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史知识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史知识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论北杂剧(杂剧)指流行于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的一种元代戏剧,分末、旦、净三类角色,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为“旦本”。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剧本。南戏(永嘉杂剧)流行于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的一种元代戏剧,分生、旦、净、末、丑五类角色,全剧可独唱、对唱、合唱、轮唱。剧本由若干“出”构成,在音乐上,宫调没有规定,“出”数也不作规定。话本(诸宫调)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的,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南方的诸宫调以笛子伴奏,北方的以琵琶等伴奏。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
2、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新诗体,作为诗歌,代表着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一种起源于民间心声的音乐文学。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和词,有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的异同在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宋代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评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杂剧风行于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
3、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杂剧和南戏在唱腔上有明显的区别。杂剧和南戏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上是南北方言差异的表现。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一般说来,北方戏剧圈的剧作
4、,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杰为被压迫者撑腰。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永嘉杂剧”,杂剧经扬州传入南方后,也以杭州为中心,逐渐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在南方戏剧圈中除了演出从北方传入的杂剧剧目外,较多剧作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如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南戏琵琶记往往经历过种种坎坷,看透人情世态,对富贵功名的黯淡前景有清醒的认识。南方戏剧圈的剧作更重视爱情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宣泄。散曲的特点元代除了诗词依然处于“正宗”位置外,诗坛上又涌现出一种新样式,这就是散曲。散曲之所以称“
5、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它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一是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在北曲中,衬字有多有少,但只能用在句头或句中;南曲则有衬不过三”的说法。不管怎样,增加衬字,明显地具有口语化、俚俗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散曲大盛于元,这和语言以及音乐的发展有直接
6、的关系。元代民族交融,人口流动频繁,语音、词汇与唐宋时代相比,己有许多变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人、小贩、手工业者的生活喜好,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也需要产生更能表达时代情趣的诗歌体裁。这一切,是使诗坛萌发一种新花的土壤。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说话是起源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指口传的故事,宋代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商业化特点,“四家”之说:小说、说经、讲史、合声。说话“四家”说话四家由于元代的说话艺人不仅人数多,而且分工细致,出现了所谓的“说话四家”。说话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和合声小说,即指烟粉,灵
7、怪,传奇,公案故事。说经,即指演说佛经,讲史,即指前代兴废征战之事,合声,即指指物题咏,应命辄成。话本(诸宫调)指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的,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南方的诸宫调以笛子伴奏,北方的以琵琶等伴奏。平话即讲史话本。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一般不加以弹唱的缘故。“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加以评说,所以后人把它称为平话。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董西厢元代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
8、,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据唐元稹的会真记改编而成,作者董解元。作品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热烈地赞颂爱情与反抗礼教的精神。第二章关汉卿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杂剧悲剧典范。内容取材于东汉“东海孝妇”故事题材,讲述了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后其夫君死,张驴儿要蔡婆将窦娥许配于他却遭拒,张将毒药下汤欲毒死蔡婆却误毒其父,张反诬告窦欲杀其父,昏官最后判窦死刑,窦天章科场中第后为其平反。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在多种“关羽戏”中,单刀会最有特色,成就最高。关汉卿剧作的风格泼辣沉雄,这在单刀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戏里,我们看到生当乱世的关汉卿歌颂关羽的英
9、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能够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这位“琼筵醉客”崇拜铮铮铁汉的内心世界。单刀会剧本以“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为契机,环绕关、鲁的戏剧冲突,刻画出关羽叱咤风云的英豪形象。关羽明知鲁肃有诈,却光明磊落,胸有成竹,毅然赴会。他力斥鲁肃的阴谋,捍卫汉家”的基业,及时平息了一起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纷争,维持住平稳的局面。单刀会在构思上很有特色。剧本第一折,先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唱,表达了作者以及人民大众在乱世中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接着,乔公表示反对鲁肃裹胁关羽的计策,并追述了关的英勇业绩。第二折,则由隐士司马徽再一次介绍
10、关的勇武威猛。这两折戏,主人公关羽尚未出场,但反复渲染、铺垫,产生了让关羽形象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关羽是在第三折才出场的。他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更是气度不凡地兼论当年刘、项的兴亡得失。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具备个人见识。他冒险过江东,并非逞一己之勇,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来稳定动荡的军事局面,免使人民再遭涂炭。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不要故意激化矛盾。在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脍炙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志。全曲既慷慨,又
11、低回,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颇有沉雄壮丽的史诗风韵。而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关羽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这一番言辞,大处着眼,头头是道,直令鲁肃张口结舌、尴尬难堪。在单刀会里,关汉卿突破了历史情境的制约,不仅通过艺术虚构把关羽塑造成孤胆英雄,而且将信誉之争改变为“正统”之辩。剧中关羽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捍卫“汉家”基业。关汉卿以浓墨重彩歌颂关羽,是在呼唤英豪。他希望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即可解民于倒悬并光复基业的英雄人物。救风尘的艺术特色关汉卿热切地在乱世中呼唤英豪、痛切地意识到“英豪死了”,深情地注视实际的社会层面,思考老百姓如
12、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救风尘望江亭,写的就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两个作品带有喜剧色彩,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述了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关汉卿的笔下,赵盼儿仗义拯救宋引章的一幕,是颇有英豪之气的,在救风尘中,他清醒地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最有效的抵抗厄运的办法,是自己人救自己人。他让赵盼儿在得悉宋引章备受周舍的摧残时,扪心自问:“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这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正是三国时代刘、关、张结义,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13、,激励她挺身而出,拯救陷于绝境的姊妹。而她那种不畏艰难、身入险境、斗智斗勇的行动,又与关羽单刀赴会的胆略何其相似。很明显,关汉卿通过救风尘一剧表明: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在现实生活中,真与假,诚与伪,本来就难以区分,尤其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朝秦暮楚、变心负情,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关汉卿力写几位女主人公怵怵惕惕、幽怨莫名,实际上反映了广大妇女担心遭受无端欺凌的心态。关汉卿让他们得到美好的结局,是希望现实中备受欺侮的广大女性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其间体现出关汉卿对女性命运的人道关怀,并且带有几许浪漫的情调。这一组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关汉卿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女性问题多方面的关注和思考。窦娥冤的悲剧创作特色关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考研 复习资料 元代 文学史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