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许多低中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十分重要。1.从学生的现状分析很多孩子做“两操”时动作跟不上节奏;读课文的时候普遍稀稀拉拉、拖拖沓沓,缺乏节奏的美感和韵味;高年级的孩子唱歌时还要老师声嘶力竭地打节奏往前拉或往回拖由此我们想到:要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首先要帮助儿童
2、建立起良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于是,我们决定进行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的研究。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音乐教育必须关注早期教育”等观点,我们把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中段,通过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这样教和学都会十分轻松,孩子们也能在音乐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2.中外名人论述分析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说过:“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3.从节奏感角度分析对于节奏的领悟依赖于肌肉系统的运动和听觉能力,而身体恰恰是体验节奏本课题为金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由金坛市朝阳小学音乐组承担,高慧主持,主要成员有施月琴、李媛媛、刘红梅、周一娴。研究周期: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 课题博客:的最好媒介;节奏感是调控时间片段的连续组合的能力,只能在重复整个身体运动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由有形外化转变成无形的节奏感。因
4、此我们确定了“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二、课题概念界定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的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音乐节奏感:是指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及内心的感觉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而节奏感是节奏训练的中心。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的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应该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可以结
5、合视唱、听音、唱歌、音乐欣赏等进行。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教学策略,培养低中年级小学生音乐节奏感与音乐感受力。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与延伸训练低中年级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方法与途径,多方位开发学生的音乐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四、课题研究内容1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及掌握音乐节奏的现状的调查研究。低中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现状的调查。低中年级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程度的调查。2.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挖掘生活中的节奏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节奏的研究。借助柯达伊节奏教
6、学法培养学生感受与表现节奏快慢、强弱的能力的研究。借助各种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进行合奏并创编简单节奏进行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的研究。五、课题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进行团体、个体问卷调查,针对反馈信息,探寻实施策略,注重共性与个性相兼顾,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培养以后的音乐乐感提供便利。3.节奏行为训练法:音乐节奏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习惯,就需要对他们平时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且通过表扬、鼓励或者是批评教育等方式,不断巩固,促使行为转化为习惯,形成音乐节奏感。六、研究过程及策
7、略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儿童内心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和韵律的波涛在童心深处涌流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学期期初,我们以骨干力量来带动其他教师研究。期间我们围绕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节奏感教学来规划教研活动,开设节奏教学研究课,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体现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中老师们得到了体会,新颖有效的节奏教学确实给音乐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8、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率。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研讨课。研讨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初学节奏,高慧老师先让他们从快慢入手,如火车“咔嚓咔嚓”跑得快,老牛“哞哞”走得慢。然后再从节奏的强弱讲起,如春节放鞭炮时,第一声“嘣”最响,第二声“啪”比较轻一些,在山谷里大声地喊叫,一会儿传来了轻声的回音等,都体现出强和弱的规律。就是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形象的教学,低年级学生慢慢地懂
9、得分辨不同的音符节奏了,也为中高年级更进一步的节奏教学提供了基础。4.注重课堂实践,探索低中年级节奏教学的有效策略策略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10、。 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因此,我根据音乐教育理论中这个有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动”起来,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音符的时值。例如,像马跑、像射箭、像跑步等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就得到深深地体验。 通过朗读来掌握节奏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而“节奏基石”在音乐
11、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 策略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 小学 中年级 学生 音乐 节奏感 培养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