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韦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韦伯.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讲韦伯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1页第一节第一节 韦伯:时代背景与人生轨韦伯:时代背景与人生轨迹迹一、时代背景韦伯的一生始于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终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二、人生轨迹1、父亲与母亲的冲突2、姨妈家对他的影响3、与父亲的激烈冲突,父亲归西,精神疾患,第一个学术生涯结束(经济史和法律史)4、1903年进入第二个学术生涯阶段(社会学领域)5、一战爆发,报名参军6、长期的内心压抑和新教徒似的忘我工作摧毁了韦伯的健康,1920年病逝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1页第二节第二节 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一、“理解”概念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三、理想类型
2、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1页一、“理解”概念v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对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来说,理解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v理解的概念最早源于解释学领域,是一种理解和解释问世著作的一种特殊方法,其目的在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本的基本结构。v韦伯同意的狄尔泰的观点,认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另一方面,韦伯的理解的“理解”不同之处在于:理解与说明并不是对立的,理解是说明的前提,或者说是建立因果关系的准备阶段;狄的理解对象是精神生活或干脆是作为精神生活的结果的文本,而韦伯则企图将理解的范围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即理解行
3、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1页v在韦伯看来,理解只能以文化科学领域中的事象为限,以社会行动为限。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只需说明,不需理解。理解有两种形式;(1)“对特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直接的观察性理解”,通过这种直接观察,我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就需要凭借另一种理解;即(2)“解释性理解”,我们通过动机,即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来获得理解。v进一步,社会学应该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是如何影响其行动的。社会科学在用解释性的理解洞悉了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说明这些现象。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1页v在对待因果关系的态度上
4、,实证论者与历史主义学派迥然不同:前者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向自然科学那要,寻求因果法则的建立,或形成普遍的定律;而在后者眼中,社会或文化科学叙述的是独特而无法重演的历史事件,因此对因果法则的寻求是徒劳无益的。v韦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调和实证论者和历史主义学派的两种极端看法。一方面韦伯不同意历史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的科学,但也必须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另一方面,在韦伯的意识中,这种被说明的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机遇。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1页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v韦伯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既存知识”,即关于实然的知识;“规范知
5、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社会科学是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只能以研究对象的“实然”为任务,而不应设计“应然”或规范性知识与价值判断的领域,以了解“实然”为己任。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1页v韦伯区别实然和应然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在社会学这样的经验科学中驱逐道德意图,保持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的“价值中立”性质。v韦伯不仅是价值中立原则的倡导者,他也是价值关联原则的拥护者。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1页v一方面要价值中立,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又不是无限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
6、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1页三、理想类型v这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社会学应该选择某种概念工具,使得我们对个体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为了避免过度抽象化和过度特殊化的两难困境,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概念。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1页理想类型的特征:(1)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因此,它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
7、社会。它代表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2)理想类型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3)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它只是为了研究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因此,它是我们的认识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1页v理想类型的提出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人们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大大缓和了实证主义提倡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信奉的特殊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1页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行动社会行
8、动v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旨在对社会行动予以解释性理解,以便获得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关系性说明的科学”。v“只有行动本身是指向他人的行动时,才被认为是社会行动。”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1页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方面,韦伯同样尝试使用了自己的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在韦伯那里,社会行动被划分为下述四种基本类型:(1)目的理性的行动。这类理性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目的的关注,它的理性就表现在人们能够以通过计算和预测行动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这一目的。(2)价值理性的行动。在行动者从事这类行动时,其主观上常常认定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的价值,因此不会去考虑行动的后果及完成行动的条件是否具备。(3)情感
9、行动。“这是行动者个体的特殊情感和情绪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某种意外刺激的不受制约的反应。(4)传统行动。这是“由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1页v这四种行动类型的理性成分是递进的。首先,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在客观上可能都是合理的,但在主观上却都是非理性的:前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缺乏有意识的思考而盲从于习惯,后者则受行动者的情感甚至冲动支配。因此这两类社会行动的理性成分都较低。其次,价值理性的行动在主观上具备相当的理性成分,行动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价值意义,或者说他在自己的行动和作为行动目的的价值之间建立了某种牢固的关系;但是,在客观上这类社会行动是不具备理性特征的,
10、因为它根本不顾及或不愿顾及行动的附带后果。最后,目的理性行动由于行动者对行动的结果目的及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都具备了合理的思考和选择,因此,这是一种理性最高的社会行动。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1页这里的分类只是一种纯粹形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行动类型可能不同: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传统的情感的行动类型,而在现代社会中,则常常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行动类型。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1页第四节第四节 理性化的力量理性化的力量韦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西方文化独具特色的理性主义及其特定的起源和发展”。在韦伯那
11、里,理性和理性化决不限于个体行动的类型,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力量 一、理性的形式二、理性化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1页理性或合理性被视为与传统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总和,或者说是促使现代文明出现的那种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并且,按照韦伯的观点,理性或合理性有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1页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才称为工具理性;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
12、称为价值理性。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1页二、理性化v我们可以将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称之为理性化。v韦伯理性化的主要成分:(1)效率;(2)可计算性;(3)可预测性;(4)祛魅;(5)控制;(6)去人性化。v科学是理性化原则最纯粹的反映。科学先是渗透到生产之中,而后渗透到管理之中,最后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v尽管韦伯企图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视理性化的趋势,但他最为关注的领域还是资本主义的科层制组织形式和经济制度,这两者被称为理性化的两大力量。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1页第五节第五节 权威、科层制与人性的铁笼权威、科层制与人性的铁笼一、权威二、科层制现在学习的
13、是第21页,共31页一、权威v韦伯对政治社会学的论述是从权力与统治等概念入手的。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韦伯写道:权力权力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某种机会,它使人即使遭遇抵抗也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而不必介意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与这种自下而上的单方面的意志实现的机会相对应,统治统治则是另一种机会,它使具有特定内容的某种命令为特定的群体所遵守。按照韦伯的观点,统治可以建立在各种基础之上,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真正的统治既需要有自愿的成分,也需要有对统治的合法性的信仰。合法的统治形式,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权威权威。v合法性可以建立在情感的或克里马的、传统的和理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权威也可以有
14、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那就是感召权威、传统权威和法理权威。克里斯马或感召权威出现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较早时期,而在晚近出现的科层制则是由法理权威占主导地位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31页v1、感召权威。这里,克里斯马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v2、传统权威。基础是对古老传统及实施权威者的合法性的牢固信仰。在这种权威体制下,统治者获取权力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传统或惯例。v3、法理权威。基础是对所实施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被推至权威位置上的人根据这些规则去发号施令的权力的深信无疑。最大的特点是其统治的非人格化特征。现在学习的是第
15、23页,共31页二、科层制韦伯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流行的科层制或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显然,这种统治形式与当时欧美各国的形式或目的理性的经济结构是最为吻合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1页科层制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1、它是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功能(职务)的持续组织化组成的;2、每一个职务都有一特定的职权范围,这个特定的职务担负着一整套行使各种功能的职责,执行这种功能的权威,以及做这些工作所必需的强制手段;3、各种职务组成一个层级体系;4
16、、职务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资格,它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的训练;5、占据这些职位的职员并不占有与此相关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被允许使用其工作所必需的那些物质条件;6、不容许任职者抬高自己的职位,职位只是组织的组成部分;7、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是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述和记载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1页科层制的优越性v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科层制可以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v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明性和可靠性上,它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v科层制有可能使人们对行动的后果予以精确的计算。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31页科层制的弊端v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形式主义或文牍主义。v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对
17、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杀。v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进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逸的“铁笼”。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1页第六节第六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v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目的在于说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为此,韦伯对新教中影响较大的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了详细讨论,用以说明他的观点。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1页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韦伯引证富兰克林的话,借以表达具有典型资本主义精神的那些思想,即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行动,把赚钱本
18、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是一种独特的伦理。韦伯进一步指出,他这里使用的资本主义概念指的是当时西欧和美国那种典型的现代资本主义,即靠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来获取利润的资本主义,而不是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同时,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主义的生活态度作比较,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主义不断被克服的过程,就是劳动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成为一种伦理责任,直至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31页在韦伯看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就体现在“天职”这一概念中。天职暗含着由上帝安排的任务意思,在宗教改革领袖路德的思想中,天职思想成为新教的核心内容。
19、它抛弃了天主教那种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戒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上帝所赋予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客观上为证明尘世生活具有道德意义起了作用,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31页为了进一步考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还分析了新教的分支,特别是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伦理。加尔文教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命定说,这种教义使全部世俗生活合理化了。世俗活动(主要是职业劳动)具有了某种宗教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义,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视为荣耀上帝的行为。成为典型的“世俗禁欲主义”宗教,即一方面鼓励积极参与世事,勤勉的从事职业劳动;另一方面提倡节俭,抵制享乐性消费。总之,以加尔文教为代表的新教中的劳动天职观念、职业成功意识、勤俭节约等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存在很强的亲和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及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韦伯初步建立了宗教观念与一定的经济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31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