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徐现祥 李郇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徐现祥 李郇内容摘要: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理论上,我们构造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旨在考察地方市场分割(市场一体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实证上,以1990-2002年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我们发现,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运行,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45.7%。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关键词:市场一体化;协调发展;长三角英文标题:Market integrat
2、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 development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ng effects of domestic market in the processof the regional coordinate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framework to incorporate the integrating effect into the fa
3、mous Barro RegressionEquation. Using data for cities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he paper estimates largeintegrating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also documents this effect is moreand more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the paper finds th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has beenbe
4、nefi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sefindings are robust, and may shed some highlight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coordinatedevelopment in China.Keywords: Market Integration; Coordinate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DeltaJEL Classification: O110; P2
5、60; C310 中山大学“985 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05203200400010)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市场分割问题一直比较突出(银温泉、才婉茹,2001),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我国经济转轨中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林毅夫等,1994),但增长中的差距却不断拉大,如何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逐步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或说国内市场一体化)是否有利于我国早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
6、发展?市场一体化与地方市场分割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的过程就是逐步打破、消除地方市场分割的过程。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是指一国范围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通过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的行为(银温泉、才婉茹,2001),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特别是Young(2000)在其有争议的论文明确指出,我国19781997 年间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零碎分割的内部市场和受地方政权控制的封地”后,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大致是在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在理论上探索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最有影响的是Young(2000
7、)的观点,即我国在资源扭曲的情况下推行渐进改革,下放财权导致了既得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便会制造更多的资源扭曲,并视此为渐进改革的一个陷阱。国内文献也大都将其归因于我国的行政性分权(沈立人等,1990;张维迎等,1998;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陈抗等,2002;鲁勇,2002;洪银兴等,2003;平新乔,2004),但同时还强调,行政性分权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我国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地方市场分割局面,建立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大市场。另一方面,在实证上考察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程度或市场一体化的程度。Young(2000)通过19781997 年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等证明我
8、国存在资源配置扭曲,从而说明我国统一的市场还未形成。郑毓盛等(2003)基于在1978-2000 年间由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导致的损失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得到与Young 类似的结论。但众多的文献对Young(2000)提出置疑。Park(2003)采用和Young 基本一致的数据,经过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我国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结论;刘培林(2005)采用郑毓盛等人的方法分析了2000 年30 个省区制造业的潜在损失,发现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所带来的损失最多只有郑毓盛等(2003)1/4;蔡坊等(2002)、白重恩等(2003)实证分析也发现改革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的专业化分工在加强。部分学者还选
9、择某些典型行业来分析中国市场的分割程度,如李杰等(2004)从啤酒市场, 黄季焜等(2002)、喻闻和黄季焜(1998)从大米市场角度分别测量了中国市场的分割或整合程度,认为这些行业的市场分割比较普遍,但已呈现市场整合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组织的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无论是企业还是非企业单位都认为,20 多年来,地方保护的严重程度呈现逐步减轻之势(李善同等,2004)。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人们在理论上把地方市场分割归因于行政性分权,并指出行政性 早在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指出,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十年后,
10、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国内学者把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形象地称之为 “诸侯经济” (沈立人、戴园晨,1990)或“行政区经济”(鲁勇,2002)。 林毅夫和刘培林(2004)更进一步指出,“在分权式改革进程中,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和改革后新增加的社会性负担的问题,内生地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 钱颖一和罗兰(Qian and Roland,1998)在理论上证明了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竞争、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1分权也推动了各个地区的快速增长,但实证分析的重点却是考
11、察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还没有人探索地方市场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影响。现有文献把地方市场分割归因于行政性分权,隐含着市场的边界是地方的行政边界。基于此,本文从行政边界的视角考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而分析市场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理论上,本文证明,当地方市场分割时,行政边界不仅是一条地理界线,而且还是地方政府分割地方市场的边界,从而把地方市场分割引入Barro 回归方程,提供了一个考察市场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实证上,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1990-2002 年间,地方市场分割阻碍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但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
12、会于1997 年成立、并两年召开一次协调会议,这种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45.7%,而且城市间的趋同速度提高了近6 倍,呈现加速协调发展的趋势。这表明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模型;第三部分是样本和数据;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性评述。二 模型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落后地区能追赶上发达地区,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属于趋同研究的范畴。因此,本文尝试从边界的视角把市场一体化“内生地”引入到趋同分析框架。(一) 假定假定一个经济体(记为)里有个在空间上相邻的岛屿。经济体里存在一个社会计划者,他把经济体划分为A 省和B 省。具体做法是,把由
13、经济体里岛屿构成的集合划分为A 和B 两个子集:A由A 省管辖的岛屿、B由B 省管辖的岛屿,而且满足 NA 和B (1)A B= 且A B = (2)式(1)和(2)说明,经济体行政区划后,每个省都有下辖的岛屿;而且每个岛屿要么归A 省管辖,要么归B 省管辖,不存在由两省共管的岛屿。这意味着,当式(1)和式(2)成立时,经济体里有一条界定清楚的行政边界。假定每个岛屿都以其增长特征来描述,比如A 省管辖的岛屿i 为式(3A)所刻画, ln( ) i it t T t g y + = + i Xi(3A)在式(3A)中, 和分别是岛屿在初始时刻t 的人均GDP 及其在到t 期的平均增长速度;it
14、y(ln,it t T g +1 2 ,ln ,i t T +, ln ) i i iK X x x x = 是刻画岛屿稳定状态的列向量(一组对数形式的控制变量);i和1 2, ( , , ) K = 是参数。假定经济体里存在行政性分权,即不仅社会计划者可以在整个经济体里施行相同或因省而异的经济政策,记为1 x ;而且A、B 两省有权制定并施行省内岛屿与省外岛屿有别的地方经济政策,记为 2 2 2B , A x x x = 。因此,刻画岛屿稳定状态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和,按照Hall 和Jones 的社会基础设施假说(Hall 和Jones
15、,1999;Romer,2001),它们构成A、B 两省的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另一类主要是度量各种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的非政策性变量,记为1 x2 x( ) 1 3 4 , , ,K X x x x = 。相应地式(3A)可整理为, 1 1 2 2 ln( ) ln ln i i At t T t g y x x + = + + +1 1i X(3) 趋同分析始于Baumoul(1986),经过Barro et al(1992)、Mankiw et al(1992)和Islam(1995)等人的拓展,条件趋同成为趋同分析的经典方法(S
16、ala-i-Martin,1996)。Temple(1999)对趋同文献做了详细的综述,本文不再赘述。 回忆任何一个经济增长模型,在稳定状态,人均(劳均)产出几乎都取决于刻画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等的参数。2其中, 1 3 4 ( , , , ) K = 是相应的参数。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0 ,其实式(3)就是著名的Barro 回归方程或条件趋同分析框架。因此,每个岛屿为式(3)所刻画意味着,每个岛屿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自身初始状态到其稳定状态的距离大致成反比。简而言之,每个岛屿都向自身的稳定状态收敛。我们用式(3)刻画各个经济体是比较附和实际的。因为,跨国趋
17、同文献揭示了在跨国层面上存在条件趋同,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Barro et al (1992)、Mankiw et al(1992);国内大量文献揭示了,不仅我国省区间存在条件趋同,比如蔡昉等(2002);而且地级及以上城市间也存在条件趋同,代表性文献如徐现祥和李郇(2004)。最后一个假定,每个岛屿不仅关注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关注其他岛屿的经济增长,即每个岛屿所关注的是相对经济增长。比如对岛屿i 而言,其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就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岛屿以外的其他经济体。这么假定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正如Quah(1996)所明确指出的,对经济增长和趋同而言,重要的是经济体间经济绩效的横向比较,而不是
18、每个经济体与其自身稳定状态的纵向比较。, , ( i it t T t t T g g+ + )ii i(二) 行政边界本文尝试从行政边界的视角把地方市场分割或市场一体化纳入趋同分析框架,从而提供一个旨在考察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由前面的假定可知,A、B 两省存在一个定义清楚的行政边界,但在我们所构造的经济体里行政边界到底是什么或说其经济含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尝试从决定岛屿i 经济增长的初始人均GDP( )和控制变量it y 1 2 (ln , ln , , ln ) i i iK X x x x = 中来寻找。命题1:当社会计划者对A、B 两省施行不同经
19、济政策时,经济政策1 x 可作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当A、B 两省施行地方市场分割政策时,地方经济政策2 x 可以作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通常情况下,初始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等变量( ) it y 3, , K x x 不可能成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证明:首先证明第一种情况。当社会计划者对A、B 两省施行不同经济政策时,如果分别把对A、B 省的经济政策记为1A x 和1B x (显然1A1B x x ),则社会计划者的政策集是 1 1 , A B x x ,相应地A、B 两省下辖岛屿所施行的政策集则可分别记为 1A x 和 1B x ,可以验证 1A x 和
20、 1B x满足式(1)和式(2)。因此, 1 x 可作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接着我们证明第二种情况。当A、B 两省施行地方市场分割政策时,地方政策集是 2 2 , A B x x ,且2A2B x x 。相应地A、B 两省下辖岛屿所施行的政策集则可分别记为 2A x 和 2B x ,可以验证 2A x 和 2B x 满足式(1)和式(2)。因此, 2 x 可作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最后我们证明第三种情况。如果我们用初始人均GDP( )界定经济体里的所有岛屿时,A、B 两省下辖岛屿的就可以分别记为it yit y it A y i A = 和 it B y i B = 。在通常情况下,A、B
21、 两省下辖岛屿间难免会出现初始人均GDP 相等或相当的情况,即A B it y,从而式(2)不成立。同理,对其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而言,在通常情况下, A、B 两省下辖岛屿间难免会出现相等或相当情况,从而式(2)不成立。因此,通常情况下, 和控制变量( 4, , K ) x x 不可能成为对行政边界的一种度量。证毕。命题1 提供了一种度量地方市场分割或市场一体化的可能性。尽管行政边界通常是自然地理边界,但是由命题1 可知,在我们构造的经济体里,行政边界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它可以用经济体里所施行的差异化经济政策来表示。具体而言,省界既可以用社会计划者对A、B 两省施行不同经
22、济政策来表示,也可用A 省或B 省施行地方市场分割政策来表示。另一3方面,命题一也隐含地指出,在我们所构造的经济体,只有社会计划者和各省施行的差异化政策可以度量省界。因此,我们有推论1:推论1:当社会计划者施行相同的经济政策时,如果A、B 两省施行地方市场分割政策,则2 x 是对行政边界的唯一度量。(三) 市场一体化与协调发展既然市场一体化与市场分割是相对应的,我们不妨主要考察考察市场分割与经济协调发展。但在具体考察之前,我们先给出一个引理。引理1: , ,1 ln lni ii i t T tt t T t t T i it T ty yg gT y y + + + 。证明:由是岛屿在t 到
23、,it t T g + i t T + 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可知, ,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可整理为, (1 ) i i it T t t t T y y g + = + T+( ) ( ) 1, 1 ln itT t T ln it t Ti g y y + + + = ,等式左边一阶泰勒级数展开可得,( iT t)i 1, ln it t T t T g y y + + 。因此, , ,1 ln ln i i t Tt t Ty yg gT y y+ +i it Ti it t+ + t t T 1 lni it T ti it T ty yy y T+ + = 1 lni it T tt T t
24、 T+ = ln iy yy y i 。证毕。由于i it T t T y y+ + 和it t y yi分别是岛屿i 、岛屿i 在时刻t T + 和时刻t 的人均GDP 比值,反映了岛屿间的经济差距。因此,引理1 说明了,如果把岛屿i 对经济增长关注表示为,其实就是说,岛屿i 还关注经济差距的变化。 , , ( i it t T t t T g g+ + )现在,我们构造一个考察市场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见命题二。命题2:当经济体里的社会计划者施行相同的经济政策时,如果A、B 两省施行分割经济体的经济政策,那么地方市场分割对岛屿i 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2 1 11 ln ln
25、lni i ii i t T t ti i it T t ty y yc dum X XT y y y + + + + + ) 1 (4)其中,c ,dum 是对地方市场分割的度量,具体取值是省内比较时为0;省间比较时为1。0 =证明: 由引理1 和式( 3 ) 可知, 当岛屿i 与其他岛屿横比时, i ( 1 21 2 1 11 21 ln ln ln ln lni i i i ii i t T t ti i i it T t ty y y x x X XT y y y x x + + + + + )1 i 显然成立。对于而言,由于社会计划者施行同样的经济政策,1 x( ) 0 1 1 1
26、= i i x x ln = ln ,即。如果我们记0 c =( ) i i x x dum = 2 2 ln ,则岛屿i 与同属于一个省的岛屿相比,显然( ) ( 2 x ) 2 2 2 0 i i A A x x x ln ln = = ;与不属于同一个省的岛屿相比,显然( ) ( ) 2 2 n A B x x 为不等于0 的常数,不妨单位化为1。另外,由推论1 可知, 是对地方市场分割的一种度量。证毕。 dum2 2 ln l i i xx =命题2 提供了一个考察市场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具有非常明确的经济含义。4国内文献大都隐含着地方政府往往按照行政边界分割市场,但至今没有提
27、出相应的度量方法,命题2 从行政边界的经济含义出发,在趋同分析框架下给出了度量地方市场分割的方法( ),而且能够非常直观地定量分析市场分割对协调发展的影响。因为,在式(4)中,等式左边刻画的是岛屿间差距的扩大程度,如等式右边中的dum2 显著地大于零,则表明省间差距的扩大程度大于省内差距的扩大程度,即地方市场分割阻碍了经济体的协调发展;如果随着地方市场分割的消除、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2 显著地越来越小,显然表明市场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经济体的协调发展。与现有的相关文献相比,命题2 还有两点值得强调。一个是与趋同文献相比,式(4)是对Barro 回归方程的拓展。如果我们对比式(4)和式(3)可知
28、,虽然二者在模型的表达形式上是一样的,但经济含义并不相同。如果说,式(3)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岛屿自身的初始水平与其后的增长速度大致成反比;那么,式(4)则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岛屿间初始差距的大小与其后的变动态势负相关,从而实现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可同时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式(4)是对Barro 回归方程的拓展。另一个是,与边界效应文献相比,式(4)类似于国际贸易文献中考察边界效应的表达式。三 样本与数据(一) 实证分析对象本文实证分析的对象,是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市区,暂不包县级城市。我国城市建制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其中部分城市为副省级),县级市和镇。从现
29、有的统计数据看,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地级市分别列出“地区”和“市区”两项,县级城市只有“地区”一项。“地区”包括市区和下辖县、县级市,包含了农村地区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经济活动;“市区”则仅包括城区和郊区,行政界线相对稳定,体现了城市中的经济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中部的8 市(南京、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北部6 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和上海市。我们选择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而且围绕着长江口形成了一个发展的自然整体,经过20 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成立旨在推进长
30、三角地区城市共同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后的发展(见表1),目前已成为我国市场一体化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但江苏浙江两省享有相同的中央优惠政策,从而满足了命题2 的前提条件。因此,从区位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影响的自然观察平台。表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1982 “六五”计划就曾正式明确“编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规划”,并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84 国务院成立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 Quah(1996)对Barro 回归方程的批判,其实就是强调Barro
31、回归方程只可以纵比,而不可能横比。 边界效应文献始于McCallum(1995)和Engel、Rogers(1996)等,Anderson 和Wincoop(2001)等做了相关综述。边界效应文献通常基于经济含义并不太明晰的重力方程,考察边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式(4)是基于趋同理论推导出来的,旨在考察市场一体化或地方市场分割对协调发展的影响。 台州是2003 年8 月正式成为长江三角经济协调会的第16 个成员。 “在20 世纪80 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可谓群龙无首,领先发展的江浙地区互不买帐,更不把上海放在眼里。浦东开发结束了这一离心状态。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结构、
32、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布局之间的合作分工趋势日益明显”(洪银兴等,2003,第99 页)。进入90 年代,“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出现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地方政府开始主动介入,以突破区域合作中的一些难点和开创更为广泛的合作领域”(洪银兴等,2003,第33 页)。 由Dmurger 等(2002)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优惠政策的度量可知,二者的优惠政策指数相等。51989 撤消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长江三角洲第一次整合热潮就此结束。1992 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 个市经协委(办)发起成立长三角14 城市经协委(办)主任联席会,每
33、年召开一次会议,依次在各市举行。1997 上述14 市政府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在扬州举行,会议提出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经济共同体,并接纳泰州市为协调会新成员,成员总数增至15 个。1999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次会议在杭州举行,提出进一步把握区域合作重点,加强联合探讨和实践,使长三角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世纪后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确定了产权交易、高科技成果交易、信息交流、商贸和旅游等合作重点。2001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三次会议在绍兴举行,提出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进程。2003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
34、协调会第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世博经济与长三角经济联动发展,并接纳台州市为协调会新成员。2004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国家发改委宣布,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建立促进区域发展的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共识;首次建立议事制度,从务虚向务实议事转型。资料来源:根据洪银兴等(2003)、人民网和中国咨询行中的相关内容整理。(二) 实证模型本文旨在定量考察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长三角的实际,在实证分析中,我们把式(4)具体表达为2 3 411 ln ln ln ln lni i i i i It T t ti i i i i
35、 i ii t T t ty y y sh s c d dumT y y y sh s + = + = + + + + + (5)在式(5)中, i i c d 刻画每个城市的固定效应,Engel 和Rogers(1996)在考察边界效应时也采取了这种做法, 的取值是,在横比中,与相比的为1,其他为0; i d i sh 是长三角14 个城市(江苏8 市、浙江6 市)到上海的距离; s 是投资率。我们之所以引入和sh s 这两个控制变量,是考虑到以下两点。一是、在长三角,上海是龙头,其他14 个城市是其腹地,受其辐射,“接轨上海”已成为其发展战略(见表1)。因此我们在式(5)中引入了14 个城
36、市到上海的相对距离,旨在尝试定量分析上海对其他14个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显然,如果4 0 。当然,我们最关注的系数是2 。由命题2 可知, 的具体取值是,当江苏8 市与浙江6 市间的比较为1,其他为0。因此,如果dum2 0 ,则表明长三角地区存在地方市场分割,且阻碍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见表1),如果2 越来越小,则表明,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协调发展。(三)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是人均GDP、投资率(等于固定资产投资除于GDP)和到上海的距离。样本区间是1990-2002。其中1998 年以前的人均GDP、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 Levine 和Rene
37、lt(1992)采用EBA(extremeboundsanalysis)发现,除了少数如投资率外,趋同文献中所采用的控制变量大都不稳健。在趋同文献中,这被称为是LevineRenelt 批判。6新中国城市50 年,19992002 年间的数据则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3 年)。到上海的距离是指各个城市到上海的公里里程,来源于易程网的中国公路营运里程、地图、配货站查询系统。由于缺乏泰州、舟山到上海距离的数据,我们最终剔除了这两个城市,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是12 个城市(江苏7 市、浙江5 市)和上海。由于式(5)采用的是横向比值,我们实证分析中的样本是66 个(C )。其中江苏省内的是21
38、个( ),浙江省内的是10 个(C ),跨省的是35 个( )。66 212 =C15 21 C27 = 10 25 = 35 C17 =四 实证结果分析(一) 实证结果采用式(5),我们对1990-2002 年间的长三角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地方市场分割与协调发展:1990-2002(1) (2) (3) (4) (5) (6)( ) 90 ln y-0.014(-2.03)*-0.013(-2.01)*-0.027(-4.23)*-0.029(-4.34)*-0.018(-2.27)*-0.034(-4.18)*dum0.026(5.65)*0.024(6.51)*0.02
39、2(10.98)*0.023(12.14)*0.025(5.94)*0.016(4.03)*( ) ln shh0.004(0.71)-0.005(-1.25)-0.008(-1.64)-0.006(-1.46)( ) ln s0.052(9.16)*0.058(8.11)*0.033(3.07)*0.061(4.00)*2 R 0.603 0.603 0.730 0.734 0.601 0.576N 66 66 66 66 45 56注:y 和90 shh 分别是12 个城市1990 年人均GDP比值和到上海公里里程的比值、s 是12 个城市在1990-1996年间平均投资率的比值;*、*、
40、和*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水平为1%、5%和10%的统计检验;括号内是T值;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作了White 异方差调整;我们没有报告各个城市的固定效应。由表2 中的回归结果可知,在长三角地区,存在地方市场分割,而且地方市场分割阻碍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由回归方程(1)可知, ( ) 90 y ln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在1990-2002 年间,长三角城市间的初始差距与其随后差距扩大程度负相关,即初始差距越大,随后差距缩小的幅度就越小。因此,回归方程(1)揭示了,在1990-2002 年间的长三角地区存在趋同(协调发展)。但的回归系数是0.026,而且能够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这意味
41、着,在1990-2002 年间的长三角地区,给定城市间的初始差距,由于地方市场分割的存在,平均而言,江苏城市与浙江城市间的差距比省内城市间的差距显著地少缩小了0.026,即地方市场分割阻碍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这个发现是相当稳健的。当我们进一步引入控制变量,比如投资率和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的辐射,由回归方程(2)-(4)可知, ln 回归系数仍然为负号,而且能够通过显著水平1%的检验; 回归系数的符号仍然为正号,不仅仍然能够通过显著水平1%的检验,而且回归系数的大小也几乎不变。这意味着,当投资率和上海对各个城市的辐射给定时,在长三角地区,地方市场分割仍然存在,而且阻碍了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42、dum( 90 y )dum就控制变量而言,ln( 能够通过显著水平1%的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与趋同文献的中) s 我们没有找到样本区间内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因此,GDP 是按照名义价格计算的。 为了节省篇幅,我们没有报告各个城市的固定效应。7发现一致。但( ln ) shh 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平均而言,在20 世纪90 年代,上海可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辐射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从上海自身的发展历程看,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特别是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一直致力于把自己建设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建设国际化都市的过程中,是城市的集聚功能而不是扩散或辐射功能位于
43、主导地位,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在以上分析过程中,实际上只是采用了1990 和2000的样本,而忽视了样本区间内的其他样本。这难免会造成,我们无意中忽视了在样本区间内上海的辐射作用是变化的,比如说,从样本区间的某一时刻起,上海的辐射效应才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进一步检验本文发现的稳健性,我们把样本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考虑江苏省内城市横比的样本,即子样本为浙江省内的10 个和跨省的35 个,合计45 个;另一类是不考虑浙江省内城市横比的样本,即子样本为江苏省内的21 个和跨省的35 个,合计56个。基于这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见表2 中的回归方程(5)和(6)。我们发现,与回归方程(4)相比,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本小节的发现可能是稳健的。(二) 进一步讨论在本部分,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市场一体化进程是否有利于经济体的协调发展?另一个是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发现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1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由表1 可知,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特别是14 个城市于1997 年自发成立长江三角洲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