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其中的 相互联系、协同演化、调剂掌握和连续进展规律的学科;2、生态农业:指在经济和环境和谐进展原就下,总结吸取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胜利体会和农业科技成果,按生态 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进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3、生态农业工程: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集成创新,组装新的农 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建设新型的农村区域,实现农村经济
2、和社会的全面和可连续进展的实践活动;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亲密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肯定空间、具有肯定结构、执行肯定功能的动态平稳整体;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在肯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5、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大型消费者(动物) 、小型消费者(微生物);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6、生态系统的特点:1、在组成成分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 仍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肯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
3、明显的地域特点;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点,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进展规律;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3 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和谐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稳关系;5、在外部关系方面:全部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 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7、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农、林、牧、渔、虫菌、人;环境组分:自然
4、、人工)8、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组分、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功能、系统调控;9、农业效益:指农业为人类供应的利益和实际达到的成效;10、农业社会效益:指农业为社会供应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固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11、农业经济效益:指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展产生的效益,包括农业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农业劳动者的经济收 益和国家税收收入;12、农业生态效益:指农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爱护成效和景观美化程度;13、三大效益关系:相互依靠关系:1、能够满意社会的基本需求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2、经济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农业能够
5、长期供应丰足的农产品满意社会的需求,也使农业经营 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爱护和生态建设,并且促使技术升级换代;3、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够保证连续的高产出和高经济回报;相互冲突关系:1、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可能导致不惜成本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大规模毁林开梯田和围湖造田;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同样可能忽视社会的基本需求,盲从投资,导致供需冲突,造成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 染、养殖污水横流等现象;3、片面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忽视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和期望富有的追求,最终仍是改善不了生态环境;1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正确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
6、业模式,协 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连续进展;其次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养分物质;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肯定律只有在稳固状态下才能运用;要考2、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 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挑选和人工挑选形成具有类似状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3、生活型分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
7、、一年生植物、(浮游植物、土壤微生物、内 生植物、一年生植物、水生植物、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树上的附生植物)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钟和生物群落,只能在待定的区域中生存;5、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 然挑选和人工挑选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状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6、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顺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7、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土壤生态型;8、生物生态型:指主要在生物因
8、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9、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10、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爱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止污 染;降低噪声,美化大地;供应燃料,增加肥源;11、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在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12、种群的大小:指肯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种群的个体总数;13、种群粗密度: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14、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全部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15、种
9、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打算的稳 定的最大增殖速率;16、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固的最大数量;17、阿利氏群聚原就: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18、生命表: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猜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仍可以看出不同年 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形;19、竞争: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20、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的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生存;21、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22、寄生:指一个种(寄
10、生者)借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护生活的现象;23、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24、偏利作用:单惠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乙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就没什么影响;25、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靠关系;26、互利共生: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靠和能直接进行物质沟通的共生关系;27、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四周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 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的);28、生态计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
11、计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状和功能特点的适应而在去生境中生 存和繁殖后代;29、K计策的生物: 个体大, 寿命长, 存活率高, 适应稳固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才能,种群密度比较稳固,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固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或邻近;(乔木和大型食肉动物)30、R 计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才能,适应多变的栖息环 境,种群数量常常显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杂草和昆虫)31、生物群落:指在肯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群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种种群所构成的松散结合的结构单元;32、群落的基本特点: 具有肯定的种类组成;具有肯定的结构; 具
12、有肯定的动态特点;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肯定的分布范畴;形成肯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点;33、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34、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基本方式: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挑选合适的物种,宜农就农,宜林就林,宜牧就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正确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掌握密度的进展;35、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
13、同个体 的垂直分层;36、群落的时间结构: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首这些因子 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调整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轮作、套作、轮养、套养和实行多熟种植;3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相肯定 方向产生有次序的进展变化;38、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头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阶段)39、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40、顶极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进展演替,达到最终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
14、四周物理环境取得相对 平稳的稳固的群落;41、单元顶极理论:气候顶极,在同一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点是由当地的气候条 件打算的;42、多元顶极理论:一个区域的顶极植被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型的顶极群落镶嵌而成,而每一类型的顶极群落都是有 肯定的环境条件所掌握和打算的;43、顶极型理论:一个自然群落对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因素、风、火等)的整个格局发生适应;44、协同进化: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碱相关性状在进行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45、能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4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养分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贝齿的关系构成链条
15、关系;47、食物网: 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48、生态效率: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49、特别之肯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养分级上能收成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养分 级生产量的 1/10 左右;5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养分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养分级,当养分级由低到高,其 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出现出下大上小类似金字塔的塔形分布;51、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直接测定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52、能流分析步骤:1、确定讨论
16、对象和对象的边界;2、明确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依据统一的能流符号,绘出能流路径;3、通过实测或搜集资料,确定各组分的各种是物流量或输入输出量;4、依据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将不同物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5、按能流量绘出能流图,并进行输入能量结构、产出能量结构、输入能流密度、产出能流密度分析和各种能 量转换效率运算与分析,为生态系统调剂和掌握供应依据;5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养分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淌和循环;54、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取作用,从
17、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 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圈)55、生物小循环: 指环境中元素经过生物体吸取,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取、利用的循环过程;(范畴小、时间短、速度快,开放式)56、景观生态学:讨论在一个由很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的综合性学科;57、景观: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第三章:(斑块、廊道、基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联系;
18、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 、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2、物种结构(组分结构) :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就: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就 物种搭配不影响主体产量,互补,削减生态位重叠;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从物种的形成特点、生育期、养分及代谢产物等考虑,提互补,减损害;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绿色植物,种类和
19、容量的增加,据光合特性,科学组合;4、留意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价值,市场状况和需求;4、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1、种养结合:饲草生产技术;协作饲料生产技术;秸秆饲动物,粪便仍田 2、农林结合: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和(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3、农渔结合:作物种植与渔业结合,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综合效益;4、牧渔结合: 鱼塘养鸭、 塘边养猪等,利用鲜禽粪作为养鱼的肥料和饲料,直接养鱼; 或将干粪作协作饲料;5、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意义: 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
20、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固性达到肯定水平;6、生态交叉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叉区域;(城乡、干湿、农牧、水陆、群落交叉带)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积 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护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进展;)8、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何影响?答:自然区位:同样种植一种作物,自然条件不合适的地区往往要增加投入,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常常由于 农业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或者生态环境的波动
21、,是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对生产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最 合适区域生产最合适的农产品,形成了自然区域的农业特色;农业经济区位:在商品经济进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需能够到达市场才能猎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 输、加工、贮存、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制约条件;生态经济区位:随着经济的高速进展,交通、运输、贮存、保鲜、加工才能的增强,销售网络的健全,是的 运费率快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才能上升,也是的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 对农业布局与支配不在是唯独的影响因素;这样,主不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 化生产区域;9、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
22、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肯定单位面积土地(或水域、区 域)上,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点、特性,在垂直方向上简历有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 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意义: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削减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 会效益的统一; (农田、水体、坡地、养殖业立体模式)10、农林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第结合起来,是的土地总 生产力得以提高的连续性土地经营系统;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可连续进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也有助于减缓
23、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模式:沿海农田防护林模式、桐粮间作(泡桐)复合模式;11、桐粮间作的作用:、桑田复合型模式、林草牧复合型模式、胶原复合型模式、林药可分层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运用生长时间差来充分利用光照;改善小气候环境;降低风速;削减蒸发;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效地减轻干旱、风沙对作物的危害作用;增加粮食产量;12、枣粮间作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对土地、空间、光热、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爱护水土和能源;提高收入;降低土壤的盐碱 程度;降低风速,削减风害,防备干热风危害;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氮、磷、钾养分含量;13、林胶茶复合经营的作用:橡胶喜光、喜温,占据上层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生态农业 工程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