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精选PPT.ppt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精选PPT.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1页,本讲稿共50页二、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观点一:观点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值可以再定值。学习的初期往往采用第一语言的参数值,所以初期体现第一语言规则及偏误。接触到更多的第二语言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的参数值进行调整或重建。第2页,本讲稿共50页观点二:观点二: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利用大脑中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普遍语法),因此儿童能极其自然地、本能地学会第一语言。但人过了青春发育期以后,左右脑分工,这时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有了发展,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不再是先天的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
2、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在起作用,是一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的有意识的学习。第3页,本讲稿共50页第二节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一、主要观点 该假说由科德于1967年提出,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第4页,本讲稿共50页二、实验研究 许多学者对英语语素习得顺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这一顺序反映在克拉
3、申于1982年列出的九项英语语素习得“自然顺序”表中,他认为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习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每组内的项目顺序可能有一些差异:第5页,本讲稿共50页第6页,本讲稿共50页第三节 输入假说一、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二、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第7页,本讲稿共50页三、监控假说 克拉申认为,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
4、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让说话显得更加完善。这种监控对交际不是很重要。第8页,本讲稿共50页四、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这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信息
5、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第9页,本讲稿共50页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第10页,本讲稿共50页五、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并没有被吸收,即使最容易的、已经理解了的输入也不总是被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
6、ve filter)。而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都能产生屏蔽效应,挡住输入。第11页,本讲稿共50页 总结以上五个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有它还不够,还需要降低屏蔽效应。可理解的输入加上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就一定能习得第二语言。这是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原则。第12页,本讲稿共50页第四节 对比分析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
7、)习惯习惯习惯 特定刺激诱发特定反应形成某种习惯(habit)。习惯有两个特征:可观察性;自动化。第13页,本讲稿共50页习惯的形成习惯的形成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可以通过模仿或强化。第14页,本讲稿共50页习惯形成理论用于语言学习习惯形成理论用于语言学习 在一语习得中,儿童模仿成人话语,努力使用语言,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指正,并借此建构型式和习惯的知识,进而构成了他们所学
8、的语言。二语习得类似。刺激反应联系构成了第二语言习惯,模仿和强化是重要手段。第15页,本讲稿共50页(二)偏误偏误(偏误(error)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它不同于失误(mistake),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第16页,本讲稿共50页行为主义对偏误产生原因的解释行为主义对偏误产生原因的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旧习惯会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interference)。干扰来源于顺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指先前的学习妨碍或抑制新知识的学习)。当两种语言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意思时,学习者将其
9、第一语言的认知机制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就会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出现偏误。第17页,本讲稿共50页迁移(迁移(transfer)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第18页,本讲稿共50页二、对比分析的内容 这是由拉多(Lado)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假说。他认为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语言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
10、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第19页,本讲稿共50页对比分析假说的两个派别对比分析假说的两个派别强硬派:强硬派:强硬派:强硬派: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但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温和派:温和派:温和派:温和派: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于是,从
11、70年代开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到了偏误分析。第20页,本讲稿共50页(三)对比分析与语言学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方面而不注重意义方面。对比分析的程序:描写;选择;对比;预测。第21页,本讲稿共50页普拉克特(普拉克特(C.Practor)的难度等级模式:)的难度等级模式:(1)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2)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3)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
12、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第22页,本讲稿共50页(4)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又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5)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6)五级:与前边的一级困难正好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第23页,本讲稿共50页三、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 教学 理论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