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课件.ppt
《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节有毒动植物中毒第1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spheroidine)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可分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及河豚肝脏毒素。n其中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强,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可致人死亡。n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均不能将其破坏。第2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河豚毒素存在于除了鱼肉之外的所有组织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强,肝脏次之。n通常情况下,河豚鱼的肌肉大多不含毒素或仅含少量毒素,但产于南海的河豚鱼不同于其他海区,肌肉中也含有毒素。
2、n不同品种的河豚鱼所含有的毒素量相差很大,人工养殖的河豚鱼不含有河豚毒素。第3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河豚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作用;n河豚毒素还选择性地阻断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使神经传导阻断,呈麻痹状态。第4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n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n四肢肌肉麻痹,身体摇摆、共济失调,甚至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n一般情况下,患者意识清楚,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小时以内。
3、n河豚毒素在体内排泄较快,中毒后若超过8小时未死亡者,一般可恢复。第5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三)流行病学特点n河豚鱼中毒多发生在沿海居民中,以春季发生中毒的次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为最多。n引起中毒的河豚鱼有鲜鱼、内脏,以及冷冻的河豚鱼和河豚鱼干。n引起中毒的河豚鱼主要来源于市售、捡拾、渔民自己捕获等。第6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四)急救与治疗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般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1催吐、洗胃、导泻,及时清除未吸收毒素。2大量补液及利尿,促进毒素排泄。3早期给以大剂量激素和莨菪碱类药物。减少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和改善一般情况;并兴奋呼吸循环中枢,改善微循
4、环。4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心跳骤停者行心肺复苏。第7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一、河豚中毒(五)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要食用野生河豚鱼 2水产品收购、加工、供销等部门应防止鲜野生河豚鱼进入市场或混进其他水产品中。3采用河豚鱼去毒工艺。活河豚鱼加工时先断头、放血(尽可能放净)、去内脏、去鱼头、扒皮,肌肉经反复冲洗,直至完全洗去血污为止,经专职人员检验,确认无内脏、无血水残留,作好记录后方可食用。第8页,此课件共36页哦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 n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鲣鱼、参鱼、鲐巴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中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
5、,产生自溶作用,组氨酸被释放出来。n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或摩氏摩根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一般认为当鱼体中组胺含量超过200mg/100g即可引起中毒。第9页,此课件共36页哦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组胺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循环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病人血压降低。第10页,此课件共36页哦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n病人在食鱼后10分钟2小时内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
6、、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n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第11页,此课件共36页哦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三)流行病学特点n组胺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n多发生在夏秋季,在温度1537、有氧、弱酸性(pH值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含量35)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四)急救与治疗n一般可采用抗组胺药物和对症治疗的方法。常用药物为口服盐酸苯海拉明,或静脉注射10葡萄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第12页,此课件共36页哦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五)预防措施1防止鱼类腐败变质,禁止出售腐败变质的
7、鱼类。2鱼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防止组胺产生。3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4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采取去毒措施。如彻底刷洗鱼体;将鱼体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或雪里红或红果等。5制定鱼类食品中组胺最大允许含量标准,我国标准中规定鲐鱼低于100mg/100g,其他含组胺的鱼类低于30mg/100g。第13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三、麻痹性贝类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当贝类食入有毒的藻类(如双鞭甲藻、膝沟藻科的藻类等)后,其所含的有毒物质即进入贝体内。当人食用这种贝类后,毒素可迅速从贝肉中释放出来对人呈现毒性作用。n与藻类共生的微生物也可产生贝类毒素
8、。第14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三、麻痹性贝类中毒(一)有毒成分的来源n目前已从贝类中分离出18种毒素,依基因的相似性可将这18种毒素分为4类: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及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n其中石房蛤毒素发现的最早、毒性最强。nSTX是一种白色、溶于水、耐热、分子量较小的非蛋白质毒素,很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而不被消化酶所破坏。该毒素对酸、热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第15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三、麻痹性贝类中毒(二)中毒机制及中毒症状n石房蛤毒素为神经毒,中毒机制是对细胞膜Na+通道的阻断造成了神经系统传导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n中毒的潜伏期短,仅
9、数分钟至20分钟。开始为唇、舌、指尖麻木,随后颈部、腿部麻痹,最后运动失调。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死率为518。病程超过24小时者,则预后良好。第16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三、麻痹性贝类中毒(三)流行病学特点n麻痹性贝类中毒在全世界均有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以夏季沿海地区多见,这一季节易发生赤潮,且贝类易于捕获。第17页,此课件共36页哦三、麻痹性贝类中毒(四)急救与治疗n目前对贝类中毒尚无有效解毒剂,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的方法,及时去除毒素,同时对症治疗。(五)预防措施 n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有毒 动植物 中毒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