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x
《《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题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答: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
2、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答: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
3、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
4、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6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答
5、: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它明确揭示了课程设计的从属关系,指出课程设计属于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工程是由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的。其次,它反映了课程设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即课程设计活动必然受到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的制约。第三,它反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7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答:宏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成果是学校课程的
6、类别结构;中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把宏观层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加以具体化、物化,设计成果为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主要为教师,设计任务是进行具体课程要素设计,设计成果为各科目内的结构。8简述泰勒原理。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
7、括:第一,三个来源。一是学生。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三是学科。第二,两个过滤器。哲学过滤器。心理过滤器。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关于结果的评
8、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一, 界说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9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10如何分析教育目
9、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11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
10、略?答: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答: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13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答: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时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1)合法性(2)重要性(3)真实性(4)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14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答: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1
1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2)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
12、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1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答: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评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经得起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2)人文性原则。评价的执行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应把学
13、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完备性原则。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4)适应性原则。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与学的行动做出反馈。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人员信息的可信性。16简述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的不同。答:时间取
14、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具体步骤为: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选择目标行为并进行分类,且严格规定操作定义,即对需要观察的行为给以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每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和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设计和编制适当的记录表格;制定观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总的观察时间,确定几个观察时段,人员安排以及如何记录等;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观察时段出现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次数和情况去推测观察对象的一般行为表现。 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受
15、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而时间取样法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事件取样法侧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先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17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采用实况记录法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场景和时间。第二、要善于借助现代化设备。第三、记录要客观、全面。18运用观察法有哪些途径?答:观察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亲自为学生上课。听课,观察教学全过程。实
16、地考察,亲自参观学校。参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19特尔斐法、头脑风暴法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常用方法,简述其运用过程。答:(1)特尔斐法,即对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其任务就是将内涵相同的加以合并,互相矛盾的去伪存真,有因果关系的正本清源,把多余的去掉,把遗漏的补充上。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是第一轮调查。把需要征求意见的指标写成若干条意义明确的问话,或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发给有关专家,请专家们以书面的形式给予回答。将其调查问卷收回后,对各位专家们的意见、看法加以统计整理,写出反映调查结果实际情况的简单小结,其次是对参与第一轮调查的专家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时将专家本人第一轮的
17、调查表的意见、看法与第一轮的总体调查小结一起寄回去,请专家参考总体调查小结对自己原来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寄回来。最后再对第二轮专家们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综合,做出第二次小结。如果指标体系设计者认为离筛选任务的要求差距很大,还可以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三轮调查。一直到取得满意结果为止。(2)头脑风暴法,即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在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务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首先,指标体系设计者主持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专家们说明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说明初拟指标的来历等情况。然后,请各位专家对初拟指标如何筛选自由发言。最后,会议结束后,设计者对会议的情况
18、进行总结,对众多专家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初拟指标的筛选任务。20编制问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在编制问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重点突出。问卷中所提问题应与调查目的相一致,突出调查重点。第二、结构合理。问卷中所提问题应当符合逻辑顺序和被调查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一般后具体的原则。第三、问题明确,措辞得当。问卷中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无歧义。措辞力求通俗易懂,语气要亲切,使被调查者乐于回答。避免使用带有导向性的问题。第四、要控制问卷的长度,问卷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而言,回答问卷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21简述文献法的主要实施步骤。答:
19、文献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第一、编写文献调查大纲。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事前拟定查阅资料、文件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人员安排,科学做到分工查阅,有分类,有统计,避免重复查阅。第二、筛选和分类。筛选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从众多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材料。分类则是对选定材料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第三、复印或摘录。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评价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复印并分发给评价小组的各位成员。第四、文献核实和汇总。为了使评价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评价者还要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五、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对汇总和核实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明确结论,以便较好地引用。22
20、简述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四个环节。答: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成立一个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评价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可以下设若干个专题评价小组。(2)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培训参评人员。领导组织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周密的评价活动计划,评价活动应该包括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评价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整体要求、评价实施的步骤和具体日程安排并组织培训参评人员。(3)设计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的目的和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方法、实施期限、评价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接收单位
21、、预算等。(4)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23简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答: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
22、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即使遇到困难,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克服,对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24、课程设计的目标中心思路?答:目标中心思路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它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
23、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目标中心思路包含下列程序:先决定一般目标,并按需求予以评估,将目标形式化;然后将一般目标再分为特定目标,从而形成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可以通过测验予以测量的;最后再依据行为目标编制教材,并设计教学活动。 目标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即预先确定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特点,并认为良好的目标要能够评述儿童学习后应该能做的事或表现的行为。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25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答: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评估。在
24、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并作为拟定教育目标的参考。另外,教师对进修的需要、学生对某一时段和某一学科教学的需要等,都可以通过评价来完成。(2)课程诊断和修订。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其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改进课程计划,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评价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缺陷,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3)课程比较与选择。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4)确定目标达成的程度。对一项实施过的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设计与评价 课程设计 评价 复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