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精选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精选PPT.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法及应用第1页,此课件共37页哦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近年来,隔震技术被逐步推广到高层建筑中。随着抗震意识的进一步提高,高层隔震结构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现状:研究现状:2001年,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2001)(2008版),第1次将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列入其中.。但是,我国规范规定的隔震结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主要局限于多层结构体系,如要求结构不隔震时的基本周期小于10 s,针对高层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系统开展。第2页,此课件共37页哦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研究的内容:l本文对高层隔震结构的
2、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解释了长周期高层结构仍具有较好隔震效果的原因,对高层隔震结构上部设计和隔震层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以国内目前最高的隔震建筑为例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工程应用,并在隔震设计中引入了性能设计的理念.第3页,此课件共37页哦l1、高层隔震体系减震效果分析l2、高层隔震体系上部结构设计原则l3、高层隔震体系隔震层的设计原则l4、工程应用l5、结论第4页,此课件共37页哦1 高层隔震体系减震效果分析l高层建筑已经具有较长的周期,对其采用隔震技术后周期会继续后延,而建筑抗震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下降缓慢,在8 度(0.3g)二类场地建造高层隔震建筑,并使其周期由原来的2 s延
3、长到3.5 s,从5%阻尼比的反应谱上可以算出地震影响系数从0.052 2降低到0.048 0,认为隔震前后地震剪力比值只有0.048 0/0.055 2=0.87,按照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隔震后的上部结构降低半度的要求都达不到,说明隔震效果不明显.然而通过对高层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却发现计算结果并非如此。第5页,此课件共37页哦图图1 1 规范反应谱分析高层结构隔震效果规范反应谱分析高层结构隔震效果第6页,此课件共37页哦l现以某高层隔震建筑为例,分析高层隔震结构仍具有较好隔震效果的原因.l该高层建筑主楼结构地上23层,隔震层兼作地下室;纵向长50.6m,横向长26.2 m,主体建
4、筑高度约89.8 m,长边方向高宽比为1.78,短边方向高宽比为3.43,最高处97.2m.对其进行详细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表1给出了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在计算时采用不同振型数量情况下X 向的基底剪力。第7页,此课件共37页哦第8页,此课件共37页哦l可以看出,隔震和非隔震结构第1阶振型的基底剪力相差不大,说明了为什么直接从反应谱上看长周期结构隔震效果不明显。l但是,隔震结构的第1 阶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达到了90.1%,采用多阶振型地震剪力组合后,最终的基底剪力与采用1阶振型基底剪力相差不大;而非隔震结构的第1阶振型质量参与系数只有65.4%,通过多阶振型地震剪力组合,最终的基底剪力会远远大于第1
5、阶振型的基底剪力.第9页,此课件共37页哦l下图为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基底剪力随振型阶数增加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非隔震结构地震剪力随振型阶数增加而显著增加,从采用1阶振型的17.579 MN 增大到采用6 阶振型时的31.732MN,是1 阶振型剪力的1.81倍.第10页,此课件共37页哦l而隔震结构的基底剪力随振型阶数的增加而变化不大,从采用1阶振型的7.779MN 增大到采用6阶振型的8.958MN,为1 阶振型剪力的1.15 倍.所以在利用反应谱进行隔震效果分析时,长周期高层建筑必须充分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问题,否则会低估减震效果.l隔震结构高阻尼的影响是低估高层结构隔震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
6、因素.高层隔震结构的阻尼比远远大于5%,如果按照5%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来评估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力变化是不合理的.第11页,此课件共37页哦高层隔震体系上部结构设计原则l高层建筑相对于多层建筑,倾覆效应明显,采用隔震技术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可能会出现拉应力.隔震结构整体倾覆和隔震支座受拉问题是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主要障碍.l根据以往对高层隔震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提出了高层隔震结构隔震层上部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高宽比防止结构整体倾覆,合理布置竖向构件避免或者减小隔震支座的受拉.也可以通过增大隔震支座所承受的重力荷载范围以减小地震作用引起的倾覆力矩,以此解决隔震支座受拉
7、问题.第12页,此课件共37页哦l竖向构件合理布置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柱距要大,抗震墙要整,抗震墙尽量居中.抗震墙尽量居中则与抗震概念设计有所违背,抗震设计要求抗震墙分散布置在四周以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但这种布置方式比抗震墙布置于内部更有可能引起抗震墙端部的隔震支座受拉,而隔震结构的扭转效应是通过合理配置隔震层来处理的.第13页,此课件共37页哦l图3为某高层隔震结构竖向构件布置的2个方案,方案1的墙1 位于结构外围,是一个对抗震非常有利的方案,方案2的墙1在内跨.对这2个方案的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第14页,此课件共37页哦第15页,此课件共37页哦l图4为2个方案支座A 的竖向轴力
8、时程曲线,分析中考虑了隔震支座拉压刚度的不同.由图4可知,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下,方案1隔震支座A 轴力变化较方案2剧烈,即倾覆轴力大,支座更容易受拉.规范规定对抗震墙下隔震支座的布置规定为:隔震墙下隔震支座的间距不宜大于2.0m.根据前面的分析,这条规范明显不合理,是在国内大直径隔震支座生产能力有限情况下的权宜之计,目前国内一些厂家已经具备1.3m 隔震支座的生产能力,在新规范里面已经删除了这一条款.第16页,此课件共37页哦l抗震墙居中带来的问题就是对上部结构的抗扭不利,但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上部的结构基本以平动为主,结构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所以只要保证隔震层的质心和刚心基本重合,就可以保证
9、隔震层的上部结构不扭转,可见抗震的许多概念在隔震设计中是不一定成立的.第17页,此课件共37页哦3 高层隔震体系隔震层的设计原则l各种类型的隔震装置都有各自力学模型和适用条件,如何将其合理组合配置,使各自能够发挥作用从而形成安全有效的组合隔震层是进行组合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各类隔震装置配置的基本原则为:(1)铅芯支座布置在隔震层的外围,且要求对称均匀.这样的布置对隔震层的抗扭转效应十分有利,而且对称的布置方式可以保证支座在不同剪应变水平下具有相同的偏离率.第18页,此课件共37页哦l(2)滑移隔震支座配置在结构中间位置,这些位置在地震作用下轴力变化较小但自重下轴力较大.这种布置方式可以保证其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建筑 组合 设计 方法 应用 精选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