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演示教学.doc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演示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演示教学.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一、中国企业“走出去”与迎接经济全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必将伴随着国际产业链各环节区域分布的动态调整,凡是能够融入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国家和企业都将大有作为,而游离在外则将被边缘化。就一国而言,融入经济全球化既可能使其受益,也可能使其受损。只有积极应对,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一国才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企业“走出去
2、”开展国际化经营,能够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中国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集中资源在本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成长为具有较强实力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获取支配全球资源权利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许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迅速提升,形成了一大批资本实力雄厚、技术管理水平先进
3、和具备“走出去”能力的企业,有可能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全球化生产和资源配置的要求更为紧迫。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实选择。二、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继续保持对外贸易高速增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下降。对于像纺织品和玩具等一些利润空间较小的出口产品来说,人民币升值影响
4、了其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的维持和扩大。二是贸易壁垒制约中国出口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许多国家纷纷运用反倾销、反规避制度、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补贴等措施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利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限制对中国的进口。三是贸易顺差影响中国对外经贸关系。贸易顺差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突破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在当地或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以境外企业作为交易和结算主体,以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民币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中
5、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形成原产地多元化,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选择那些对中国企业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也可以选择第三国。中国境外企业在东道国销售产品或出口,替代境内企业出口,就可以绕过目标国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降低对外贸易顺差,改善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国企业可以选择贸易目标国进行投资,并在当地市场销售产品。作为东道国的法人,中国的境外企业在当地市场销售产品,维护和扩大了当地市场份额,但并不直接表现为中国企业对该东道国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出口替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顺差,从而改善与该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三、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处于主流
6、地位的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所转移的并不是先进技术,而是已标准化的或即将淘汰的技术,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增强其垄断优势。中国引进外资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企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但技术外溢效应仍不显著。具体来讲,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对华投资一直倾向于采用独资方式,技术保密措施极为严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究与开发型外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并不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是只进行试验开发研究,与中国的研究机构也极少有前后向关联,其主要目标在于
7、利用中国廉价的技术资源和为满足消费者偏好而对所销售的产品加以改进。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相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更为有效的途径。所谓“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聚集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性投资,通过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一种投资方式。中国企业通过发展“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境外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同时,此类境外企业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从而有助于中国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增强国内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发展“追赶型”对
8、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高技术人才。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性企业,可以使中国企业的技术人员更为便捷地进入技术创新源头地,增强与国外技术人员的交流,进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节约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中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严重资源依赖阶段,资源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重要因素。在国内矿产资源严重匮乏这一格局难以根本改变的条件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节约矿产资源,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助于稳定矿产资源的供应渠道和价格水平
9、。目前,中国企业所需的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大量依赖贸易方式进口,无疑会增加矿产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并且要承担矿产资源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中国的资源型企业急需通过“走出去”战略,来降低资源供应渠道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中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有助于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资源型跨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熟悉国际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抑制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优化国际收支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吸引外资持续走高助推中国经济协调健康
10、发展据全国商务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2007年中国吸引外资额达747亿美元,同比增长7.53%,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专家表示,虽然将面临企业所得税法修改、招商引资政策调整等利空环境,但外商对华投资热情不减,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和中国市场日益开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持续走高的外资进入也为中国成功实现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借力机会。政策调整提升外资质量,未来引资量可能进入平稳期2008年外资进入中国面临的最大政策调整是企业所得税法的修改和引资目录的调整,短期看二者似乎对外资进入都形成利空,但从长期看,政策调整对于我国利用外资质量提升意义重大。2008年1月1日,合并后的中华人民共和
11、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根据国务院2007年1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从2008年开始,外资企业普遍享受的所得税税率优惠被废止,外资企业享受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等抵扣优惠也被废止。因此,从短期看,外资企业所得税税基将被拓宽、税率将被调高,外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税负压力。但由于外资企业通常掌握了行业的先进技术、具备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新税法中普遍适用的产业优惠政策更易于被外资企业获得。此外,新税法也利于促进外资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较多借助原先的低税负优势。因此,新税法更有利于在公平竞争环境中推动利用外资质量的提升。新税法的实施也不会对中国吸引外资数量造成显
12、著影响。对于吸引外资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内部政策调整是200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于资源和环境约束,新目录不再鼓励外资进入传统制造业、不再鼓励外资投资重要矿产、不再鼓励出口导向型外资进入,并且调整了相关条目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在新目录框架下,依赖于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传统外资将很难在中国获得发展的机会,外资要想真正分享中国市场高增长的收益,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竞争优势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在许多行业外资控股比例不断提升甚至允许独资的情况下,外资将愿意把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的分支机构,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而这类外资的进入,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所急需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产业指导
13、目录的调整构成了未来我国吸引外资最基础的政策环境。而随着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严重和国内物价上升压力加大等矛盾的不断显现,未来我国可能还会经常性推出如加工贸易目录调整、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对引进外资产生结构性影响的政策。在我国对外资需求缺“质”不缺“量”的情况下,未来对外资的门槛将越来越高,近日结束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专家预计,2008年中国吸引外资将在质量上有显著提升,而数量上不会出现明显增长,甚至出现小幅下降,而这一趋势也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利用外资持续走高,将为我国实现宏观均衡提供借力机会2007年747亿美元的外资进入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外
14、部资源在2007年为我国注入了747亿美元的建设资金。而事实上,借助于这一大规模的FDI,我国更可以获得实现宏观均衡的又一机会。首先,有效提升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均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现象十分严重,外贸顺差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内需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出口增长。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趋势明显,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商业巨头及其他跨国制造企业在华本土采购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改变单纯鼓励出口的引资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目标瞄准中国市场,推动中国市场消费的提升。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将推动中国内需的有效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局面
15、。以2007年747亿美元的资金流入量计算,若本土采购率达到70%,则可产生超过500亿美元的原始内需,在乘数效应作用下,将推动GDP以数倍于50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引资质量提升,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企业所得税法和引资目录修改为基本框架的政策调整奠定了中国未来吸引外资的主基调。重“质”的政策导向将促使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行业和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技术或管理优势的外资进入中国。这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另据专家分析,跨国公司外部化竞争趋势下,在中国这一具有一定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市场,跨
16、国公司更倾向于外部化竞争。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等外包产业的发展。通过调整资金汇入方式,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FDI流入和外贸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压力增大的两个主要原因,而外汇占款增长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之一。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定规模的顺差和FDI流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并补充建设资金,一方面外汇占款增加推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压力,二者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困境之一。通过调整FDI资金汇入方式,在减少外部资金直接流入前提下,又不影响国内建设资金的补充和外部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的引入,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推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17、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额达747亿美元,现实中若将这部分资金隔离在外,对于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减少外汇占款将起到显著作用。操作中,我们可将所有的FDI都由投资方在当地的中国籍银行分行存入外币资金,并在中国国内同一银行贷取按约定汇率折算的人民币的方式。这样,假定2007年747亿美元FDI都由外部资金注入,则采取上述方式,若按照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外汇牌价,则全年可减少超过54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下,市场流动性可能减少上万亿元。同理,外汇占款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样也可大大减小。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和我国对当前危机的对策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
18、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我国应扩内需、保增长,坚持两条腿走路,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一、 引言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通过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实绩,充分证明了该理论对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但是我国现在经济现状对外
19、贸易依存度高达70%,外汇储备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这些均显示了我国不是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少了,而是多了!金融海啸下,我国经济也受到重创。我国首要扩内需保增长,拉动本国消费,坚持对外拉贸易、对内促消费两条路走路。同时加强技术、人力资本投入;注重品牌、制度创新,提高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危”中求“机”、转“危”为“机”。二、 比较优势理论概括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
20、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19世纪初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各国也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改善各自的福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古典比较优势学说的发展主要是沿着斯密和李嘉图这两条相互联系又具有差异的思路进行。其中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或简称为“H-O定理”。这一理论现代国际贸易
21、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1。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克鲁格曼“规模经济”理论,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内生增长理论、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等。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差异、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其核心就是比较优势的内生化。三、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理论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因势利导”,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但我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落入初级产品比较优
22、势陷阱,致使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在制成品上我国过度依赖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落入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甚至导致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的高速经济增长历史再次向我们证实:成功的经济发展必定使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变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四、 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演变发展大致经历了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位蛰伏期(1980-1983年)。此阶段为中国对外开放初期,中国外贸和出口依存度蛰伏在低位。第二阶段为缓慢攀升期(1984-1990
23、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开始缓慢攀升。第三阶段为稳步上升期(1991-2000年)。在此期间,中国出口主导型外向型经济的基础逐步建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进出口依存度呈现出加速上扬的态势。如下图所示:图11980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资料来源: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相关数据计算而来3。1978-2007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单位:亿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
24、度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19783624.13559.8199774462.626967.236.219804517.857012.6199878345.229896.238.219858964.42066.723.1199982067.526849.732.7198916909.2415624.6200089468.139273.243.9199018547.95560.130200197314.842183.643.3199121617.87225.833.42002105172.351378.248.9199226638.19119.634.22003117251.970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企业 走出去 战略意义 演示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