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材.docx
《山西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材.docx(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章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导 言1.1 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时期,发展战略选择的合理与否, 将直接影响下世纪山西发展的轨迹与进程,影响山西未来的命运与地位。为此,必须从省情特点出发,本着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研究和制定全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1.2 当前,山西面临着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并存的矛盾。 发展不足表现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层次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与沿海地区发展的差距明显拉大。发展不当表现为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开发的环境、社会代价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当两大问题交织在一起,弱化了区
2、域发展的能力,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1.3 要改变现行的粗放式、低层次、数量型经济开发模式, 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改善发展质量,努力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4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发展, 发展生产力是头等重要的任务。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具有持续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重点是改进发展方式、降低发展代价、提高发展层次、改善发展质量。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要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步改善。 1
3、.5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末以及下世纪全省社会与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本章所论述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是山西21世纪议程的总纲,对其它各章具有指导作用。 1.6 本章设4个方案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重大行动; 把山西建成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与国际合作。 方案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与重大行动 行动依据 1.7 从80年代以来, 山西发展道路与模式的选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到“整体创新、综合开发”战略、经济上新台阶战略等,都曾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有益的推动作用。然而,多数战略主张偏重于产业发展及总量增长,对经济建设与人
4、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重视不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90年代初,有的提出“建设文化生态大省”的构想,这一理论探索也未进入政府决策。 1.8 全省通过编制国土开发整治综合规划,强化环境管理, 治理环境污染,实行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补偿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区土地复垦等一系列手段与措施,逐步注意到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手段与措施还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9 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得到体现和贯彻。为了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兼顾当前利益和后续发展能力,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及
5、其行动方案,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有序推进。 1.10 山西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以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议程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解决发展不当所引致的发展不足问题以及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为主要着眼点。 目 标 1.11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模式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资源高效利用为要旨,优先项目和示范工程为突破口,能力建设为支撑,开发与整治有机融合,环境与发展协调共进。 1.12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是:以发展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转变步伐,壮大环保产业,控制环境污染,整治生态环境,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消耗代价和社会风险。改进发展的质量,优
6、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开发效率和效益。有效保护资源基础,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实现全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共进和持续发展。 1.13 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工作全面启动;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初步理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到2020年,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 (a)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20亿元,人均达5970元,地方预算可用财力达到200亿元,重点建设能源、 冶金、电子、建材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支柱产业
7、多元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238,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到2010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跨入中西部的先进行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10元, 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5044, 农业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基础设施总体适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经济体系基本定型。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800元左右。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5474
8、8,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建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b)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00年,确保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以内,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2岁,贫困地区基本实现脱贫。到2010年,人民生活达到宽裕水平,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城镇体系及城乡一体化雏形。全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高效、 合理的城镇体系,农村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人口素质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
9、社会发展要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左右。 (c)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00年, 力争使全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遏止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使环境严重超载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增加到15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5 。 到 2010年,使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30,初步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 行 动 1.14 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2010年之前,实行弱可持续性
10、环境资本净损耗不断减少的战略;2010年之后,实行强可持续性环境资本不断增长的战略。 1.15 从实际出发,编制各经济地带、经济区、地(市)、县级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各领域、各部门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入地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 1.16 要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知识,普及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和发展观,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意识。 1.17 以发展为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国民经济总收入;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协调管理资源与环境;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业中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11、;提高能源效率,节能降耗,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1.18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实施“科教兴晋” 战略,走科教引导社会发展之路。要长期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以促进资源与收入的公平分配为准则,在当代人之间和下代人之间实现社会基本公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群众采用新的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和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尽快消除贫困;积极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住区功能与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社区发展,保障公众与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 1.19 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不断增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12、基础。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提高和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实行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自然保护区网络;重视水土保持和土地退化整治;防治环境污染;推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与管理。 1.20 从政策、法律、体制、管理、科技、教育、公众参与、区内外合作等方面入手,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21 以大示范工程为突破口,争取中央政策支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把山西建成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1.22 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发展质量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快科技成果
13、转化,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入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重视就业培训和在职教育、脱产学习等,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持续发展。 1.23 大力推进山西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建设,通过争取国际援助、国外优惠贷款与技术合作、政府投资、企业筹资、群众集资和其它各种资金筹措形式,落实优先项目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 把山西建成中国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行动依据 1.24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选择新的“发展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14、 (a)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效益优先的非均衡战略”, 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增长极,有力地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区位、经济基础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b)国家已经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的方针,开始实施加快内地发展的政策。 (c)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采取“非均衡”策略, 建立适合自身特征的新增长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依靠增长极的创新功能、示范效应和扩散带动作用,培育强有力的经济增长驱动机制,促进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d)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 在世界范围内尚无
15、先例。对于以发展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试验示范区。通过试验区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技术和政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体制,降低实施的代价、风险和负面影响,以便积累经验,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其它地区推广、普及。 1.25 山西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和综合优势,是中西部“新增长极”的最佳侯选区。 (a)山西地处东西部连接点,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沿海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的首选接收区,有条件发挥承东启西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 (b)山西是全国能源基地,作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有利于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增加能源、高耗能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东部
16、沿海地区的能源、原材料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山西能源生产及延伸加工技术、能源装备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扩散。 (c)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人口适中、面积不大, 进行示范区建设的代价与风险小,易起动,见效快,有利于尽快建成全区性的增长极,发挥带动、组织作用。 (d)山西是中西部资源省的典型代表和缩影。 它与中西部各省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线企业比重大,经营状况不佳;老区、贫困区多;农业生产落后;主导产业单向度高、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刚性大;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重;经营粗放,经济效益差等。选择和建立山西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有利于找出一条适合整个中西部地区特点的高效发展模式。 目 标
17、1.26 力争在21世纪初,把山西建成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样板、辐射、组织、扩散效应。 行 动 1.27 根据“择优选项、倾斜支持、重点突破”的原则,下大力气搞好具有广泛影响、发展前景好的大示范工程项目,尽快发挥样板、带动效应,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整体推进。 (a)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线企业调整、改组示范工程。 加快企业转机建制步伐,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盘活“三线”建设积累的资本存量,在民品开发、易地技改、国防军事工业与地方经济结合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样板示范。 (b)老区、贫困区脱贫示范工程。制定并实施扶贫优惠政策,依靠科技进步,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8、坚持开发性扶贫的方针, 重点搞好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内涵的产业扶贫工程和致富工程。以农业综合开发、自然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劳务输出、乡镇企业建设为依托,尽快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和滚动发展机制,走出一条“坚实起步、稳定提高、有序推进、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 (c)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要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生态条件、 不同经济类型的地区,结合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给予政策扶持,创建以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为特征的区域性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并及时向同类型区域示范、推广。 (d)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转轨示范工程。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和技术进步的合力作用
19、,促进既存资源型结构尽快向市场型、效益型结构转变。一是从企业制度创新入手,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把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二是进行产业结构存量调整,实现增量结构优化,扩大配套互补产业力量,促进效益结构体系形成;三是延长支柱产业的产品链,增强与其它非资源产业的关联度,建立主导产业链群,加快支柱产业多元化步伐,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四是建立以旅游业为支柱的新产业群,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五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运用科技进步与市场机制,转换现有经济模式。 (e)清洁工艺示范工程。以清洁能源区建设为目标,洁净煤技术和节能技术为重点, 在煤层气、洗精煤、型煤、先进燃烧器、煤炭气化
20、和液化、加压流化床、水煤浆及煤炭加工转化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建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盈利、环境耗费较小的先进工艺模式,为中西部资源开发探索新路。 (f)蓝天碧水示范工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治理,重点搞好太原、大同、阳泉、临汾等城市和河保偏、繁峙等工矿区,云岗、五台山等旅游区以及汾河、桑干河、浊漳河、涑水河等主要河流重污染河段的环境治理工作,使环境严重超载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创建适宜的生态环境。 (g)横向经济联合示范工程。要充分利用区位、 交通和产业基础条件,通过技术协作、经济合作和组建跨区域企业集团等形式,加强区际经济
21、联系,实现与国内大市场的对接,扩大山西经济的外向度与竞争力。同时,要大力发展与中西部省区经济技术联系,发挥能源生产、矿山和采掘机械设备生产及技术开发优势,拓宽中西部市场,加快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以开放联合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县域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实施“龙头企业特色县战略”, 坚持“固农、兴工、务商”方针和“协调发展,重点突破、总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原则,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创建一批具有活力的增长极。 1.28 争取中央政策支持。明确将山西定为“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允许其试行相应的开发政策;财政上要以一定比例为基数返还山西,年为期,并
22、以此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驻晋各大专业银行的存贷差余额留作地方使用,允许仿效国家开发银行形式创办“山西环境与发展银行”;扩大晋煤出口自主权,扩大经济的外向度,改善引资环境;对于山西可持续发展重点示范工程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尤其对于那些具有较大技术开发风险的项目,如清洁生产、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环保产业化、生态农业技术等予以倾斜支持;允许山西优先试行可持续发展其它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工作。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行动依据 1.2 能力支撑体系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这项工作既包括人口素质与能力,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政策、法规和信息系统,以及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23、与办法。 1.30 山西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作已开始起步,成立了省级21世纪议程领导组,初步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宣传、培训和首批优先项目申报、筛选工作。但从目前看,现有的法律、政策、管理体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有一些不适应之处,管理人员和产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很薄弱,能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目 标 1.31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到2000年,建立起各级专门办事机构和相应的管理队伍与工作制度;到21世纪初叶,形成一个法规、政策、体制、科技、教育、信息等协调配合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体系。 行 动 1.32 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建设。 (a)完善与加强各级21世纪议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