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docx





《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书治要译注--第四册.docx(4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卷十四 汉书(二)目 录卷十四 汉书(二)1253 卷十五 汉书(三)1339 卷十六 汉书(四)1413 卷十七 汉书(五)1485 卷十八 汉书(六)1575群书治要译注2群书治要 卷十四 汉 书(二)【题解】本卷从汉书十志中,选取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和艺文志的重要内容,皆是兴国安邦、和谐万民的关键所在。四篇志按照汉书原文的次序,首推“礼乐”,以显“礼乐之用为急”,明“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盖刑法、食货、艺文之策,终是为成其教化而已;刑法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必要手段,然 “刑法所以助治也”,故古有“以刑弼教”、“德主刑辅”之说,全文阐述了我国刑法的起源及其发展,又特别节录了
2、荀子论刑的观点,尤为精彩;食货分而言之,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皆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食货志上下两篇分别记述了食、货的起源和西汉的农业、货币及经济制度,为了解当时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及其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艺文志中,推崇古人耕养蓄德之学风,痛砭时人背本逐末之极蔽,历记诸子兴起式微之成因,实为考究诸子百家、文献典籍源流的宝贵资料。四志精华,总为一卷,上推三皇、尧、舜及夏、商、周稽古之制,详叙西汉一朝典章制度之变,更以史实而为佐证,前后兴替皆历历了然。凡有助人君理政安民之奏疏言说,莫不择其精要以呈读者。如此,则可借汉家之制,以鉴来者,后人由古观今,亦必启示良多矣。1253卷十四 汉书(二
3、)志【原文】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注释】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同归:犹一致。治身:犹修身。斯须:须臾,片刻。暴嫚:同“暴慢”。凶暴傲慢。嫚,音慢。为国:治国。一朝:一时,一旦。荒乱:混乱,错乱。函:包含,容纳。禀:赋予,给予。颜师古注:“禀,谓给授也。”象:效法,仿效。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4、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译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发挥礼乐的功用最为迫切。修身之人如果片刻忘记礼,凶暴傲慢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治理国家的人一旦失掉礼,混乱之事就会发生。人包含了天地阴阳之气,会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大自然赋予人们这种秉性却不能对其进行节制,圣人能做到使情感有所节制,但却不能断绝它。所以(圣人)效法天地的规律来制定礼乐,用它来感通神明、建立人伦、端正心性,并使人类的各种活动得到合理的节制。【原文】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乖,而淫僻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
5、序乱,而争斗之狱繁;祭祀(本书祭祀作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刑(刑作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注释】哭踊: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颜师古注:“踊,跳也。哀甚则踊。”正人:正直的人,正派的人。副:相称,符合。婚姻之礼:婚姻的礼节。古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详见附录一)乖:反常,谬误。淫僻:亦作“淫辟”。放荡淫乱。礼记经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详见附录
6、二)狱:讼案。祭祀:汉书原书“祭祀”作“丧祭”。古丧礼,葬后之祭称丧祭。(详见附录三)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详见附录四)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孔子曰”下四句:语出孝经广要道章。原文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邢昺疏:“欲移易风俗之弊败者,莫善于听乐而正之;欲身安于上、民治于下者,莫善于行礼以帅之。”移风易俗:扭转风气,改变习俗。民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民声: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誖:同“悖”,违背,乖谬。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译文】悲痛时会有边哭边顿足的礼节,高兴时会有载歌载舞的仪容。这对
7、正直的人来说,足以与他的真诚相符;对偏邪的人来说,足以提防他的过失。因此,婚姻的礼仪被废弃了,夫妇之间的关系就会乖谬,而放荡淫乱的罪过就会多起来;乡饮酒礼被废弃了,长幼之间的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而互相争斗的诉讼就会多起来;吊丧祭祀的礼仪被废弃了,亲人之间的恩情就会淡薄,而违背死者的遗愿、忘记祖先的人就会多起来;按期朝见天子的礼仪被废弃了,君臣的位置就会错乱,而侵犯欺凌的事就会逐渐兴起。所以孔子说:“要让君主安心、人民安定和顺,没有比用礼仪教化更好的办法了;要扭转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办法了。”礼仪可以节制人们内心的欲望,音乐可以和畅民众的情志。国家通过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约束
8、,礼仪、音乐、政令、刑罚这四者都得到实现而不相违背,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附录】一、婚姻之礼:指男女结合成为夫妻的仪式。它的举行标志着一对社会认可的成年男女将要行使婚媾的权利,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共同担负起繁衍发展家族的义务,履行正式社会成员的责任。在中国,“婚礼”原为“昏礼”,礼记昏义篇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白虎通嫁娶曰:“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此俗直至六朝前后才有改变。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周代时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
9、仪式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最早见于礼记昏义)它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 “三书六礼”。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多数都是在六礼婚制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到了近代,通常称“亲迎”为婚礼,而把亲迎前五项称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二、 乡饮之礼:属于古代嘉礼,是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集体活动。吕氏春秋认为是古时乡人因时而聚会,在举行射礼之前的宴饮仪式。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的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周代时,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 “众宾”,
10、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仪式中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见载于仪礼等儒家经典。古时,此集会也有举荐贤能之士以献王室的意义,一般于正月吉日举行。汉以后郡县往往于学校中行其礼,皇帝则于辟雍中行之。实行科举制度后,则以州县长官为主人,为贡士饯行时亦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中含有“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清朝道光二十三年,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才被下令废止,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这种习俗,在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丧礼: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古代丧礼
11、的主要仪节有复(即招魂)、奠、饭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 “含”,表尽孝之意)、发丧、小殓(以衣衾裹尸)、大殓(将尸体移入棺内)、启殡(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等。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尽孝道、正人伦的礼仪,属于五礼中的凶礼。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孔颖达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四、 朝聘之礼:指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亦称“朝聘”。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
12、行。然此大聘与朝,晋文霸时所制也。”朝是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侯国间有事故,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朝、聘者进见受朝、聘者时,要献送表明自己身分的珪璋,为“执玉”。受朝聘者则先“辞玉”,后“受玉”,再“还玉”。其间使臣还要向受朝、聘国献送车马和方物;受朝、聘者对来朝、聘者馈赠腊肉、牲畜和刍米等物,以示答谢。按照周代礼制规定,诸侯国君主要定期朝见周王,向他报告治理侯国的政绩,并献奉财物(即职贡),否则要受到贬爵、削地、讨伐等处罚。朝见表明诸侯对周王具有政治上的臣属或从属及经济上的贡物关系。春秋时,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一生未朝周王。随
13、着周天子地位下降,一些诸侯国成为霸主,它们在礼制上虽无受朝见的权利,但却凭借霸主的地位迫使中、小侯国与其形成主从关系。昔日侯国的聘问,事实上已转化为“朝见”。【原文】乐以治内而为同,同于和乐也。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宜,有所损益,即民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 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注释】乐以治内而为同:内,指内心。同,李奇
14、曰:“同于和乐也。”和乐: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礼以修外而为异:外,指行为。异,李奇曰:“尊卑为异也。”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时宜:当时的需要或风尚。损益:增减。 即:按照,依据。稍稍:渐次,逐渐。监:通“鉴”。借鉴,参考。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礼文:指礼乐仪制。曲:细事,小事。礼记中庸:“其次致曲。”郑玄注:“曲,犹小小之事也。”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朱熹注:“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浃洽:普遍沾润。颜师古注:“浃,彻也;洽,霑也。”囹圄:监狱。 逾越:指超越。礼制:礼仪制度,国家规定的礼法。篇籍
15、:书籍,典籍。 灭学:消灭学术。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译文】音乐能用来调治人的内心,使人的情志随着音乐一起变得安和调适;礼仪能用来修治外在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序。内心安和人们就会和睦亲爱,尊卑有别则会使人心存敬畏。和睦亲爱就不会有怨恨,心存敬畏就不会有争斗。谦逊礼让之间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这便是礼乐的妙用啊!君王(治理天下)必定要依据先王的礼法,随顺时势的需要对礼乐制度有所增减,按照人民的意愿逐步修改、完善,等到太平盛世时就会很完备了。周朝借鉴夏、商两代,礼乐仪制尤其完备,大事上定有制度,小事也都有防范,所以说礼节仪式有三百条,礼仪细节有三千条。于是教化遍及百姓,人民之间和睦相处,灾害不发生
16、,祸乱也不出现,甚至出现了全国的监狱里连续四十多年没有收押过一个犯人的情况!等到周朝衰微了,诸侯们超越法度,嫌礼乐制度妨害了自己的私欲,就抛弃了礼乐的典籍。后来又遇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些典籍就在动乱中散乱丢失了。【原文】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弃礼义,捐廉耻,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乃草
17、具其仪,天子悦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注释】拨乱反正: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日不暇给: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颜师古注:“给,足也。言事务殷多,日日修造,尚不能足,故无暇也。”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约公元前194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高祖: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君主。公元前202年称帝,在位七年,终年六十二岁。惠帝即位后,尊刘邦为
18、“高祖”,景帝时改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仪法:礼仪法度。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诸吕之乱平定后,被众人拥立为帝,在位二十三年。终年四十七岁,庙号 “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散文家。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二十三岁时,遭谗言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贾谊深自歉疚,忧伤而死,终年三十三岁。捐:放弃,舍弃。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颜师古注:“特,但也。簿,文簿也。故
19、,谓大事也。言公卿但以文案簿书报答为事也。”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期会,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风俗流溢:风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流溢,放佚。恬而:犹安然。王念孙曰:“恬而,恬然也。”向道:“向”,通“乡”。谓趋向道义。 类:大抵。等上下:等,分等,区别。上下,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纲纪:法度,纲常。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汉贾谊新书六术篇,以父、昆弟、从父昆弟、从祖昆弟、从曾祖昆弟、族兄弟为“六亲”。不为:不做,不干。草具:初步制定,草拟。颜师古注:“草,谓创造之。”绛、灌之属:汉初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建功封侯
20、。二人起自布衣,鄙朴无文,曾谗嫉陈平、贾谊等。属,侪辈、同一类人。寝:废置。【译文】汉朝兴起后,开始治理混乱的局面,使社会恢复正常,尽管事务繁忙,没有空闲,但仍任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来端正君臣的名位。汉高祖刘邦欢喜赞叹道:“我今天才明白作为天子的尊贵啊!”于是制定礼仪法度,但还没有制定完备,叔孙通就去世了。到汉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沿续了秦朝败坏的风俗,废弃礼义,丧失廉耻,而大臣们只是把地方官吏不在规定期限内上报文书簿册作为大事,至于面对世风日下的现状,却显得很安然而丝毫不觉得奇怪。要扭转风气,改变习俗,使天下人民转变心意趋向道义,大抵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做到的。确立君臣的名位,区别上下的等级,
21、使法度纲常有条不紊,六亲眷属和睦相处,这些不是上天的规定,而是人为设立的。既然是人为设立的,不去落实就不会实现,不用心维护就会败坏。”于是贾谊便草拟礼仪,皇上看了也很高兴。但大臣周勃、灌婴等人却从中障碍,于是贾谊的意见就被搁置了。【原文】至武帝即位,议立明堂,制礼服。会窦太后不悦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秦继其后,又益甚之。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
22、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沸(旧无沸字。补之)愈甚而无益。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以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注释】武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汉景帝刘启第十子。初封胶东王,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武帝雄才大略,破匈奴,并朝鲜,出使西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功业辉煌。终年七十岁,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梁
23、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礼服: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窦太后(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名讳未详,西汉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文帝皇后,武帝祖母。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去世,享年约七十一岁。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儒学宗师,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对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诸子百家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从事:行事。务德教而省刑罚:务,致力。德教,道德教化。省,减少、削减。刑罚,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以金钱赎罪,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书治要 译注 第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