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1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u 方法:频率特性法方法:频率特性法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曲线拟合)神经元网络法神经元网络法 模糊模型法模糊模型法u 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行比较,系统模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行比较,系统模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义上的接近。黑匣子黑匣子输入(充分激励)输入(充分激励)输出(测量结果)输出(测量结果)u实验法(黑箱法、辨识法、灰箱法):人为施加某实验法(黑箱法、辨识法、灰箱法):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输出响应,根据输入输出响应种测试信号,记录基
2、本输出响应,根据输入输出响应辨识出数学模型。辨识出数学模型。2u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实验验证。实验验证。总结:总结:后种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通用后种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通用常见的系统;而前种适用于复杂,非常见常见的系统;而前种适用于复杂,非常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3微分方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频率特性频率特性结构图结构图信号流图信号流图状态空间
3、表达式状态空间表达式反映元件及系统反映元件及系统的特性要正确的特性要正确 实验法实验法 解析法解析法写出的数学式子写出的数学式子要简明要简明4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q基本步骤:基本步骤:q分析各元件工作原理分析各元件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量明确输入、输出量q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q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q标准化微分方程:标准化微分方程: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右边,与输出量有,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左边;各导数项按各导数项按降幂降幂排列;排列;将方程的系数通过元件或系统的参数化成具有一
4、定物将方程的系数通过元件或系统的参数化成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系数。理意义的系数。5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整为零,积零为整n例1.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RCuruci6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式中: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变 量i,可得:令(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Curuci7n例例2.设有一弹簧设有一弹簧 质量质量 阻尼动力系阻尼动力系统如图所示,当外统如图所示,当外力力F(t)作用于系统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动,试写出外力F(t)与质量块的位与质量块的位移移y(t)之间的动态之间的动态方程。
5、其中弹簧的方程。其中弹簧的弹性系数为弹性系数为k,阻,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尼器的阻尼系数为B,质量块的质量,质量块的质量为为m。8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外力F弹簧恢复力Ky(t)阻尼力惯性力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式中:Fi是作用于质量块上的主动力,约束力以及惯性力。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9式中:ym的位移(m);f阻尼系数(N/m/s);K 弹簧刚度(N/m)。将(2-4)式的微分方程标准化10T称为时间常数,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MKf系统的动态,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令 ,即 ,则 可写成11 2-2 拉氏变换1 1 复数有关概念复数有关概念(1 1)复数、复函数)复数、复函数
6、复数复数复函数复函数 例例1 1 (2 2)模、相角)模、相角 (3 3)复数的共轭)复数的共轭(4 4)解析)解析若若F(s)在在 s 点的各阶导数都存在,则点的各阶导数都存在,则F(s)在在 s 点解析。点解析。模模相角相角 122 2 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1 1)阶跃函数)阶跃函数像像原像原像3 3 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2 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f(t)f(t)1 10 0t t13(3 3)正弦函数)正弦函数t tf(t)f(t)1 10 014(4 4)单位脉冲信号)单位脉冲信号且且 理想单位脉冲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理想单位脉冲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拉氏变换为拉
7、氏变换为15 (5 5)单位斜坡信号)单位斜坡信号简写为简写为0 0f(t)f(t)t t单位斜坡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单位斜坡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拉氏变换为拉氏变换为16(1 1)线性性质)线性性质4 4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2 2)微分定理)微分定理证明:证明:0 0初条件下有:初条件下有:17(3 3)积分定理)积分定理零初始条件下有:零初始条件下有:进一步有:进一步有:例例4 4 求求 Lt=?=?解解.例例5 5 求求解解.18(4 4)实位移定理)实位移定理证明:证明:例例6 6解解.令令19(5 5)复位移定理)复位移定理证明:证明:令令例例7 7例例8 8例
8、例9 920(6 6)初值定理)初值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例例101021(7 7)终值定理)终值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证明:由微分定理例例1111(终值确实存在时)(终值确实存在时)例例1212225 5 拉氏反变换拉氏反变换(1 1)反演公式)反演公式(2 2)查表法(分解部分分式法)查表法(分解部分分式法)试凑法试凑法系数比较法系数比较法留数法留数法例例1 1 已知已知,求,求解解.23用留数法分解部分分式用留数法分解部分分式一般有一般有其中:其中:设设I.当当 无重根时无重根时24例例2 2 已知已知,求,求解解.例例3 3 已知已知,求,求解解.25II.当当 有重根时有
9、重根时(设设 为为m m重根,其余为单根重根,其余为单根)2627例例5 5 已知已知,求,求解解.286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3)对输出量的拉式变换式进行拉式反变换,得到系统微 分方程的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解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计算机辅助求解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基本步骤:(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中的各项进行拉式变换,变成变量s的代数方程。(2)由变量s的代数方程求出系统输出输入量的拉式变换式。29 例2.3 设线性微分方程为式中,为单位阶跃函数,初始条件为 ,试求该微分方程的解。解:(1)对微分方程中的各项进行拉式变换得(2.1.3)(2)将初始条件代
10、入式(2.1.3),得30(3)对式(2.1.3)进行分解:式中对Y(S)进行拉式反变换31课程小结(1)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2 2)单位阶跃)单位阶跃常见函数常见函数L变换变换(5 5)指数函数)指数函数(1 1)单位脉冲)单位脉冲(3 3)单位斜坡)单位斜坡(4 4)单位加速度)单位加速度(6 6)正弦函数)正弦函数(7 7)余弦函数)余弦函数32课程小结(2)(2 2)微分定理)微分定理L变换重要定理变换重要定理(5 5)复位移定理)复位移定理(1 1)线性性质)线性性质(3 3)积分定理)积分定理(4 4)实位移定理)实位移定理(6 6)初值定理)初值定理(7 7)终值定理)
11、终值定理3323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u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定义 线性定常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系统在输入、输出初始条件均为初始条件均为零零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34这里,“初始条件为零”有两方面意思:u一指输入作用是t0后才加于系统的,因此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时的值为零。u二指输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时静止的,即t=,系统的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许多情况下传递函数是能完全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的。35一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
12、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微分方程一般形式微分方程一般形式:拉氏变换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传递函数:首首1 1标准型:标准型:尾尾1 1标准型:标准型:36n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的有理真分式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它的分子,分母的阶次是:子,分母的阶次是: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二、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n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无法用拉,否则无法用拉氏变换导出;氏变换导出;n传递函数完全取
13、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传递函数完全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参数,而,而与输入、输出无关;与输入、输出无关;n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传递函数只表明一个特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对,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函数;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来说没有统一的传递函数;37n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记为而D(s)=0称为特征方程。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的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m。这是由于实际系统的惯性所造成的。n同一系统不同观测点的输出信号对不同作用点同一系统不同观测点的输出信号对不同作用点的输入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的形式具有相同
14、的的输入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的形式具有相同的分母,所不同的时分子。分母,所不同的时分子。n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具有相通性。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具有相通性。38n 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对应。这将在第四章根轨迹中详述。式中p1,p2pn为分母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z1、z2、zn为分子多项式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39n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因为当 时,所以 n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因此,它只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
15、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40三、传递函数举例说明三、传递函数举例说明q例例1.如图所示如图所示的的RLC无源无源网络,图中电感网络,图中电感为为L(亨利),电阻亨利),电阻为为R(欧姆),电容为欧姆),电容为C(法),试求输入法),试求输入电压电压ui(t)与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uo(t)之间的传递函数。之间的传递函数。41解: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常引入图示的无源网络作为校正元件。无源网络通常有电阻、电容、电感组成,利用电路理论可方便求出其动态方程,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即可求出传递函数。这里用直接求的方法。因为电阻
16、、电容、电感的复阻抗分别为R、1Cs、Ls,它们的串并联运算关系类同电阻。则传递函数为422 24 4 动态结构图动态结构图q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用动态结构图是一种数学模型,采用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能形它将更便于求传递函数,同时能形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象直观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件中的传递过程。43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一)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一)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成。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即信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信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
17、442.传递方框传递方框G(s)方框的两侧应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方框的两侧应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G(s)。1.信号线:信号线: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表信号传递的方向。表信号传递的方向。453.综合点综合点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叉圈符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信号需在信号线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省略时也表示464.引出点引出点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
18、几个地方。从同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从同一点引出的信号性质、大小相同。一点引出的信号性质、大小相同。475、前向通道:经、前向通道:经G(s)的通道。)的通道。G(s)称为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称为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6、反馈通道:经、反馈通道:经H(s)的通道。)的通道。H(s)称)称为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48(二)动态结构图的特点:(二)动态结构图的特点:形象、直观,便于研究系统的动态性能。同一系统 动态结构图不唯一,但传递函数时唯一的。49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1.串联连接串联连接G1(s)G2(s)X(s)Y(s)方框与方框通
19、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方框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串联连接。502.并联并联连接连接G1(s)G2(s)X(s)Y(s)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号,并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信号,这种形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513.反馈连接反馈连接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后,得到的输出再
20、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端,构成输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式称为反馈连接。G(s)R(s)C(s)H(s)52三、三、系统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建立n构成原则:构成原则:按照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将构按照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将构成系统的各个环节,连接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成系统的各个环节,连接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1、建立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2、对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做出各元部件 的方框图。3、按照信号传递的方向,依次用信号线将各 方块连接起来。53举例说明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举例说明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构成例、图中为一无源
21、RC网络。选取变量如图所示,根据电路定律,写出其微分方程组为5455零初始条件下,对等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56RC网络方框图各环节方框图57四四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结构图的等效变换q思路思路:1、变换的等效性,变换前后输入输出总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2、所得结果的唯一性;结构图的多样性。3、信号传递的单向性。4、多输入系统的叠加性。58特点:前一环节的输出量就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结论: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所有传递函数的乘积。n为相串联的环节数 R(s)C(s)(a))(1sU)(1sG)(2sG(1 1)串联连接)串联连接 59结论:并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n为
22、相并联的环节数,当然还有“-”的情况。特点:输入信号是相同的,输出C(s)为各环节的输出之和.(a)R(s)C(s)(2sG)(1sG)(2sC)(1sC(2 2)并联连接)并联连接60(3 3)反馈连接)反馈连接 推导(负反馈):右边移过来整理得 即:注:注:“”负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正反馈;H(s)=1,单位反馈单位反馈61 (4)比较点的移动(前移、后移)比较点的移动(前移、后移)“前移前移”、“后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前面”流向流向“后面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62(5)引出点(分支点)的移动(
23、前移、后移)引出点(分支点)的移动(前移、后移)“前移前移”、“后移后移”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的定义:按信号流向定义,也即信号从“前面前面”流向流向“后面后面”,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而不是位置上的前后。63(7)引出点之间互移)引出点之间互移(6)比较点之间互移)比较点之间互移(8)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X(s)Y(s)Z(s)C(s)X(s)Y(s)Z(s)C(s)X(s)Y(s)Z(s)C(s)X(s)Y(s)Z(s)C(s)ababX(s)Z(S)=C(s)Y(s)C(s)X(s)Y(s)C(s)Z(S)=C(s)64补充结论:控制系统方块
24、图简化的原则补充结论:控制系统方块图简化的原则1.利用串联、并联和反馈的结论进行简化利用串联、并联和反馈的结论进行简化2.多回路:由内向外减少回路多回路:由内向外减少回路3.有交叉点:移动法则消除交叉有交叉点:移动法则消除交叉 比较点移向比较点:比较点之间可以互移比较点移向比较点:比较点之间可以互移 引出点移向引出点:引出点之间可以互移引出点移向引出点:引出点之间可以互移注:注: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不能互移65五、举例说明五、举例说明q例例1: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系统传递函数系统传递函数C(s)/R(s)。66例例1 (例(例题
25、分析)题分析)n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的多回路结构。的多回路结构。67例例1 1(解题思路(解题思路)q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逐步化简逐步化简。68例例1 1(解题方法一之步骤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n将综合点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交换。69例例1 1(解题方法一之步骤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70例例1 1(解题方法一之步骤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71例例1 1(解题方法一之步骤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n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72例例1 1(解题方法一之步骤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n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 自动控制系统 数学模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