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三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 三班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
2、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老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老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沟通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
3、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
4、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
5、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三班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2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
6、他们的个性、乐观性和制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沟通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老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
7、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乐观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老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老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
8、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观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老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沟通。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沟通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
9、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进展思维能力。对三班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化的理解,老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
10、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育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化。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
11、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沟通会。 三班级语文书上册教案人教版3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
12、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沟通沟通。 3、全班初步沟通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3、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老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沟通。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老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沟通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书上 教案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