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2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爱好,教育学生爱惜小动物。 2、体会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的情怀,感悟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老师:引导、点拨法; 学生:朗读、感悟、沟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 2、同学们,你看见过虾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虾的模样?这节课,咱们跟随作家秦牧的文笔,和他一起走进虾趣。
2、 二、读中品悟,体会虾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方面写了虾趣? 2、朗读第1、2自然段,沟通问题。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3、观虾之趣(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特点。 (2)沟通汇报和收获。 从哪几方面描写观虾之趣? 你知道怎么运用所得知识、辨别哪些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吗? 找出描写虾嬉戏时的动作词语,感受虾的灵动与活泼。 找出第5自然段中心句,画出虾小心翼翼吃食的词语。 4、赏虾画之趣(学习第6自然段) 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是怎样把观虾和欣赏虾画紧密联系起来的?请画出这个过渡句。 说一说从哪些方面描写齐白石大师的虾画? 三、课外拓展,妙
3、笔生花 尝试练笔,仿照课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 板书设计: 虾趣 养 虾 活蹦乱跳 赏虾画 2022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词语,体会对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2、能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绘画艺术之魅力,感受对虾的喜爱之情,感悟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爱好,教育学生爱惜
4、小动物。体会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的情怀,感悟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法;生:朗读、感悟、沟通讨论。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虾的资料,齐白石的虾趣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听写生字词。 2、你觉得小虾有趣吗?那么是如何来写虾趣?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化的了解虾的特点,感受虾的可爱,感悟的情怀,感悟虾趣。 二、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1、朗读第1、2自然段,将对齐白石虾画的感悟的一个词画出来,并理解。 2、指导读 3、沟通明确: (1)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2)更引起“我”养虾,观察虾的爱好。这是
5、虾趣之一。 4、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渎自悟,体会特点。 (2)沟通汇报和收获。 (3)集体沟通、资源共享。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围绕哪句话来写? 又有哪些了解? (2)小组汇报,沟通收获。 (3)全班沟通,资源共享。 对大师的画也就理解得更深了些。 抓住句子“既有也有”“有也有更有”抓住“出神入化”体会虾画趣味。 (4)朗读体会 6、学习第7自然段 (1)自读自悟,这一段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沟通明确: 总括全文,揭示课题“虾趣”的深刻内涵。 “虾趣”的内涵:齐白石的虾画激起了“我”养虾,观察虾的爱好,同时感悟到养虾的乐趣;养虾,让我们了解了虾
6、,更了解了齐白石虾画的妙趣,从养虾,赏虾画之中,“我”感悟到生活的无穷乐趣。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有什么收获呢?总结一下吧! 板书设计: 20、虾趣 养虾活蹦乱跳. 赏虾画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2022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悟课文,体会了解是怎样把虾趣写具体的,培育学生观察生活、深化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了解是怎样把虾趣写具体的,培育学生观察生活、深化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培育学生观察生活、深化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指名分段
7、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把握重点 1、齐读课题,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根据课题意思找文章的中心句。 3、学生个别读、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4、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养虾的乐趣,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欣赏大师的吓画的乐趣呢? 5、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体现养虾乐趣的地方: (1)第三自然段重点讲虾的颜色变化多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生活状态。 (2)第4自然段讲了虾嬉戏的场面。 想想这段该用什么语气读。随来试试。 (3)第5自然段写了虾的有趣神态。 你觉得虾的性格怎样?你从哪些动词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读“试探、后退、再试、再退”这些动词时速度要稍快一点。 个别读。
8、 (4)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虾的特点吗? (5)是啊,虾真是多彩多姿、变化万千,那就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朗读这几段吧。 我们再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欣赏大师虾画的无穷乐趣。 (1)生读文章第1自然段。 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惟妙惟肖说句话吗? (3)课文中从哪看出齐白石的虾只只“惟妙惟肖”呢? (4)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画出“有也有更有”这个句子。 (5)朗读句子,并仿照造句。 (6)你能用几个词形容一下齐白石的虾吗? (7)什么样的画才算得上“出神入化”? “虽然但是”说句话吗? (三)回顾全文,深化理解 1、你觉得齐白石为什么能画出如此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虾呢?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2
9、、你觉得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呢? (四)总结全文,仿照练笔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样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从中我们也感受到大师观察的细致,描绘的逼真。回家请同学们也仿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养虾:颜色变化喜欢嬉戏 进食小心 虾趣 画虾: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2022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 个生字。理解“溯江、喷雪滚玉、咆哮、天坍地陷、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10、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色,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第3 自然段。谁听出来了,这是什么?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 l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 2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作好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体会。 ( 3 ) 同桌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 检查自读情况。 ( 1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 2
11、 )小老师带读。 ( 3 )开火车轮读并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说句子。 重点指导: “潮”是翘舌音;“虹、汹”是后鼻音;“喷”是前鼻音;“喇”应读准边音1 。这一组生字大多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记忆时亦可采纳形近字辨析的方法,如“嘲一潮”浊一虹” 跑一咆”“教一哮”“趴一叭”;也可以将生字归类识字,如“咆一哮一喷一喇一叭”。 ( 4 )齐读生字,沟通反馈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 5 )书写生字。(写字三步法:一读、二写、三比) (三)再读课文,感知深化 1 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 3 全班沟通,指名选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12、 (一)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想一想“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什么? ( l )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你明白“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谁吗?(钱塘江大潮) ( 2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神秘的“太平洋的来客”。 (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写作内容的。(课后选做题) (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观看大潮”及“介绍大潮成因”的段落。 ( 2 )同桌互相沟通。 ( 3 )老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观看大潮”“大潮的成因”。 3 学生自由读课文。 ( 1 )你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 2 )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13、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 3 )沟通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二)精读课文 1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平洋的来客”。我们一起去看看。 ( l )指名读第1 、2 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你什么时候会有兴奋的感觉?能用“兴奋”说句话吗? 人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说明什么?(盼着快点看到大潮)该怎样读出人们的这种心情?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兴奋地喊、齐刷刷、睁得大大的”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 ( 2 )自由读第3 - 7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出示思考题:画出课文中描写大潮景象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 说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讨论上述问题,汇报沟通
14、,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沟通:“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这里连用了几个比方?你还觉得它像什么?“人潮”在这儿指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人潮?(指导朗读) ( 3 )全班沟通。出示句子: 我问伯伯:“海潮是怎么形成的?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啥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如果把这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哦!原来这样,”我说,“难怪人们把这海潮叫作太平洋的来客。”(抓住“原来这样”“难怪”体会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
15、4 )自读第8 至10 自然段。 找到描写大潮成因的句子,练习流利地读一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什么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画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老师按学生回答相机板画“天然大喇叭”及太平洋的海水涌到江口的示意图。 看到这独有的天下奇观,来表达钱塘江大潮给你的印象? ( 5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些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子 齐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关键词语要重读) 读课题:此时再读题目的感觉一定和刚开始的时候不同了,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气势,请男同学读!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虎啸狮吼”的轰响,请女同学读!面对这汹涌的海潮,面对这独有的天下奇
16、观,让我们一起读!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1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2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022湘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教材简析 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育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
17、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化领悟词句意思,领悟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四、设计理念: 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
18、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语文时,陶冶情操,让语文贴近生活、参加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点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爱好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爱好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视频展台”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
19、习爱好。 我在教学太平洋的来客时,想到对于我们湘西这些没有见过海,没有见过大潮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到大潮的壮观。所以,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冲击,聚精会神地看着。自然而然,学生就很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发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这样,不但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调节教学活动气氛,让学生再去感受美。 (二)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育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而更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育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进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即海潮涌来时的情景。这一部分既是朗读训练的重点段落,也是
20、渗透写法、读写结合的契机。在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把握较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展。 1、以读为主感受美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全文后,我让学生大声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象。然后让学生沟通,此时,你也是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中的一名游客,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或引用课文语句,或用自己的话,发言乐观热烈。然后我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沟通。孩子们先在小组内练习沟通,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能代表本组水平的同学做代表全班沟通,最后指定一名在这一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可以跟着默默背诵,也可以静听想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参加热情高涨,课堂气
21、氛活跃,学生的朗读既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又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 2、小组合作体验美 在自由朗读,熟知课文后,学生自由组合沟通: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壮观,有的说声势大,有的说气势磅礴我接着让他们谈论: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汇报学习成果。一边汇报,我一边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如A、“这时,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堤坝般溯江推来。”(这个句子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方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形态之美)B、“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描写潮头的气势宏大,先把它比作一道白虹,重在体现它的颜色;接着又把它比
22、作咆哮的银龙,重在体现它的声音。C、“浪涛的轰响越来越大,开初如林涛滚滚,接着便似虎啸狮吼,到近处说像天坍地陷一般。”(这里连用了三个比方,表现了潮水推动过程中的变化: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让学生发现美后,更深刻的体验美。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探究成因惊叹美 学习大潮的成因时,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加以课件辅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知道了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原因,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写迁移传递美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分感性的了解,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有了一种感情上的认同后,我因势利导的渗透的写作方法。我对孩子们
23、说道: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会有魔力般的作用,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那就是因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术。接着,我引导学生赏析声、形、色的多角度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的比方修辞手法,以及用词遣句的准确精妙。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让学生在本周的日记中仿照这一部分的写法描写一场雨。从收上来的学生日记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能从声、色、形三个角度来描写雨,少数同学还能运用生动的比方将雨景描写得生动有趣。如一个同学写道:豆大的雨点门形成一串串密密挤挤的清清亮亮的珠帘挂在迷濛的空中。一个同学写到:淘气的雨点象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我的雨伞上跳踢踏舞,整齐而欢快的节奏让我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 六、教学有感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材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范例。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应该是这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归宿,运用好教材,挖掘其知识、能力、情感的训练点,进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要紧的。这也正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同时,我也懂得了一篇教材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东西见仁见智,多得很,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选取一两个点引领学生扎实、灵动、有效的深化,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长足的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