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3)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3)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3) .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关于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县发展和改革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一、现状及问题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 年实现生产总值 80
2、.17 亿元,增长 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 24.840.235 提升为 12.270.617.2;财政总收入 15.6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5.09 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 48.2%和 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6.6 亿元,增长 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 亿元,增长 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121 元,分别增长 18.2%和 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
3、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煤炭产能迅速扩张。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2010 年突破2000 万吨。资源转化开发明显加快。220 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 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大佛寺煤矿瓦斯发电、轻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180 万吨煤制甲醇、30 万吨 gm 甲醇改性汽柴油、小庄煤矿、雅店煤矿等大
4、型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新型能化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10 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 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 8 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100 亿元大关,达到 100.14 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 98.14 亿元,均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对 gdp 的贡献份额达到 67%。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17 亿元,首次突破 15 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10 年,粮食播种面积 43.37 万亩,总产 13.97 万吨,较上年增长 1
5、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 52 万亩,其中水果 35 万亩,干杂果 17 万亩(苹果 32 万亩,梨 2.5万亩,柿子 13 万亩,枣 1.9 万亩,核桃 2.1 万亩)。2010 年实现果品总产 41.5 万吨,产值 9.5 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 25 个,建成养殖小区 16 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 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 190 万头(只),存栏 66.4 万头(只),出栏 123.6
6、万头(只)。肉类总产 6468 吨,禽蛋产量 4100 吨,奶类产量6300 吨,实现畜牧业产值 1.4 亿元,较上年增长 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 2 个,设施大棚4530 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 14 口,沼气池 1500 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 20 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 6 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 3 个商标。2010 年,全县果蔬总产 5300 吨,收入 6000 万元,棚均收入 1.8 万
7、元,最高的达 3.2 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 20 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16 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 51 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 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7 个,注册资本 1200 万元,会员人数 1.02 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10 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
8、业化经营企业 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 20 万吨,实现产值 2.5 亿元。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 年,全县接待游客 12 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 3800 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 4 倍和 4.8 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
9、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 8870 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 6.89 亿元提高到 13.63 亿元,增长 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 2010 年的 17.23%。商贸服务业 XX 县区个体业户数由 06 年末的 3127 户增加到 10 年末的 4232 户;就业人数由 0
10、6年末的 11205 人增加到 10 年末的 25610 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 7 家,从业人员 380 人,销售总额 13.33 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14 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 6.89 亿元2010 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13.81 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10 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 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
11、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
12、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 18 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
13、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10 年我县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 16.9%,比 gdp 增幅低 4.4 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 53.4 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
14、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XX 县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
15、设“西部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一)确立战略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五大潜力产业;努力构建“一核一带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五大工业园区、五大农业科技园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六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坚持实现“强二进三”的产业定位,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承载移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通过集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产业和人才三者良性互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明确主要任务、路径和目标1、主要任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相结合,巩固第一产业,提
16、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县。2、主要路径(1)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抓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优、强、精项目,是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我们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契机,组织专业团队,主攻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注重引强、引优、引大、引精。争取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大的产业经济项目,通过择优扶强,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2)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扶持优质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把产业链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服务等内容延伸。二是鼓励加工贸易
17、企业引进和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立自有品牌,扩大内销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四是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快制造业企业的专业剥离,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其生产环节有序转移,以腾出土地资源或厂房,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3)抓好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抓好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限制并强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和排放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3 2022 经济 转型 升级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