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讲稿.ppt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讲稿.ppt(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第一页,讲稿共十三页哦一、形成机制不同1 1、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EDH)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90%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越过中线。注:脑膜中动脉是布于硬脑膜的一条主要动脉。颈外动脉的终末支。颈外动脉分出上颌动脉,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至颞下窝,经翼内,外肌之间至翼腭窝.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向上穿棘孔入颅腔,分前,后支,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第二页,讲稿共十三页哦2 2、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
2、(SDH)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减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质的挫裂伤.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 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 60%60%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桥静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桥静脉是链接大脑浅静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纽带脉是链接大脑浅静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纽带静脉,一般都是游离的。
3、上矢状窦、额顶静脉,一般都是游离的。上矢状窦、额顶外侧面及内侧面的引流静脉,先是穿破软外侧面及内侧面的引流静脉,先是穿破软脑膜、蛛网膜,达到硬膜下,游离走形一脑膜、蛛网膜,达到硬膜下,游离走形一段,这段游离的血管就是桥静脉。由桥静段,这段游离的血管就是桥静脉。由桥静脉进入上矢状窦,由桥静脉进入硬脑膜静脉进入上矢状窦,由桥静脉进入硬脑膜静脉窦,再进入上矢状窦。脉窦,再进入上矢状窦。桥静脉出血以后,流至硬膜下腔后逐渐凝桥静脉出血以后,流至硬膜下腔后逐渐凝固,一周以后开始液化,血肿周围形成包固,一周以后开始液化,血肿周围形成包膜。膜。第三页,讲稿共十三页哦第四页,讲稿共十三页哦二、影像学表现不同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硬膜外 血肿 硬膜下 鉴别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