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
2、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
4、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1)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2)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B.表面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5、。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3)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
6、情节的目的。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
7、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摘编自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2017年4月17日“台儿庄新闻网”)材料二:弘扬践行优秀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以家谱为重
8、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同时,开展和传承好家风系列活动,也能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摘编自以修志编谱传承历史文脉优良家风,2016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材料三:(摘编自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材料四: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发自眷恋亲朋
9、的心灵感触,也源自注重孝亲、注重家庭的文化自觉。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承不竭,让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千家万户定会更加和美幸福,国家和民族定会更加和谐安定。(摘编自“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2018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160; )A.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且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B.延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是根祖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C.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媒体信息、专业咨询等,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优秀的家风、宝贵的家训已经重归诸多普通家庭,重视家风将成为现代文明的标配。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优秀的家风并不都强调“精忠报国”“廉洁克制”等大的原则,它们更强调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
11、的教导。B.媒体信息在充实家长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C.家风是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家族经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也能对家长教育子女产生影响。D.家风既能反哺自己,也能黏合家庭,有利于子女和家人,更能影响大众道德水平,带动社会风气向善向美。E.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建设固然要考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不排斥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宝贵的道德因子。 (3)怎样才能有效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柳先生的正骨膏刘玲海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
12、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
13、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dng)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抓药
14、,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因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
15、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
16、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那你干嘛
17、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开端:柳先生帮颜老爷医好花树,得到人们信任。小说的发展:_。小说的高潮:_。小说的结局:_。 (2)揣摩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回答括号内的问题。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画线的两个“笑”,分别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情感?)“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画线的两个“名声”,各自具体指什么,请
18、简要回答) (3)通读小说,回答下面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
19、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
20、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
21、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食邑即收食
22、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
23、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
24、,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D.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的怅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 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