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7020196.doc
《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702019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807020196.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通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说明A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B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C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D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
2、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4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
3、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5“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世俗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6.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一
4、一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一一士,称作禄田。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体现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君主专制权威B.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C.体现了西周宗法中嫡子继承的血缘关系D.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下君臣的文化联系7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这反映了A两者的认识都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两者的认识都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C两者都认为统一是历史发
5、展的趋势D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8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A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B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C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D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9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6、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10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A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B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C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D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从2002年的阿房宫考古队考古发掘中发现,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关于阿房宫的研
7、究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论证B教科书关于秦朝后期的历史必须重新编撰C任何历史研究必须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D史记不可能是信史,信史之说不正确1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3“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的发挥
8、了地方的独立自主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14.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B.材料分析出唐朝灭亡的原因C.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D.材料认为政府执行力度不够15.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据此,对汉、唐政治制
9、度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由宰相独揽一切统治大权B. 汉代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 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固皇权D. 委员制从根本上制约了皇权16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17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
10、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18.南宋宰相杜范在描述宋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凡废置予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事不易可也”。由此可知他认为这一制度A.确保了君主决策正确性B.起到消除君主专制的作用C.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想D.军国大事均须由朝臣议定19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
11、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20朱元璋建国之后,废除宰相制,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并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这一做法A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B消除了皇权旁落的隐患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堵塞了制度改良的可能性2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
12、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2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2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24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
13、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25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26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
14、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27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28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A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B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C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15、D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29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0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31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
16、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32.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律令名称时间被禁止输出的纺织品种类关市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锦、绫、罗、绣丝绢、丝布天圣令北宋1032年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的条款A. 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B. 宋代对外贸易政府不加干预C. 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D. 宋代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33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通辽 实验 中学 2017 _2018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201807020196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028273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