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衔接班(学生版).docx
《新高一衔接班(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一衔接班(学生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前言1第二章衔接补充22.1 数与式22.1.1 乘法公式22.1.2 因式分解72.1.3 分式与根式102.2 方程与方程组以及不等式152.2.1 韦达定理152.2.2 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以及二元方程组192.2.3 不等式23第三章学习新知263.1 集合263.1.1 集合的基本概念263.1.2 集合的基本性质273.1.3 集合的表示方法273.1.4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303.1.5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323.2 常用逻辑用语383.2.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383.2.2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403.3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433.3.1 函数的概念433.3.2
2、 函数的表示法453.3.3 分段函数453.3.4 函数的图象473.3.5 函数的定义类问题493.3.6 函数值域的求法503.3.7 恒成立问题52第一章前言首先,恭喜同学们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的学习,同时也祝贺大家在数学的学习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方法的巨变,学习技巧的提高,高中数学对同学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高中数学学习时“知识体系更严谨”、“考查方式更灵活”、“数学思想更重要”。高中数学的知识会让同学们觉得更复杂、关联性更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举一反三”、“化繁为简”、“知识迁移”的学习技巧。在后续的衔接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
3、子去体会上述所讲的各类名词的具体含义。下面简要列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几类数学思想,请同学们在学习时,多加思考,每次学习时、每次做题时,都使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接下来,我们通过几类可以利用初中知识解决的题目来具体体会一下高中数学学习的魅力。引例1:是什么?是什么?又是什么?引例1体现了_的数学思想,体现了_的学习技巧引例2:设为均为正数,且,证明:引例2体现了_的数学思想,体现了_的学习技巧*思考题:设为均为正数,求证:本题与引例2有什么不同?做一做并体会其中奥妙。第二章衔接补充2.1 数与式2.1.1 乘法公式一、 【归
4、纳初中知识】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多项式的运算,知道乘法公式可以让多项式的运算变得简单方便,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基本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在初中阶段我们常要求掌握上述2个公式,但从今往后我们更多要求的是对公式的推广、对定理的多重认知,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引例2的思想来研究上述公式的几何维度解析。你能说出上述图形验证了哪一个式子吗?例1:利用几何图形证明当时,由完全平方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两个重要式子:,我们常常把这种式子之间的变换方式称作恒等变换,恒等变换在高中数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二、 【衔接高中知识】高中代数部分是以函数为主线展开学习的,为研究函数的性质,需要同学们具有很强
5、的代数恒等变换能力,在此,我们对乘法公式进行一些拓展,请大家进行部分自主提炼:完全立方和公式:_完全立方差公式:_公式、我们统称为完全立方公式,我们能否由完全立方和与完全立方差的公式得到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公式呢?立方和公式:_立方差公式:_最后,我们再填补三数平方和的公式:三数平方和:_三、 【例题精讲】例1:观察下列算式:(1) 按照上述规律续写2个式子;(2) 用文字反应出上述式子的规律;(3) 证明你所发现规律的正确性;例2:观察下列算式:(1) 按照上述规律续写两个式子;(2) 求例3:若(1) 求;(2)求;例4:已知,求的值。例5:证明:函数中与具有相同的增减性例6:设,则对于任意的
6、,与的大小关系为( )A. B. C. D. 由本题,我们可以引出高中乃至高考的重点知识:基本不等式:初步认识“对勾函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多深究,多追问,多归纳!课后习题1、 已知,则2、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则该三角形的形状为_3、,则4、已知:,则_5、当时,计算6、7、已知,求=_8、已知,则_9、已知且,则代数式=_10、函数在时的最小值为_11、已知均为正数,且,则的最小值为_*12、函数的最大值为_2.1.2 因式分解一、 【归纳初中知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初中阶段我们常用的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有:方式:提取公因式法 方式:公式法 二、 【衔接高
7、中知识】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高中因式分解的方法:方式:分组分解法 我们知道形如这样的二次三项式可以分解为,它的特点是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与一次项系数可以通过“十字相乘,乘积相加”的方式建立联系,得到。这种方法能推广到更深层次吗?下面来看二次三项式,将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建立十字形式:我们发现“十字相乘,乘积相加”刚好得到一次项系数,从而我们有方式:十字相乘法 *方式:大除法我们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求方程的解显然,由观察得出是方程的一个根,那么该方程左边的多项式必定可以写成下面形式:,那么我们如何确定空缺部分呢?下面我们介绍大除法:三、 【例题精讲】例1:分解因式(1)(2)例2:分解因式(1)(
8、2)(3)(4)例3:已知是正整数,且是质数,求的值课后习题1、 若则,。2、3、 若,且均为整数,则4、下列各式中,不是因式的是( )A、 B、 C、 D、5、分解因式=_6、若多项式能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则_7、分解因式:8、分解因式:=_9、设,试用表示*10、多项式的一个因式是,计算2.1.3 分式与根式一、 【归纳初中知识】1. 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形如的式子叫做分式,并且常常用到以下性质:1. 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表示的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并且常用到以下性质:二、 【衔接高中知识】1. 进入高中之后,我们对分式部分知识点的要求就变得逐渐高起来,具体体现在要求同
9、学们需要有更强的运算能力以及恒等变形能力。2. 进入高中之后,我们对根式部分的掌握要求就不再是二次根式,而是更高的三次根式,四次根式,次根式等等三、 【例题精讲】例1:若,求的值例2:,求的值例3:设,求的值例4:设,求例5:已知,证明例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们发现(1) 计算;(2) 求证:例6:(1)若,求;(2)求(为正整数)例7:已知,求的值*例8:已知实数非负,若,求证:*例9:若,则的值为?课后习题1、若,则_2、计算:3、比较大小:(1);(2)_4、已知,求证:5、若,计算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有一个偶次方根 B.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C.负数有两个奇次方根 D
10、. 正数有两个奇次方根7、若,则( )A. B. C. D. 8、已知,则=_9、化简:10、设,求11、化简:(1) ;(2)12、证明:2.2 方程与方程组以及不等式2.2.1 韦达定理一、 【归纳初中知识】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初中时我们已学习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主要解法。2、对于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判别式能够判断其方程解的个数。二、 【衔接高中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有两个解,则其分别为;,则我们可以得到上面揭示了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关系的等式我们叫做韦达定理,韦达定理在未来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反之,若满足,则我们可以说一定是的两个解,这叫做韦达定理的
11、逆定理。三、 【例题精讲】例1:若是的两个根,求:(1) ;(2);(3);(4)例2:任意写出一个二次方程,使得它的两个根分别为和.例3:已知关于的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满足条件的值.(1) 方程两实根之积为5;(2)方程两实根满足.例4:若是方程的两个根,当为何值时,有最小值?请你求出这个最小值例5:已知关于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并且两根平方和比两根之积大21,求的值.例6:若关于的方程有两个根:(1) 当其中一个大于1,另一个小于1时,求的取值范围;(2) 当两个根都小于1时,求的取值范围.例7:若是方程的两实数根,且均大于1.(1)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 若,求的值*例8:已知
12、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求的值.课后习题1、 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中一个根是0,则=_2、 关于的方程:(1) 若有一个根为0,则,此时方程另一个根为_(2) 若两根之和为,则,此时方程两个根分别为_、_3、 方程的两根为,则4、 设为方程的两根,且为方程的两根,则*5、已知实数满足,则*6、若实数满足且,求=_7、已知关于的方程两根之比为,求证:8、已知方程有实数根,且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的2倍,求9、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均满足,求的取值范围2.2.2 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以及二元方程组一、 【归纳初中知识】1、牢记初中阶段所学过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通过找最简公分母去分母;检验增根2、
13、初中阶段所学习过最直接去根号的方法:平方法3、初中阶段学习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消元法二、 【衔接高中知识】1、 学会求解复杂的分式方程;2、 学会求解带根式的无理方程;3、 学会求解二元方程组;三、 【例题精讲】例1、 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例4:解方程:例5:解方程:例6:解方程:例7:解方程组:和例8:解方程组:例9:解方程组:课后习题1、 关于的方程的解为_2、 若,则_3、 关于的方程的解为_4、 关于的方程的解为_5、 关于的方程的解为_6、 关于的方程的解为_7、 关于的方程组:的解为_8、 解方程组:2.2.3 不等式一、 【归纳初中知识】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
14、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但在高中学习中往往不够用,我们来总结一下已经学习过不等式的解法:解应该分三种情况讨论:1. 若,且,不等式无解;若,不等式有无数解2. 若,则解为3. 若,则解为二、 【衔接高中知识】我们在高中阶段主要会接触到三类不等式:1. 一元二次不等式:其通常求解方法有“因式分解乘积法”、“二次函数图像法”;2. 分式不等式:其主要求解方法为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3. 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常用求解方法为“因式分解乘积法”规律总结:一般地,解不等式先使不等式右边为_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先化二次项系数为_,然后找出方程的两根,最后根据不等号:小于取_,大于取_。三、 【
15、例题精讲】例1:因式分解法解不等式:例2:因式分解法解不等式:例3:图像法解不等式例4: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的解集例5:解不等式:(1)(2) 例6:解不等式:课后习题1、不等式的解集为_2、不等式的解集为_3、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为_4、不等式的解集为_5、不等式的解集为_6、不等式的解集为_7、不等式的解集为_8、解不等式9、解不等式:第三章学习新知3.1 集合3.1.1 集合的基本概念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常称为解集),到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_,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_。我们再来
16、看下面的一些例子:(1)120以内的所有素数;(2)我国从20002019年的20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3) 某汽车厂2019年生产的所有汽车;(4) 2019年1月1日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5) 所有的正方形;(6) 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7) 方程的所有实数根;(8) 某中华2019年9月入学的所有高一学生;在例子(1)中,我们把120以内的每一个素数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同样的,例子(2)中,把我国从20002019年的20年内发射的每一个人造卫星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也构成一个集合。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
17、做集合。3.1.2 集合的基本性质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就必须是确定的。比如“中国的直辖市”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北京、上海、重庆、天津,而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则不在这个集合中。而“成绩较好的同学”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我们把集合的这个性质叫做确定性。一个集合当中的元素一定不能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集合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元素,我们把集合的这个性质叫做互异性。一个集合当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之分的,比如“全球四大海洋”里的元素是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这四个元素没有顺序之分。我们把集合的这个性质叫做无序性。例1:下列各选项的全体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A.皮肤很好
18、的人; B.百米飞人C.身体素质棒的学生; D.立等于本身的数3.1.3 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常用小写字母等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集合。如果元素是集合中的元素,我们就说属于,写作;如果元素不是集合中的元素,我们就说不属于,写作;常用集合的记法:自然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或有理数集:全体实数:例2:设集合表示世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集合,则:中国_ ;印度_;英国_;法国_;意大利_列举法:我们可以把“全球四大洋”组成的集合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把方程的所有实数根表示。像这种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用花括号“”括起来的表示方法叫做列举法。例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衔接 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