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 五班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悟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悟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2、。 【设计理念】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悟“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
3、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解诗题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
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 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理想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
5、,领悟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诗情 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
6、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
7、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
8、,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四、情境朗诵品整体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 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绚丽多姿,滋养着我们。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并具很大的跳跃性。诗词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宜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诵品整体四个
9、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鼓舞、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 就相距一条长江; 家乡钟山, 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和煦春风, 又吹绿了江南岸; 明月呀, 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了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爱好盎然。 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洁、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为自己还能变法图强,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尖锐的政治斗争,实没有信心,顾虑重重。于是,诗人刚离乡就思归
10、。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当时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怅,赴任就思归,身不由己! 学生对“草绿”与“思归”相联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学时,可作提前预习铺垫。即课前把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初步理解,为教学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组织者”,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育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
1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进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老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沟通探讨学习收获: 老师引导沟通重点词的意思。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
12、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沟通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沟通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13、。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
14、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
15、,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纳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
16、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乐观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
17、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解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沟通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
18、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19、?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
20、: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沟通。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
21、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兴奋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
22、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
23、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纳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
24、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乐观思考,仔细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受
25、到情感的熏陶。 二、老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老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班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
26、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
27、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纳,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常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育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
28、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班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时间:4分钟) 问题: 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
29、,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老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
30、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解释 ) 对,看解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
31、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老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
32、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
33、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经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
34、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平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解释: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篇5
35、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班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妙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班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
36、、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老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沟通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解释、老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老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
37、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解课题,质疑课题。 、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沟
38、通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解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沟通。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39、 1、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的眼里却是那般得近? 2、引读悟情: 因为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_故乡,嘴里念的是_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
40、聪慧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妙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
41、,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_读春风_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