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精.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精.ppt(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第1页,本讲稿共57页第一章第一章 疾病与营养疾病与营养第2页,本讲稿共57页第一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第一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浆脂蛋白(一)血浆脂蛋白 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之中。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存在于血液之中。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它们是脂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它们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发生动类在血中运
2、输的功能单位。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第3页,本讲稿共57页 (二)高脂蛋白血症 因血浆中的脂类是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认为用高脂蛋白血症这个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脂类代谢失常情况。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第4页,本讲稿共57页 二、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胆固醇水平;长链脂肪酸有使血脂升高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且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第5页,本讲稿共
3、57页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系列中的EPA(C20:5)和DHA(C22:6),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反式脂肪酸不仅与饱和脂肪酸一样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引起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第6页,本讲稿共57页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都观察到膳食胆固醇可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第7页,本讲稿共57页 三、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当人体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形成肥胖。肥胖者冠心病、糖尿病和
4、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膳食中碳水化物摄如过多,除引起肥胖外,还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第8页,本讲稿共57页 四、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性蛋白质明显。而植物大豆蛋白质则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第9页,本讲稿共57页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维生素E E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维生素维生素C C参与胆固醇代谢形成胆酸的羟化反参与胆固醇代谢形成胆酸的羟化反应,使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应,使血液
5、胆固醇水平降低。维生素维生素B6B6、叶酸、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B12、泛酸、维生素、泛酸、维生素A A和胡萝卜素等,在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和胡萝卜素等,在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第10页,本讲稿共57页六、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 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第11页,本讲稿共57页七、无机盐、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一)镁和钙 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机细胞完整性的功能。动物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第12页,本讲稿共57页(二)铬和硒 铬是人体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
6、,缺乏可引起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增加,动脉受损。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促进冠心病的发展。(三)钠 钠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第13页,本讲稿共57页八、其他因素 大量饮酒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饮茶有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大蒜和洋葱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香菇和木耳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第14页,本讲稿共57页九、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 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植物性蛋白质,少吃甜食。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饮食易清淡、少盐。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少饮酒。第15页,本讲稿
7、共57页第二节第二节 膳食、营养与糖尿病膳食、营养与糖尿病一一、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一)诊断标准 成人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 7.8mmol/L。第16页,本讲稿共57页(二)分型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分为: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型糖尿病,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其他型糖尿病。第17页,本讲稿共57页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一)患病率(一)患病率(一)患病率(一)患病率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199
8、8年在(中国糖尿病流年在(中国糖尿病流年在(中国糖尿病流年在(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3.21%,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76%4.76%。糖尿病发病正呈。糖尿病发病正呈。糖尿病发病正呈。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
9、增长速度更快。速度更快。速度更快。速度更快。第18页,本讲稿共57页(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矿物质摄入过少。矿物质摄入过少。矿物质摄入过少。生理病理因素。生理病理因素。生理病理因素。生理病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第19页,本讲稿共57页三、糖尿病
10、的饮食控制原则(一)糖尿病综合调控原则 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第20页,本讲稿共57页(二)饮食调控原则(二)饮食调控原则(二)饮食调控原则(二)饮食调控原则 1.1.饮食调空目标饮食调空目标饮食调空目标饮食调空目标 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平。平。平。平。保护胰岛保护胰岛保护胰岛保护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维持或达
11、到理想体重。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平。平。平。平。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全面提高体全面提高体全面提高体全面提高体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2.2.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 其变化趋势是其变化趋势是其变化趋势是其变化趋势是脂肪摄入比例减少,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蛋白脂肪摄入比例减少,
12、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蛋白脂肪摄入比例减少,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蛋白脂肪摄入比例减少,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蛋白质比例变动不大。质比例变动不大。质比例变动不大。质比例变动不大。第21页,本讲稿共57页八十年来糖尿病热能分配的变化八十年来糖尿病热能分配的变化 热能热能 蛋白质蛋白质 脂肪脂肪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年年 Kcal g Kcal g g g g g 1915 2200 83 15 1915 2200 83 15 186 76 50 9186 76 50 91930 2200 83 15 154 63 121 221930 2200 83 15 154 63 121 221950
13、2200 83 15 110 45 220 401950 2200 83 15 110 45 220 401976 2200 83 15 86 35 275 501976 2200 83 15 86 35 275 501995 2200 83 15 61 25 330 601995 2200 83 15 61 25 330 60 第22页,本讲稿共57页3.3.饮食调控原则饮食调控原则 (1)(1)合理控制总热能合理控制总热能 体重是检验总热能摄入量是体重是检验总热能摄入量是否合理控制的简便有效的指标,因此,不论是肥胖否合理控制的简便有效的指标,因此,不论是肥胖者或消瘦者均应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
14、范围内。者或消瘦者均应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内。(2)(2)选用高分子碳水化物选用高分子碳水化物 碳水化物供能应占总热碳水化物供能应占总热能的能的60%60%左右。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如玉左右。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如玉米、荞麦、燕麦、莜麦、红薯等。米、荞麦、燕麦、莜麦、红薯等。(3)(3)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 可选用高纤维膳可选用高纤维膳食,每日膳食纤维供给量约为食,每日膳食纤维供给量约为40g40g。第23页,本讲稿共57页 (4)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每天脂肪供能占总热能的比例不高于30%。一般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
15、1:1:1;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在300mg以下。第24页,本讲稿共57页 (5)选用优质蛋白质 多选用大豆、兔、鱼、禽、瘦肉等食物,优质蛋白质至少占1/3。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可占总热能的10%20%。(6)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多选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摄入甜水果或水果用量较大时要注意替代部分主食。第25页,本讲稿共57页 (7)食物多样:糖尿病人常用食品一般分为谷类、蔬菜、水果、大豆、奶、瘦肉、蛋、油脂等八类。每天都应吃到这八类食品,每类食品选用13种。(8)合理进餐制度 糖尿病人进餐时间要定时、定量,一天可安排36餐。三餐比例可各占1/3,也可为1/5、2/5、2/5或其它比例。第26页,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疾病 营养 关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