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讲稿.ppt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讲稿.ppt(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第一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态度与品德的性质l第二节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理论l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第二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态度与品德的性质l一、态度的性质l二、品德的性质l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第三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一、态度的性质l1、态度的定义:l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这一定义表明,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实际的行为,但这种内部状态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这种内部的准
2、备状态,会对个人的某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如个体具备了尊老爱幼的态度,那么在公共汽车上就有很大的可能为站着的老年人让座。l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l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第四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第五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态度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认知因素涉及对态度对象的认识。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勇敢、困难),还可以是制度(如考试制度、考勤制度)。有关态度对象的观念,即为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认
3、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准备作出某种反应的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态度的三种成分一般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如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在思想情感上转变就比较困难。第六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二、品德的性质l1、品德的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l2、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第七页
4、,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一)道德认知l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第八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 一位穷苦的妇人带着岁的男孩再次来到一位穷苦的妇人带着岁的男孩再次来到了孩子最感兴趣的摄影店。在一架快照摄了孩子最感兴趣的摄影店。在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孩子说:影机旁,孩子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吧。”妈妈很慈祥地说:妈妈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可是,妈妈,我仍会面
5、带微笑。”面对生活的摄影机,只要你拥有高雅的面对生活的摄影机,只要你拥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你就能坦然而从容地展现你的生活情趣,你就能坦然而从容地展现你的微笑。微笑。第九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二)道德情感l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l(1)直觉的道德情感l(2)形象的道德情感l(3)伦理的道德情感第十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三)道德意志l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第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四)道德行为l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
6、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l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第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如与态度的组成成分类似,品德也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态度的范围更为宽泛,品德反映了人们的态度,但并非所有的态度都属于品德。品德更加稳定,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内化程度最高的态度。第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态度和品德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克拉斯沃尔
7、和布卢姆从价值观内化的角度阐明了这两个概念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四种水平:一是接受,如教师向学生宣讲雷锋精神,学生愿意听。二是反应,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三是评价,如学生按价值观准则行动后获得了满意感或愉快感。四是组织,即通过组织克服不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最后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观内化的各级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当价值观内化达到“组织”水平时,价值标准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这时形成的稳定态度又称为品德。可见,态度与品德涉及的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价值观内化的程度不同。第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第二节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关
8、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几种理论l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l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l三、认知失调理论l四、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第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l1.巴甫洛夫:条件刺激(如白大褂)与无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如打针)匹配,形成态度反应(条件反射,如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使刺激带上情绪意义。l2.斯金纳:某种态度反应(喜欢学习)得到强化(获得好成绩),反应形成并保持。成功体验增强态度,失败体验削弱态度。第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l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l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l3.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l
9、4.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l5.价值观辨析理论第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l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者,始自皮亚杰。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的里程碑。l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他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方法上采用对偶故事法跟儿童对话,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其认知发展的程度而改变。第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
10、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第二对:l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l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第二十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l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l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
11、l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l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l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
12、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7、8岁岁)l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
13、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机。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3)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岁)又称又称自律阶段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
14、同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岁
15、)l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素增长的结果。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l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
16、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径。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l柯尔伯格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l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故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
17、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
18、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三十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l(1)前习俗水平l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l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l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2)习俗的水平l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
19、可分为两段:l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l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3)后习俗水平l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l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l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科尔伯格与皮亚杰的主要差别:l前者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比较迟缓,后者认为发展比较早。l皮亚杰主要是通过儿童的现实课题和对偶故事法对品德发展阶段做了考查,而科尔伯格则完全是通过两难故事进行考查的。l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
20、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在全国18个地区对511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指出的“经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l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茨不该偷药的故事中,他必须在偷药和妻子死亡
21、之间做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的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3.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l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l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
22、的行为,如谦让、分享、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如谦让、分享、帮助、合作等等。助人行为帮助、合作等等。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等是亲社合作行为等是亲社会行为的主要构成成分。会行为的主要构成成分。l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作出选择。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第三十八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l第第1 1阶阶段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l第第2
23、2阶阶段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l第第3 3阶阶段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l第第4 4阶阶段段:分两个阶段。1.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情感。2.2.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
24、要性等。(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l第第5 5阶阶段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第四十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4.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l 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是有选择的某一趋向的倾向,同时也可能改变道德取向。l 男性和女性在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l 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论的不足。l 假设
25、的故事由于具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公正思想,而真实的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第四十一页,讲稿共八十三页哦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l水水平平1 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l第第1 1过过渡渡时时期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自己的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l水水平平2 2:善良即自我牺牲。这是女性作为照顾者和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态度 品德 学习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