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docx
《2012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doc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2012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前言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单项选择题:共70题。多项选择题:共30题。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 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本门讲课中,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一)考前准备。(二)答题原则。(三)掌握速度。(四)减免差错。(五)答题技巧。三、复习注意事项1.复习方法。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第三步,查漏补缺
2、。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 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答案:BC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
3、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2、城市产生的动因: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
4、密相关的。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推动力二是城市的吸引力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
5、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2)城市
6、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1
7、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
8、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9、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例题】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A.绝对分散B.绝对集中C.相对分散D.相对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对应关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 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
10、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例题】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B.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C.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D.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E.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答案:CDE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大纲要求1
1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2、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熟悉)1、城市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
12、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判断】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良好的可达性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A.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B.风景良好的地区C.可达性较高的地区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答案:C(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1、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我国城市社会
13、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1)人口老龄化(2)家庭核心化(3)生活闲暇化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3)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三)城市的产业构成(了解)1、城市产业构成分为三种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前工业社
14、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3、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1、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
15、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
16、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普遍接受的:
17、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世界城市化发展规
18、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
19、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四、城市与区域发展大纲要求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熟悉)城市和它所在区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例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相互依存B.相互对立C.相互促进D.相互制约答案:ACD1、城市在
20、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一面,又有相互制约一面,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是指:物流、人流、信息流。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方面有: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
21、展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等的影响。(1)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因素有: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广义的资源包括:矿产、土地、水、气候、生物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资源等。研究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分析区域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2)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由于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化,所以通常所说的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人口的发展规模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生产力的发展影
22、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生产力的布局则直接影响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发展的规模。(3)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布局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论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熟悉)1、城镇体系及其城乡发展的概念(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原理 2012 城市规划 原理 复习资料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