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doc





《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感受徐志摩的这一篇再别康桥诗作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谓的好酒,浓度几何,甘醇何在,流入喉腔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沁脾芳香中之魔
2、力是什么。绝非是以某一位品酒高手所露端倪而端倪;就如同一首好诗一样:所需的是人人拍手.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
3、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
4、欢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2021年11月22日 于办公室 第二篇: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大全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5、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
6、即“康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
7、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云游。早期诗歌多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也有同情下层人民痛苦生活和不满黑暗现实的诗篇;后期诗歌多表现理想破灭后的彷徨、感伤、空虚和颓废情绪。徐志摩的诗形象性强,比喻贴切,音节和谐,语言清新,形式也比较多样,有较高的艺术性。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1
8、康桥即英国剑桥。1928年秋,徐志摩出国游学,再度至英国剑桥大学。1928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写下了这着再别康桥,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并收入新月诗选。诗人以缠绵委婉的笔调,抒写了对康桥无限留恋、依依惜别的感情,微妙的流露了因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诗人巧妙地抓住具体生动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康桥晚景,又情随景生,物与“我”、情与景水乳交融,创造了柔美而富有魅力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听录音再别康桥 2、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分析鉴赏 (一)整体感受意象美 问题一:你认
9、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问题二。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是“诗中有画”。 问题三: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提示:所谓意象,指的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问题四: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明确:招手
10、、寻梦、放歌、沉默。 (二)具体感受意象美。 【第一节赏析】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第一节是诗歌的起兴,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的惜别之情,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第二节赏析】 问题一:第二节写了什么意象。明确:“金柳”、“艳影”问题二:
11、为什么把柳树说成是“金柳”。 2“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问题三: 为什么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问题四。“艳影”应该是在水中荡漾,为何诗人却说是在“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在中国人眼中,“柳”寓“留”,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第三节赏析】 问题一。第三节写了什么意象。“青荇”,就是康河中的水草。
12、问题二。“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一种什么状态。 明确。水草是“油油的”,让人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问题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心”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总结第二三结】 第二、三节,诗人全力描写康河和康河两岸迷人的风光,诗人只是选择了金柳、艳影和青荇来描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将画面补充完整,这仙境般的景观和欢愉的旋律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本来
13、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第四节赏析】 问题一。第四节写了什么意象。“潭” 这一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想来诗人也常常在此留下过身影吧。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问题二。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作才由浮藻间的“彩虹”想到自己年少时的“彩虹似的梦”,那美好的理想不正如“彩虹”一样似镜花水月,美则美矣,
14、却捉摸不到吗。诗人的心绪也如“揉碎”的“彩虹”一样有点乱了。 【第五节赏析】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为了寻回往日的梦,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赏析】 3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抒写离别的惆怅。问题一:诗人为何“不能放歌”。抒写了什么情绪。 时过境迁,自己已不是当年无忧少年,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
15、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七节赏析】 问题一:第七节与开头一节有什么关系。与开头呼应。问题二:两个“悄悄”,表露出诗人什么感情。 加上两个“悄悄”表露出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问题三:这一节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写了诗人面对离别的
16、惆怅迷惘、孤寂凄然之情。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总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五、艺术特色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关于新诗应具有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1、全诗融情于景,几乎
17、每一诗行都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形象或画面,而且每一个形象都蕴涵着一种舒缓、淡柔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诗人笔下的金柳、彩虹、青荇、星辉等景物的光泽、色彩、形态的美毕现于画面中,面更使人悦目的是这些景物的色彩。艳丽的康河夕照图与星辉斑斓的康河夜色图彼此辉映,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2、全诗共七节,节内每行大致有三至四个节拍, 二、四行押韵,每节自换一韵,韵脚的流动呈现出一种抒情小调似的旋律。这种“音节的匀整与流动”正是诗歌音乐美的体现。 3、在句式上,前三节与后三节以第四节为中轴,呈倒应的对称;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 一、三行稍短, 二、四行略长,又呈一种整饬、匀称的对应。这使全诗在形式上具有了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