等,还缺少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在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概念辨析入手,然后通过系列的数据资料计算和分析,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过程、特点和问题,并对中国当前和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规模与态势进行研究
8、,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2相关概念的界定非农化是相对于农业化而提出的。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非农化就是从农业就业到非农业就业,从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到城市(镇)生活方式,从农民变为市民的一个全面转变过程。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主要是从就业的角度而言的,即农村劳动力从原来的农业从业者(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转变为非农就业者(包括第一产业中的采掘业以及第二、第三产业)。它与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不完全等同,可以看做是市民化的一个前提和必经的过程,可以说,先有非农业就业,才有农民的市民化。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9、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非农化不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很不彻底,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没有户籍的转移,同时也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但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却已经非农化了。因此本文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界定是:具有农村户籍的、每年从事非农产业职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这个定义与广义的农民工基本一致。因此,农村非农劳动力,即包括农村户籍外出就业的非农劳动力,也包括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而具有农村户籍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就业的过程,即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过程。3非农化劳动力的估算过程及数据来源由于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后,流向不同地区和产业,同时
10、又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或流动,或非农化劳动力的数据,在国内任何统计年鉴中都没有直接资料可供查找。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或流动的数据,主要分别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大型专项调查、农村固定观察点抽样调查以及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等。但是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或者在口径上只包括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如农业部农村固定调查点公布数据),口径偏小,或者未公开公布,且数据不连贯(如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保部等调查),或者数据间隔时间太长(如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虽然有些学者对不同来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或流动数据进行了梳理,但是由于来源不同,难以比较,依然存在
11、问题。由于存在上述困难,一些学者以可能获得的各类统计年鉴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分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或者流动,或者农民工的数量等进行了推算或者测算,以期得到比较连续的可比数据。例如,刘小翠曾采用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以及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值,来间接测算劳动力的流动规模25。毕先萍将全部就业人员分为四类:农业就业人员、传统正规就业人员、新型正规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认为后两类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从业类型,处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可以反映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因此用总劳动力人数减去农业就业人员和传统正规就业人员,得到中国各年度分省区的劳动力流动规模26。杨聪敏、杨黎源将全部农民工人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本地
12、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包括本地私营和个体),另一个是将外出农民工中的37.5认为是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将二者加总即为农民工总人数27。这些推算,一般基础来源都是各类统计年鉴,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较长时间的系列数据,但是这些计算因为所依据的分类项目与实际口径有差距,而且原始数据来源还往往不一致,因此严重影响了最后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用不同于上述来源或估算办法的方式,从非农化劳动力来源进行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计算。农村劳动力规模的统计,是对拥有农业户籍的所有实际就业的劳动力总数进行的统计,其中既包括每年从事农业达到6个月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也包括那些在农村本乡镇或者外乡镇从事非农业活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13、注意这里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力资源或农村总人口),因此,这些拥有农业户籍然而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者,从理论上讲实际上就是已经转移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包括在当地非农行业如乡镇企业等就业以及到外地的各种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由此可以计算出中国农村每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的劳动力规模。公式为:中国农村非农化劳动力规模(存量)=农村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规模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上公布有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历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以及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据此,可以得到历年的农村总劳动力中从事非农就业的规模数量。如前文所述,这些估算数据从理论上代表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规模,且是一种存量规模。4中国农村
14、非农化劳动力的增长变动过程按照以上公式进行推算,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农村非农化劳动力规模及其增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非农化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总体上呈现几乎直线式的上升趋势。1983年农村非农劳动力规模大约为1912万人,到1990年已经增加到8673万人,1993年突破1个亿,1995年达到1.27亿人,2000年达到1.5亿人,2005年突破2个亿,达到2.04亿人,2008年达到2.34亿,是1983年的12倍,从1978-2008年的3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71,远远超过同期中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4.28的水平。受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形势以及不同时期的政策影响,中国
15、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增量出现了多次的波动起伏,形成了几次高峰和低谷。结合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增量变化特点,以及当时中国的政策背景和经济形势,可以将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准备阶段。1978年,我国农村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过去的隐性劳动力变成了显性剩余劳动力。然而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农民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裕而不愿意离开农村和农业,化解了
16、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冲动。同时,改革开放之初,受到城镇粮食供应还不丰富,就业压力也比较大等的困扰,当时对劳动力的流动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限制、控制流动的政策。因此,这一阶段虽然农村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规模很小,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发展多种经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1978-1984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规模从1984年的1912万人,增加到1984年的4283万人,净增加了2371万人,平均每年向非农转移的增量为395万人。第二阶段(1984-1988年):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进入19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
17、迅猛发展,1984-1988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4年里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39,到1988年,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值的份额由36.5上升到53.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之相对应,乡镇企业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就城市来说,随着城市第二产业的壮大与第三产业的兴起,在解决城镇人口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空间。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农民就地转移的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松了限制。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地向城镇和农村本地非农产业转移,并且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由农村向城镇的非农化劳动
18、力转移。从1985-1988年,农村非农化劳动力规模从6714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861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的非农转移劳动力规模达到632万人,其中1985年一年增加的量达到中国历史上年增长规模最大的增长高峰2431万人。第三阶段(1989-1991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出现低潮。进入1980年代末,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相对滞后,致使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后处于公共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继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交通拥堵、社会秩序紊乱、劳动力市场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国家开始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政策进行局部调整。与此同时,从80年代末开始,乡镇企
19、业的发展进入低潮,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出现负增长。进入到1991年,农村劳动力没有出现大面积向城市流动的情况,反而出现了“回流”的现象。因此,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步伐大大放缓,从1989-1991年3年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年平均新增转移规模约为98万人,仅为前一段时期的10不到。第四阶段(1992-1994年):劳动力非农转移出现第二次高峰。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这一时期,非国有部门发展迅速,尤其是沿海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各种开发区建设热潮对农村价格低廉、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劳
20、动力非农转移也开始出现加速势头,广大农村地区纷纷出现了新一轮的非农化就业浪潮。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指导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鼓励和规范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就业,在对待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开拓就业渠道方面持有积极的态度,由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及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在小城镇户籍制度管理上,允许使用“蓝印户口”制度,把绝对的户籍控制变为选择性的接受,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这一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规模从1992年的9765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11964万人,平均每年新增转移量为1099万人。第五阶段(1995-200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农村劳动力 非农化 转移 规模 估算 及其 变动 过程 分析 材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