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 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的翅膀.doc
《供给侧 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的翅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 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的翅膀.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供给侧”改革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的翅膀陈玉荣最近,两次高规格的经济会议格外引人注意:一是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二是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综合会议以及最近迹象来看,有两个重要信号值得关注:一是宏观调控思路出现重大调整。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财政工具的重要性将获更多强调,货币政策出现微妙变化。李克强强调,要用好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供给端制度改革才是实现经济平稳转型的必要基础。当前,像过剩产能、僵尸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这些难题已经造成大量社会成
2、本,长期积累无疑将对整体经济增长动能产生重大影响。国务院领导多次谈到要加快解决融资难方面的改革,但僵尸企业截留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因此,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很有必要。一、“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2015 年 11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 月 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2“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
3、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那么,到底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呢?相对于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
4、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3环境可
5、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 30 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其实,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
6、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 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先声,并在大约 10 年时间里成为日后有名的“里根经济学”的基础之一。供应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被一再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这正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世纪 80 年代在美、英上台时面对的局面。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英的
7、通胀和经济停滞具4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应,因此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反思。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基于这个基本认识,通过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里根上台后,于 1981 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里根时期,从 1982 年 12 月至 1988 年 5 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8、 65 个月,1984 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在此后的 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 13.5%回落到低于 5%。在更大的视野中,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不过,杂糅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里根经济学,也有负效应。比如,减税计划导致里根执政期间赤字从一度平衡走向失衡,因为大企业受普遍减税的益处更多,里根时期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自克林顿时期以来,出于平衡赤字的考量,供给学派失去了实践舞台。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重拾凯恩斯主义,着重用货币政策刺激需求。
9、到今天,其弊端再次凸现:欧洲没有因为货币刺激解决债务危机,日本“安倍经济学”边际5效应递减,货币战隐患出现。这说明,无论哪种经济思维,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这也意味着,中国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汲取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作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诠释。美、英等国的供给学派思维实践,尽管能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路径上都会有很大不同。无论是供给学派、货币学派还是凯恩斯主义,在各国的经济管理中都不可能单项使用。上世纪 80 年代美、英等国的供给学派思维实践,尽管能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路径上都会有很大不同。这是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其
10、一,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形势与里根时期不同。里根推行供给学派主张时,美国经济增长率为负,通胀率为两位数。而今天的中国经济仍保持着主要经济体中相对的高增长势头,通胀风险尚未出现。其二,国际背景不同。里根对供给学派的应用,有冷战这一重要考量。而今天的国际背景没有冷战因素,各经济体之间的融合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其三,发挥空间不同。经济形势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具有更大的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灵活的货币政策使用的空间更大。这意味着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交叉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空间更大。其四,着力点不同。里根时期的“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着力点是“减”,减少福利开支就是其重要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给 改革 成为 中国经济 一轮 腾飞 翅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