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培训讲义2.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CMMI培训讲义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MMI培训讲义2.pdf(1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CMMI 培训讲义(2)编写:胡希明 2005 年年 7 月月 目 录 第四章第四章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1 4.1 需求管理标准文本译文.1 4.2 需求管理要点.8 4.3 需求管理实施计划.14 4.4 软件需求评审规程(略).20 4.5 软件需求评审检查单(略).20 4.6 需求规格说明书模板(略).20 第五章第五章 项目策划项目策划.21 5.1 项目策划标准文本摘要.21 5.2 项目策划要点.27 5.3 项目策划实施计划.35 5.4 项目策划规程(略).41 5.5 规模估算规程(略).41 5.5工作量估算规程(略).41 5.8软件风险管理规程(略).41 5.9
2、项目进度表编制规程(略).41 5.10 项目计划模板(略).41 5.11 项目进度表模板(略).41 第六章第六章 项目监控项目监控.42 6.1项目监控标准文本摘要.42 6.2 项目监控要点.46 6.3 项目监控实施计划.48 6.4 项目监测规程(略).53 6.5 里程碑评审规程(略).53 6.6 项目状态报告模板(略).53 第七章第七章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54 7.1 配置管理标准文本摘要.54 7.2 配置管理要点.59 7.3 配置管理实施计划.63 7.4 配置管理规程(略).68 7.5 配置项变更控制规程(略).68 7.6 配置审计规程(略).68 第八章第八章
3、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69 8.1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标准文本摘要.69 8.2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要点.73 8.3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实施计划.76 8.4 PPQA审计规程(略).80 第九章第九章 测量与分析测量与分析.81 9.1测量与分析标准文本摘要.81 9.2 测量与分析要点.85 9.3 测量与分析实施计划.92 9.4 度量策划规程(略).96 9.5 机构测量大纲模板(略).96 第十章第十章 供方合同管理供方合同管理.97 10.1 供方合同管理标准文本摘要.97 10.2 供方合同管理要点.102 10.3 供方合同管理实施计划.109 第 1 页
4、共 115 页 第四章第四章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 从这一章开始,逐个介绍全部过程域,一个过程域一章。每章的第一节给出该过程域标准文本的摘要(目标和实践),然后再分节介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需求管理作为第一个过程域,章节安排稍有不同,第一节全文给出标准文本的参考译文(不是摘要),其他节则除了具体实施中的问题之外,还涉及 CMMI 模型具体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此类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就不再重复了)。4.1 需求管理标准文本译文需求管理标准文本译文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 成熟度等级 2 目的目的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管理项目产品和产品构件的需求,并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符合项。概述概述 本过程域
5、所包含的多个需求管理过程应管理由机构指派、项目组接受或产生的全部需求,包括技术性需求和非技术性需求。特别是,如果需求开发过程域已经实施,相关的诸过程将会生成产品和产品构件的需求,这些需求就应由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相关过程进行管理。当需求管理、需求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三个过程域都得到实施时,其中各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应该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得到执行。项目组应采取适当的步骤,确保协商一致的需求得到管理,以支持项目策划和项目计划的执行。当项目组从被认可的需求提供者接受需求时,在将需求纳入项目计划之前,应与需求提供者一起对需求进行评审,以解决争议问题或者防止误解。需求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一旦取得一致,项目组就应从
6、项目参加者那里取得对于需求的承诺。项目组应该管理需求变更(当出现变更时),并且识别在项目计划、工作产品和需求之间发生的不一致项。作为需求管理的一个部分,需求变更及其理由应填入记录文档,并且在最初需求与产品和产品构件的所有需求之间维持双向可追溯性。相关过程域相关过程域 有关如何将项目干系人的需求转换成产品需求,以及如何决定在各个产品构件之间安排或分配这些需求的更多信息,参考需求开发需求开发过程域。有关把需求转换成技术解决方案的更多信息,参考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有关项目计划如何反映需求及其变更的更多信息,参考“项目策划”过程域。第 2 页 共 115 页 有关基线和配置变更控制的更多信
7、息,参见配置管理配置管理过程域。有关如何根据需求跟踪和控制各项活动和工作产品以及采取必要纠正措施的更多信息,参考项目监督和控制目监督和控制过程域。有关如何识别和处理与需求相关的风险的更多信息,参考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域。特定目标和共性目标特定目标和共性目标 SG 1 管理需求管理需求 对需求进行管理,并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对需求进行管理,并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GG 2 制度化为受管理过程制度化为受管理过程 将过程制度化成受管理的过程。将过程制度化成受管理的过程。GG3 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 将过程制度化为已定义的过程。将过程制度化
8、为已定义的过程。目标实践对照表目标实践对照表 SG 1 管理需求 SP1.1-1 取得对需求的理解 SP1.2-2 取得对需求的承诺 SP1.3-1 管理需求变更 SP1.4-2 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 SP1.5-1 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之间的不一致项 GG 2 制度化为受管理过程 GP 2.1 (CO 1)制定机构方针 GP 2.2 (AB 1)策划过程 GP 2.3 (AB 2)提供资源 GP 2.4 (AB 3)分配职责 GP 2.5 (AB 4)培训人员 GP 2.6 (OI 1)管理配置项 GP 2.7 (DI 2)识别相关的项目干系人并使之介入(项目过程活动)GP 2.8 (DI
9、3)监督和控制过程 GP 2.9 (VE 1)客观评价遵循情况 GP 2.10(VE 2)高层管理者参与(过程)状态评审(对于成熟度等级 2 级而言,以下的目标不是必需的,其实践也不是期望的,但是对 3 级而言,下列目标及实践以及上列目标及实践,均是必需的或期望的。)GG3 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 GP3.1 建立(项目)定义过程 GP3.2 收集改进信息 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 SG 1 管理需求管理需求 对需求进行管理,并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对需求进行管理,并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在整个项目生存周期中,项目组应通过下列活动维护经过确认
10、的最新需求:?管理所有的需求变更;?维护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符合项;第 3 页 共 115 页?采取纠正措施。有关判定需求可实现性的更多信息,参考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有关确保需求反映顾客需要和期望的更多信息,参考需求开发需求开发过程域。有关采取纠正措施的更多信息,参考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域。对于软件工程学科而言,需求可能是整个产品需求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对于系统工程学科而言,系统每个结构层次的需求均来自上一个结构层次。SP 1.1-1 取得对需求的理解取得对需求的理解 理解需求提供者提出的需求的含义。理解需求
11、提供者提出的需求的含义。随着项目的进展和需求的衍生,各项活动或科目会(不断地)收到新的需求。为了避免需求漂移(creep)(需求不断的增加或变化),应建立准则,用以指明接受需求的正规渠道或需求的合法来源。接受需求的活动应该包括与需求提供者一起进行的需求分析活动,以确保对需求的含义取得一致的理解。分析和对话的结果是达成一致理解的需求集合。典型工作产品典型工作产品 1.合格需求提供者判别准则。2.需求验收和鉴定标准。3.根据准则进行分析后所得的各类结果。4.达成一致理解的需求集。子实践子实践 1.制定合格需求提供者判别准则。2.制定需求验收的客观标准。缺少验收标准通常将导致不充分的验证、高代价的返
12、工以至用户拒收。3.分析需求,确保满足所制定的准则。4.与需求提供者达成对需求的(共同)理解,以便项目参加者能够对需求做出承诺。SP 1.2-2 取得对需求的承诺取得对需求的承诺 从项目参加者处取得对需求的承诺。从项目参加者处取得对需求的承诺。验收标准的实例如下:?叙述清楚和准确。?完整。?彼此一致。?唯一。?可实现。?可验证(可测试)。?可跟踪。第 4 页 共 115 页 有关如何监督是否作出承诺的更多信息,参考项目监督和控制项目监督和控制过程域。对于 IPPD(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学科而言,应注意:组建集成化群组时,项目参加者应作为群组的成员。对每一个集成化小组来说,针对因小组之间互相配
13、合的需要而做出的承诺,与对产品或项目其他需求而作出的承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通过特定实践 Sp1.1-1,项目组与需求提供者对需求有了共同的理解,特定实践 Sp1.2-2 所要处理的问题则是在所有应执行需求实现所必需的活动的人员或群组之间协商一致并做出承诺。正如需求开发需求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过程域所描述的,需求变化贯穿项目全过程。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实践 SP1.2-2 就可确保项目参加者对已确认的最新需求(重新)作出承诺,并且对因需求变化而导致改动的项目计划、活动和工作产品做出承诺。典型工作产品:典型工作产品:1.需求影响评估结果。2.对需求及其变更的承诺的记录文档。子实践子实践 1
14、.评估各项需求(包括或特别是变更需求)对已有承诺的影响。当需求发生变更或提出新需求时,应评价它们对项目参加者的影响。2.协商并记录承诺。在项目参加者对需求或需求变更作出承诺之前,应协商已有承诺的变更。SP 1.3-1 管理需求变更管理需求变更 在项目开发期间,需求发生变更时,应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在项目开发期间,需求发生变更时,应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有关维护和控制需求基线以及如何使需求及其变更信息能为整个项目组所用的更多信息,参考配置管理配置管理过程域。在项目开发期间,需求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当原来的需要发生变化并且工作还需要继续进行时,产生了附加的需求,因此必需对现有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变
15、更。此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地和高效的管理这些新增需求和变更。为了有效地分析变更的影响,应该知道每项需求的最初形态,并记录其变更原因。项目经理还可能要跟踪需求发散性的合理度量,以便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新的控制措施或修改已有的控制措施。典型工作产品典型工作产品 1.需求状态表。2.需求数据库。3.需求决策数据库。子实践子实践 1.汇集交给项目组的或者项目组产生的全部需求及其变更。第 5 页 共 115 页 2.维护需求变更的历史及变更理由。维护变更的历史数据有助于跟踪需求的发散性。3.从相关的项目干系人的角度出发评价需求变更的影响。4.使需求和需求变更数据可供项目组使用。SP 1.4-2 维护需求
16、的双向可追溯性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 维护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双向可追溯性。维护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双向可追溯性。这个特定实践的意图在于维护每个产品分解层次的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如果需求得到很好的管理,就可以建立起从原始需求到它的较低层次的需求的可跟踪性,以及从较低层次的需求回到较高层次的最初需求的可回溯性。这种双向可追溯性有助于确定是否所有原始需求都完全得到处理,是否所有的低层需求都可以回溯到有效的来源。需求的可追溯性还可以用于维持需求与其他事项的关系,例如,中间产品或最终工作产品、设计文档的变更、测试计划、以及工作任务等。可追溯性应该包括横向可追溯性和纵向可追溯性,例如
17、,横跨接口两边的需求。在评估需求变更对项目计划、活动以及工作产品的影响时,尤其需要可追溯性。典型工作产品典型工作产品 1.需求追溯性矩阵。2.需求跟踪系统。子实践子实践 1.维护需求的可追溯性,以确保将低层(派生)需求的源需求记入文档。2.维护每个需求与它的各个派生需求的可追溯性,维护每个需求与功能分配、目标、人员和过程的可追溯性。3.维护功能(模块)之间和跨接口二边的功能之间的横向可溯性。4.生成需求可追溯矩阵。SP 1.5-1 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之间的不符合项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之间的不符合项 识别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与需求之间的不符合项。识别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与需求之间的不符合项。关于监督和
18、控制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与需求的一致性,以及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的更多信息,参考项目监督和控制项目监督和控制过程域。这个特定实践旨在发现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并且启动纠正措施。典型工作产品典型工作产品 1.以文档形式记录不符合项,包括来源、条件和理由。2.纠正措施。子实践子实践 1.评审项目计划、活动和工作产品与需求及其变更的一致性。第 6 页 共 115 页 2.识别不符合项的来源和理由。3.识别因需求基线的变更而导致的项目计划、活动和工作产品的变更。4.启动纠正措施。GG 2 制度化为受管理过程制度化为受管理过程 作为受管理过程加以制度化。作为受管理过程加以制度化。执行承诺执
19、行承诺 GP 2.1(CO1)制定机构方针制定机构方针 为策划和执行需求管理过程,制定并维护机构方针。为策划和执行需求管理过程,制定并维护机构方针。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这个方针反映或表明了机构对需求管理、以及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不符合项活动的期望或要求。执行能力执行能力 GP 2.2(AB1)策划过程策划过程 制定并维护需求管理过程的实施计划。制定并维护需求管理过程的实施计划。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典型的做法是将执行需求管理过程的计划作为项目计划的一个部分,详见项目策划项目策划过程域。GP 2.3(AB2)提供资源提供资源 为执行需求管理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和提供需求管理过程所需的服务,提供足
20、够的资源。为执行需求管理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和提供需求管理过程所需的服务,提供足够的资源。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GP 2.4(AB3)分配职责分配职责 为执行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和提供需求管理过程所需的服务,分配责任和权限。为执行过程、开发工作产品和提供需求管理过程所需的服务,分配责任和权限。GP 2.5(AB4)培训人员培训人员 对执行或支持需求管理过程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执行或支持需求管理过程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指导实践指导实践 GP 2.6(DI1)管理配置项管理配置项 把需求管理过程的工作产品置于配置管理的适当层次。把需求管理过程的工作产品置于配置管理的适当层次。详细说
21、明详细说明 例如,提供的资源包括下列工具:?需求跟踪工具。?可跟踪性工具。培训课题的例子如下:?应用领域。?需求定义、分析、评审和管理。?需求管理工具。?配置管理。?协商和冲突解决。第 7 页 共 115 页 GP 2.7(DI2)识别相关的项目干系人并使之介入(过程活动)识别相关的项目干系人并使之介入(过程活动)识别项目干系人,并使其按计划要求介入需求管理过程。识别项目干系人,并使其按计划要求介入需求管理过程。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在顾客、最终用户、开发人员、生产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营销人员、维护人员、辅助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受产品和过程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产品和过程的人员中挑选项目干系人。GP
22、 2.8(DI3)监督和控制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 按计划监督和控制需求管理过程,并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按计划监督和控制需求管理过程,并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验证实施验证实施 GP 2.9(VE1)客观评价遵循情况客观评价遵循情况 客观地评价需求管理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工作产品和服务对适用的需求、目标和标准的遵循情况,并且处理不符合项。客观地评价需求管理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工作产品和服务对适用的需求、目标和标准的遵循情况,并且处理不符合项。详细说明详细说明 GP 2.10(VE2)高层管理者审查状态高层管理者审查状态 高层管理者评审需求管理过程的活动、状态和结果,并解决争议问题。详细说
23、明:高层管理者应评审来自机构外部的修改已有承诺的提议,以确保全部承诺得到实现。对于成熟度等级 2 级而言,以下的目标不是必需的,其实践也不是期望的,但是对 3级而言,下列目标及实践以及上列目标及实践,均是必需的或期望的。GG3 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 置于配置管理之下的工作产品的例子如下:?需求。?需求跟踪矩阵。项目干系人应介入的活动,包括:?解决需求理解的争议问题。?评估需求变更的影响。?通报双向可追溯性。?识别需求与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项。在监督和控制需求管理过程的活动中使用的度量,如下:?需求发散性(需求变更的百分比)。被审查的活动的例子如下:?进行需求管理。?识
24、别项目计划和工作产品与需求之间的不一致。被审查的工作产品的例子如下:?需求。?需求可追溯性矩阵。第 8 页 共 115 页 将过程制度化为已定义过程 GP3.1 建立已定义过程建立已定义过程 建立并维护已定义的需求管理过程的描述。GP3.2 收集改进信息收集改进信息 收集工作产品、度量定义、度量结果以及来自策划和执行需求管理过程的其他改进信息,比便将来使用并支持机构标准过程 OSSP 和机构过程资产 OPA 的改进。4.2 需求管理要点4.2 需求管理要点 如何实施需求管理过程域,例如,需求是什么,需求管理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些目的,写些什么文档,文档怎么写,标准文本的规定怎样结合机构
25、的具体情况,等等。本节拟对此问题分成 6 个要点,逐点给出详细的说明。管理需求,需求到底指什么 从 CMMI 结构角度看,需求管理过程域与另外二个过程域需求开发(RD)和技术解决方案(TS)密切相关。严格讲,应该是需求开发过程域的执行结果第 9 页 共 115 页 就是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管理对象,或者是需求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二个过程域的执行结果作为需求管理过程域的管理对象。但是,RD 和 TS 二个过程域被列入 3级,如果一个机构先实施 2 级的过程域,这个时候就会遇到一些困惑。从国内软件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交给项目组作为应完成任务的最初描述的需求(给定需求),其来源大体有三个:?直接来自机构外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MMI 培训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