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x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在实验活动中,隔离、介入、追迹、仪器操作,对象形态改造,实验条件控制以及资源利用等,都表明实验者是自然和社会的参加者。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育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
2、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量值反馈估量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量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沟通)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比;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量,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
4、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量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2 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进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
5、习的主体。老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 二、 实验操作 新课改后,有的科学课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了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育。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浅显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讨论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
6、方法,培育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老师更进一步地探索讨论。 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在乐观的教学探索讨论中认为: 1、老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2、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 3、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老师要仔细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神秘,认识自然规律。 202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7、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
8、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老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纳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开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出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
9、、做液滴加热实验,老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小学 科学实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