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金属项目人力资源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多孔金属项目人力资源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孔金属项目人力资源手册.docx(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孔金属项目人力资源手册目录第一章 行业背景分析4第二章 项目简介6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6二、 项目建设地点6三、 建设规模6四、 项目建设进度6五、 建设投资估算6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7第三章 企业劳动定员制定修订的基本方法9一、 劳动定员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9二、 企业劳动定员制定修订的新方法17第四章 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20一、 产品产量定额的统计范围和要求20二、 劳动定额统计工作的任务22第五章 招募方式的选择24一、 企业人员招募的方式24二、 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29第六章 甄选应聘人员方法37一、 兴趣测试37二、 能力测试37第七章 培训方法的选择与应用39一、 选择
2、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程序39二、 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各种方法41第八章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准备工作63一、 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63二、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64第九章 绩效考评系统69一、 企业绩效考评中矛盾与冲突的处理69二、 确立绩效评审与申诉系统的内容和意义70第十章 绩效考评方法73一、 绩效考评方法的比较73二、 制订绩效改善计划的程序73第十一章 岗位评价数据的处理75一、 岗位评价所需信息来源75二、 收集岗位评价有关信息的工作程序75第十二章 岗位评价的基本步骤78一、 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78二、 岗位评价的特点79三、 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80第十三章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
3、规则82一、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82二、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84第十四章 工伤管理86一、 工伤认定申请86二、 工伤认定88第一章 行业背景分析多孔金属是指内部分布大量孔洞的金属材料,孔洞类型包括泡沫型、藕状型、蜂窝形等。多孔金属具有多种优异特性,例如质量轻、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能量吸收性好、渗透性优、电磁屏蔽性好、耐高温、抗震、吸音等。多孔金属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各种零部件,能够提高零部件透气性,降低零部件空气阻力,减少零部件重量,同时,多孔金属加工性优,其适用的加工工艺较多,可以简化零部件模型设计要求。多孔金属在降低金属材料需求、节省能源消耗、提高金属零部件生产效率方面优
4、点突出,其研发及应用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孔金属制备工艺种类较多,主要有以液态金属为原料的熔体发泡法、固体-气体共晶凝固法、粉体发泡法、熔铸法、喷雾发泡法等,以固态金属粉末为原料的金属粉末烧结法、气体夹带法等,以及气相沉积法等。按照孔洞形态来划分,多孔金属可以分为独立孔洞型与连续孔洞型两大类,独立孔洞型多孔金属抗震、吸音效果更优,连续孔洞型多孔金属透气性、渗透性更好。由于多孔金属综合性能突出,作为一种特种功能材料,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可应用于过滤分离、催化剂载体、吸音消音、抗震减震、电磁屏蔽、热交换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通讯、机械、医疗、环保、建筑、航空航天等行业
5、中,需求不断增长。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多孔金属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现阶段,代表性企业主要有江苏格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菲尔特金属过滤材料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众维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宝鸡云泰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宝鸡市金凯科工贸有限公司、吉林卓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孔金属属于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的一种,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属于六大类新材料之一。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6万亿元以上,多孔金属性能优势突出,可应用范围广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多孔金属行业在研发创新方
6、面存在不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未来还有较大进步空间。第二章 项目简介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多孔金属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责任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31.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建设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0667.00(折合约31.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39403.30。其中:主体工程23354.24,仓储工程9234.54,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4469.65,公共工程2344.87。四、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
7、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有限责任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五、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1923.9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918.3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18%;建设期利息127.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7%;流动资金1878.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75%。(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9918.32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8474
8、.1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123.85万元,预备费320.29万元。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211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6176.92万元,纳税总额2276.77万元,净利润3605.9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4.54%,财务净现值7559.84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16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0667.00约31.00亩1.1总建筑面积39403.30容积率1.911.2基底面积12606.87建筑系数61.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6.702总投资万元1
9、1923.902.1建设投资万元9918.322.1.1工程费用万元8474.18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123.852.1.3预备费万元320.292.2建设期利息万元127.562.3流动资金万元1878.023资金筹措万元11923.903.1自筹资金万元6717.363.2银行贷款万元5206.544营业收入万元211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6176.92""6利润总额万元4807.93""7净利润万元3605.95""8所得税万元1201.98""9增值税万元959.64"
10、;"10税金及附加万元115.15""11纳税总额万元2276.77""12工业增加值万元7750.32""13盈亏平衡点万元7059.34产值14回收期年5.16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4.54%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7559.84所得税后第三章 企业劳动定员制定修订的基本方法一、 劳动定员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一)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的区别和联系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任何组织从事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在开始进行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和业务部门的设计时,就会遇到如何优化劳动组织、实现劳动组织
11、科学化等问题,而劳动定员是进行劳动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劳动定员是以企业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凡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劳动定员的范围之内。劳动定员的范围,不仅包括一线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直接生产人员,也包括二线、三线各类各级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等非直接生产人员。其对象和范围与具体的劳动用工形式无关。从历史上看,我国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要比劳动定额工作开展得晚一些,从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约定俗成地常将劳动定额与定员并称为劳动定员定额或劳动定额定员。如果深
12、入研究就会发现,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两个概念之间确实存在许多相似相近之处。为了进一步弄清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劳动定员是对劳动力使用的一种数量和质量界限。这种界限,既包含了对劳动力消耗“质”的界定,也包含了对劳动力消耗“量”的限额。它与劳动定额的内涵,即对“活劳动”消耗量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其限额既具有“量”的规定性,也包含“质”的规定性,其所规定的是有效的而不是无效的劳动消耗量。2、从计量单位来看,劳动定员
13、通常采用的劳动计量单位是“人.年”“人季”“人月”,与劳动定额所采用的劳动计量单位“工日”“工时”,“工分”“工秒”没有“质”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即计量的长度不同。例如,按年度制度工日(五天工作制)或工时折算,1人/年等于250个工日或2000个工时。3、从两者具体实施和应用范围来看,在企业中除某些人员因长期脱离生产岗位而在劳动定员管理范围之外,凡是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都纳入了劳动定员管理的范围之内。在企业中,实行劳动定额的岗位人员约占全体员工的40%50%,其基本原因是,可以规定劳动定额的工作岗位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本
14、岗位劳动者的“活劳动”消耗量必须与其劳动成果直接相关;二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可以采用一定的度量衡计量工具直接进行测度衡量。也就是说,在企业各类岗位人员中可以实行劳动定额的,也可以实行劳动定员管理;而不能实行劳动定额的,还是可以实行劳动定员管理。总之,在企业中劳动定员适用范围大于劳动定额,即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4、从制定的方法来看,劳动定额与劳动定员的制定方法也不同。劳动定员的制定方法包括按效率定员法、按设备定员法、按岗位定员法、按比例定员法和按职责范围定员法等,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估工法、概率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工时测定法和标准资料法等。在上述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中,
15、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前提条件和不同的程序、步骤和技术要求,其适用的范围也各不相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按效率定员法、按设备定员法都是以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或设备看管定额为依据核算出定员人数。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既存在着一定区别,又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虽然都是对人力消耗所规定的限额,但在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应用范围、粗细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正是基于上述区别和联系,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相互补充、相伴相随、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二)劳动定员与企业编制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定员这一概念既是现实存在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
16、范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定员与“企业编制”这一术语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逐步强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从政府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乃至军队及其军事单位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统一实行了“编制”管理的人事劳动制度。这里所说的“编制”,泛指一切法定的社会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以及工作人员定员、人员结构比例、职务系列和配置等方面的规定。就其基本内容来看,它具体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机构编制。它是对组织机构的名称、职能(职责范围和分工)、规模、结构,以及总机构、分支机构设置等内容的规定。二是人员编制。它是对组织机构中各类岗位的数量、
17、职务的分配,以及岗位人员的数量及其结构所作的统一规定,具体内容包括人员数量、人员结构比例、人员标准、职务分配、高层次职位限额等。在人员编制中,将各级工作人员的数量规定称为编制员额,而将某一系统范围内所有的或某一类的人员编制的总员额称为编制总额。编制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三大类。一是行政编制。它是指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派、政协、人民团体的编制。二是事业单位编制。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要,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均属事业单位,列为事业编制。三是企业编制。凡为国家创造财富,直接
18、从事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品流通以及为国民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并独立实行经济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均属企业单位,列为企业编制。从我国“一五”计划开始,企业单位的编制历来是通过下达劳动工资计划,由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国家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实行“统包统配”的编制管理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有企业“三大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该法律对企业设立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自此以后,国有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进入
19、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劳动定员与“三定”的关系“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编办)所提出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的简称。该规定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是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中央编办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归纳为“三定”,并将“定职能”放在首位。“定职能”就是明确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能和职责范围,即明确该部门具体是干什么的;“定机构”就是确定行使职责部门的机构数量、名称、性质、级别等;“定编制”就是规定人员限额以及领导干部职数,即明确该部门应配备多少人员。“三定”一词由来已
20、久,1988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中央决定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时,首先要确定部门职责,再根据职能核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即所谓“三定”方案。10年之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将“三定”方案改为“三定”规定,使“三定”成为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部门设置要求。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上述“三定”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管理的范畴,与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没有任何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等基础性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强化。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三定”,即“定机构、定岗、定员”。除了上述涉及劳动定员的“三定”之外
21、,还有以下“四定”“五定”等多种提法。“四定”即定岗、定责、定编、定薪。该提法将薪资制度设计也包括在内,认为定岗、定编、定责是定薪的前提和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四定”是定岗、定责、定员、定额。该提法将“四定”列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其中,定岗是核心,定责、定员、定额是在定岗之后需要完成的各项具体工作,主要解决本岗位的职责范围、岗位人员配置的素质要求和数量限额、岗位工作量考核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五定”即定编、定责、定岗、定员、定薪。该提法认为,定编是指严格按照公司组织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依据科学合理、高效精干的原则,确定本单位的机构编制;定责是指对本单位现有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和归
22、纳,明确岗位的职责范围;定岗是指通过定责,把相关的任务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岗位,规定具体岗位的具体劳动者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取得的工作成果,做到因事设岗、数量最低、有效配合;定员是指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贯彻精减、高效、节约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各类人员比例关系的协调,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定薪是指根据岗位或技能水平确定员工的薪资标准。上述“三定”“四定”“五定”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必要修正,更改为新“四定”,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从优化企业顶层设计开始,按照从上至下,由高层、中层乃至基层逐步拓展传递的方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
23、作。1、定编是指根据组织发展和组织战略规划的要求,对组织结构模式的正确选择,以及各种职能部门和业务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设置。2、定岗是指在生产组织合理设计以及劳动组织科学化的基础上,从空间和时间上科学界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人员的素质要求、工作程序和任务总量。3、定员是指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为保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按照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岗位的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4、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工作之所以被称为人力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孔 金属 项目 人力资源 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