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讲稿.ppt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讲稿.ppt(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关于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第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 2雷达是英文“Radiodetectionandranging”缩写Radar的音译,其含义是指利用无线电对目标进行探测和测距。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来发现目标,并测定目标的空间位置。雷达经历了它的诞生和发展初期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1.1 雷达的发展概况雷达的发展概况第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3 3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中后期,雷达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型雷达,例如合成孔径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等。现代雷达的功能已超出了最早定义雷达的“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2、的含义,已赋以新的内涵提取目标的更多信息,例如目标的属性、目标成像、目标识别和战场侦察等,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分类或识别。第三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 4下面简单回顾现代雷达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1.雷达的诞生及发展初期雷达的诞生及发展初期1886年,HeinrichHertz(海因里奇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产生、接收和散射。18861888年,ChristianHulsmeyer(赫尔斯姆耶)研制出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1937年,RobertWatsonWatt(沃森瓦特)设计出第一部可用的雷达“ChainHome”,并在英国建成。第四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 51938年,美国信号公司制造
3、的SCR-268成为第一部实用的防空火控雷达,其工作频率为200 MHz,作用距离为180 km。这种雷达共生产了3100部。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制出第一部实用舰载雷达XAF,安装在“纽约号”战舰上,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160 km,对舰船的探测距离为20 km。第五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 62.二战中的雷达二战中的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发挥了重要作用。用雷达控制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平均所用炮弹数由5000发降为50发,命中率提高99倍。因此,雷达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之骄子”。第六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7 7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雷达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雷达在这期
4、间,由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以及宇宙飞船等均采用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要求雷达具有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率和多目标测量能力,使雷达技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大功率速调管放大器应用于雷达,发射功率比磁控管高两个数量级;这一时期研制的大型雷达用于观察月亮、极光、流星;单脉冲跟踪雷达ANFPS-16的角跟踪精度达0.1mrad;合成孔径雷达利用装在飞机上较小的侧视天线可产生地面上的一个条状地图;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应用于“波马克”空空导弹的下视和制导;第七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8 8“麦德雷”高频超视距雷达作用距离达3700 km;S波段防空相控阵雷达ANSPS-
5、33在方位维采用铁氧体移相器控制进行电扫,在俯仰维采用频扫方式;超远程相控阵雷达ANFPS-85用于外空监视和洲际弹道导弹预警;等等。第八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9 9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雷达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雷达这一时期合成孔径雷达、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得到了迅速发展。相控阵用于战术雷达。同期,美国研制出E-3预警机等。第九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0 105.20世纪世纪90年代的雷达年代的雷达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雷达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反雷达的对抗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主要军事大国纷纷研制一些新体制雷达,例如无源雷达、双(多)基地雷达、
6、机(或星)载预警雷达、稀布阵雷达、多载频雷达、微波成像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第十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1 116.新世纪的雷达新世纪的雷达新世纪,随着现代战争的需要,雷达将是高性能、多功能的综合体,即集雷达与通信、指挥控制、电子战等于一体。为了减小天线孔径、提高机动性并降低成本,雷达将由过去集中式大孔径天线向分布式小孔径雷达方向发展;从频率源、发射到接收,雷达已从模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出了数字化雷达的概念。数字化雷达在每个脉冲重复周期采用不同的信号形式,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从信号处理和检测的角度,雷达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综合利用多部雷达协同探测与雷达组网,可以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和覆
7、盖范围。同时,雷达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第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2 12在雷达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敌我双方军事斗争的需要,雷达亦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雷达面临的威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隐身技术。由于采用隐身技术,使得目标的散射截面积(RCS)大幅度降低,雷达接收到的目标散射回波信号微乎其微,以至于难以发现目标。二是综合电子干扰(E CM)。由于快速应变的电子侦察和强烈的电子干扰,使得雷达难以正确地发现并跟踪目标。三是反辐射导弹(ARM)。高速反辐射导弹已成为雷达的克星,第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3 13只要雷达一开机,被敌方侦察到以后,很容易利用ARM将雷达摧毁。四是
8、低空突防。对具有掠地、掠海能力的低空、超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雷达一般难以发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第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4 141.2.1 基本组成基本组成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1所示。通常包括波形产生器、发射机、接收机、A/D变换、信号处理、数据处理、显示器、信息存储与传输、天线及其伺服装置、电源等部分。1.2 雷达工作原理与分类雷达工作原理与分类第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5 15波形产生器产生一定工作频率、一定调制方式的射频激励信号,也称为激励源,同时,产生相干本振信号送给接收机;发射机对激励源提供的射频激励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再经收发开关馈电至天线,
9、由天线辐射出去;目标回波信号经天线和收发开关至接收机,再由接收机对接收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混频和滤波等处理;信号处理的作用是抑制非期望信号(杂波、干扰),通过相干积累或非相干积累等措施以提高有用信号的信噪比,并对目标进行自动检测与跟踪等。第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6 16通常将目标航迹的关联、跟踪滤波、航迹管理等称为雷达的数据处理。目标航迹及相关信息在屏幕上显示的同时,通过网络等设备传输至各级指挥系统。第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7 17图1.1 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第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8 181.2.2 雷达分类雷达分类根据雷达的功能及工作方式的不同,雷达有多种分类方法。
10、1)按作用分类雷达按作用可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军用雷达根据其作战平台所处位置又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机载雷达、星载雷达、末制导雷达(弹载雷达)等。第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19 19地面雷达按其功能又包括监视雷达(警戒雷达)、跟踪雷达、火控雷达、目标引导与指示雷达等。机载雷达包括机载预警雷达、机载火控雷达、轰炸雷达、机载气象雷达、机载空中侦察雷达、机载测高雷达等。民用雷达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雷达、港口管制雷达、气象雷达、探地雷达、汽车防撞或自动驾驶雷达、道路车辆测速雷达等。第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0202)按信号形式分类雷达按信号形式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
11、准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又分为脉冲压缩雷达、频率捷变雷达和噪声雷达。根据信号带宽可分为窄带雷达、宽带雷达和超宽带雷达。根据信号的相参性可分为相参雷达和非相参雷达。现代雷达一般都为相参雷达。第二十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1 213)按天线波束扫描形式分类雷达按天线波束扫描形式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电扫描雷达,以及机械扫描与电扫描相结合的雷达。4)按测量的目标参数分类雷达按测量的目标参数可分为两坐标(距离、方位)雷达、三坐标(距离、方位、仰角或高度)雷达、测高雷达、测速雷达、敌我识别雷达、成像雷达等。5)按角度跟踪方式分类跟踪雷达按角度跟踪方式可分为圆锥扫描雷达、单脉冲雷达。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
12、四页哦22221.2.3 雷达的工作频率雷达的工作频率雷达的工作频率范围较广,从几兆赫(MHz)到几十吉赫(GHz)。工程上将雷达的工作频率分为不同的频段,表1.1列出了雷达频段和频率的对应关系以及各频段的主要应用场合和特点。例如,L波段代表波长以22 cm为中心,S波段以10 cm为中心,C波段以5 cm为中心,X波段以3 cm为中心,Ku波段以2.2 cm为中心,Ka波段以8 mm为中心。根据工作波长,雷达可分为超短波雷达、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这里字母频段名称不能代表雷达工作的实际频率。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323表1.1 雷达的工作频率第二十三页,
13、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4241.2.4 从雷达回波提取的目标位置信息从雷达回波提取的目标位置信息1)距离普通脉冲雷达是通过测量发射信号传播到目标并返回来的时间来测定目标的距离的。如图1.2所示。假设延迟时间为,2R/c,则目标的距离R为(1.2.1)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525图1.2 发射脉冲和目标回波示意图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626 这种基于窄脉冲的测距方法,脉冲越窄,测距精度越高。但是在峰值功率受限的情况下,发射窄脉冲辐射的能量有限。另一种测距方法是采用脉冲压缩波形(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7272)方向(方位和仰角)目标的方向是
14、通过测量回波的波前到达雷达的角度来确定的。雷达一般使用方向性天线,即具有窄辐射方向图的天线进行波束方位维和俯仰维的扫描。当接收信号的能量最大时,天线所指的方向就是目标所在的方向。这种或其它测量方向的方法都假定大气不扰乱无线电波的直线传播。入射波前的方向也可通过测量两个分离的天线所接收的相位差来决定,而相位差则取决于入射波前与两个天线连线的夹角。两个天线分开越远,则精度越高。然而如果天线分得太开,就会在两个天线的合成方向图中出现大小等于主波束的栅瓣而产生模糊的测量结果。第二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828早期的比幅单脉冲雷达在每个平面上使用两个天线(或用两个馈源照射单个反射体)来进行角度测量
15、,但这两个天线中心的间隔应小于半个波长,从而避免了栅瓣造成的模糊。比相单脉冲雷达的两个天线相距多个波长,但各个天线的方向性抑制了栅瓣。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29293)高度假设目标的斜距为R,仰角为,则目标的高度为HRsinh(1.2.2)其中h为天线高度。如果考虑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则目标的高度为(1.2.3)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30304)目标的尺寸和形状利用目标的一维距离像可以大致确定目标在距离维的尺寸和散射点的分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可以实现对地形的侦察和对目标的识别;通过对目标的三维成像,特别是单脉冲三维成像,可以对目标的三维尺寸和形状进行特征提取。第三十页,
16、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31 311.2.5 多普勒频率多普勒频率当目标与雷达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若雷达发射信号的工作频率为f0,则接收信号的频率为f0fd,fd为多普勒频率。将这种由于目标相对辐射源的运动而导致回波信号频率的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如图1.3所示,当目标向着雷达运动时,多普勒频率为正;当目标远离雷达时,多普勒频率为负。照射到目标上的波形具有间隔为(波长)的等相位波前,靠近雷达的目标导致反射回波的等相位波前相互靠近(较短波长),(为反射波波长);反之,远离雷达运动的目标导致反射回波的等相位波前相互扩展(较长波长),c,且波长c/f0,则(1.2.13)第四十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1
17、 41 可见,多普勒频率与目标的径向速度成正比,因此,也可以从距离的变化率中提取fd,反之亦然。式(1.2.13)也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导出:图1.6给出了一个以速度vr向着雷达运动的目标,在t0时刻(参考时间)的距离为R0,那么在t时刻目标的距离为(1.2.14)(1.2.15)第四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242图1.6 以速度vr向着雷达运动的目标第四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343 若发射信号为s(t),不考虑传输衰减,则雷达接收信号为(1.2.16)这里,为相位常数。定义式(1.2.16)中变量t前面的比例系数(也称压缩因子)为,即(1.2.17)第四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
18、4444 同理,对一个远离雷达飞行的目标,比例因子为1。式(1.2.16)可改写为(1.2.18)从上式可以看出,与静止目标的回波相比,运动目标的回波信号是时间压缩形式,因此,根据傅立叶变换的比例特性,时间压缩信号的频谱将以因子扩展。第四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545考虑特殊情况,若发射信号为(1.2.19)式中02f0是以弧度每秒表示的中心频率。y(t)的傅立叶变换为Y(),则接收信号及其傅立叶变换为第四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646(1.2.20)(1.2.21)为了简单,相位常数0在式(1.2.21)中被忽略。因此,接收信号的频谱出现在以0为中心处,而不是以0为中心处。由于目
19、标运动产生的多普勒角频率为第四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747(1.2.22)将式(1.2.17)代入式(1.2.22),多普勒频率为(1.2.23)同理,当目标以速度vr远离雷达时,多普勒频率fd。第四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848图1.7(a)给出了雷达中心频率f0分别为35、10、3GHz和450、150 MHz时的多普勒频率与径向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1.7(b)给出了径向速度vr分别为10、100、1000 ms时的多普勒频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第四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4949图1.7 多普勒频率与径向速度、波长之间的关系第四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050多
20、普勒频率和雷达视线与目标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如图1.8所示,当雷达视线与目标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时,vrvtcos,为目标速度vt投影到雷达视线上的径向速度,多普勒频率为fd2vtcos/。第五十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1 51图1.8 多普勒频率与雷达视线的关系第五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252若雷达平台也在运动,如图1.9所示,例如,在导弹上的导引头末制导雷达,在某一时刻弹载雷达的波束与雷达运动方向的夹角为a,导弹相对于大地的速度为va,目标相对于大地的速度为vt,与雷达视线的夹角为,则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率为(1.2.24)第五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353图1.9 运动
21、平台上雷达的多普勒频率第五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454 针对双基地雷达,如图1.10所示,目标速度vt与发射站和接收站的夹角分别为t和r,则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率为(1.2.25)其中tr,为双基地角。第五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555图1.10 双基地雷达的运动关系第五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656若目标的运动方向相对于雷达视线的方位和仰角分别为a和e,如图1.11所示,则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率为(1.2.26)式中,coscosecosa,目标速度vt投影到雷达视线的径向速度为vrvtcosvtcosecosa。第五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757图1.11 径向速度与
22、方位和仰角的关系第五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858当然,对距离的连续测量也可获得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率,即相对速度。但通过对动目标产生的多普勒频率的测量可获得更精确的实时相对速度,因此实际中通常采用多普勒测量的方法。任何对速度的测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假定信噪比保持不变,则测量时间越长,精度就越高。虽然多普勒频移在某些应用中是用来测量相对速度的(例如公路上的测速雷达和卫星探测雷达等),但它更广泛地应用于从固定杂波中鉴别动目标,例如动目标显示(MTI)、动目标检测(MTD)、脉冲多普勒雷达等方面,即利用目标和杂波的多普勒频率的差异实现对杂波的抑制。第五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59591.3.
23、1 主要战术指标主要战术指标雷达的战术指标由雷达的功能决定,主要战术指标有:探测范围、测量精度、分辨率、数据率、抗干扰能力等,分别如下。1.3 雷达的主要战术与技术指标雷达的主要战术与技术指标第五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0601)探测范围雷达对目标进行连续观测的空域,叫做探测范围,又称威力范围,它由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Rmin、最大作用距离Rmax、仰角和方位角的探测范围决定。图1.12为某雷达的威力图,下边的横坐标为距离R,左边的纵坐标为高度h,右边的纵坐标(含上横向坐标)为仰角e。这里假设天线的高度为7 m,目标的散射截面积(RCS)为0.1,2m2,发射脉冲宽度分别为20,180s。
24、该图表明雷达对不同类型目标的探测范围。第六十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1 61图1.12 雷达的威力图第六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2622)分辨率分辨率是指对两个相邻目标的分辨能力。雷达通常包括距离和方位两维,甚至包括仰角维和速度维。在这四维中只要在其中一维能区分目标就认为目标是可以分辨的。针对距离维而言,两个目标在同一角度但处在不同距离上,其最小可区分的距离(R)min称为距离分辨率。其定义为:对于脉冲雷达(或在脉冲压缩后),当第一个目标的回波脉冲的后沿与第二个目标的回波脉冲的前沿相接近以致不能区分出是两个目标时,第六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363作为可分辨的极限,这个极限间距就
25、是距离分辨率。距离分辨率一般用R表示,(1.3.1)其中Te为发射脉冲宽度或脉冲压缩后的等效脉冲宽度。可见脉冲宽度越窄,即发射信号的带宽B越宽,R值越小,距离分辨率就越高。例如,当Te1s时,R150 m;当Te0.1s时,R15 m。第六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三十四页哦6464雷达系统通常设计在最小作用距离Rmin和最大作用距离Rmax之间工作,并将Rmin和Rmax之间的距离分为M个距离门(通常称为“波门”),每个波门的宽度为R(实际中取小于或等于R),(1.3.2)当两个目标处在相同距离上,但角位置有所不同时,最小能够区分的角度称为角分辨率(在水平面内的分辨率称为方位分辨率,在垂直面内的分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雷达 系统分析 设计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