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型).doc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型).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化学导学案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 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初步认识原子的结构;2、 通过几种原子的构成判断,探寻原子结构中各微粒间的关系;3、 通过简单计算,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及近似计算。【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学习难点】相对原子质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原子结构模型发展 (一)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英国自然科学家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二)汤姆孙“西瓜”模型:1904年,汤姆孙通过分析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随后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
2、在更小的电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被否定。原子是呈现电中性的,因此汤姆孙猜测原子中除了电子,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并由此提出新的原子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黑籽镶嵌其中,这就是原子的“西瓜”模型。(三)卢瑟福行星模型: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完成了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粒子散射实验),否认了“西瓜”模型的正确性。1911年,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和他的研究团队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粒子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他们预期这些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金原子,顺利达到对面的探测板上。结果却发现: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但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
3、的前进方向,发生了偏转,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并且卢瑟福还发现,这方向有所改的粒子,绝大多数都是在靠近中心位置时产生了变化。 结合以上三段材料,你获得了有关原子的哪些信息? 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选“1”,错误选“2”。(1)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 ( )(2)原子中还存在更小粒子电子 ( )(3)原子不显电性 ( )2、下列图示中,能更准确表示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合作 探 究【探究一】原子的构成现象解释绝大多数粒子能直接穿过金原子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探究一小结】原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型 人教版 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上册 3.2 原子 结构 第一 课时 教案 表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