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oc
《关于我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我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陈玉荣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各地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为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体制机制建设框架,具
2、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
3、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
4、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换言之,居民高宜居性的要求,推动城镇化由高环境冲击型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发展转变,实现绿
5、色发展、低碳、环保、舒适、方便、优雅、美丽、高效和社会和谐。坚持“统筹发展”。 城镇化实质上是社会结构调整与进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追求生活方式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实质上是对城镇化发展的统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决策者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必须更好地思谋并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城镇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开发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和人口素质条件的协调性;突出地域间城镇资源和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有机关系,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功能定位、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要素配置的差异性。推动由优先发展大城
6、市向大中小城市并重、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出城镇“内在发展质量”。 城市化是一个紧密型结构的社会载体,显其张力的是城市经济活力、文化内涵、社会文明和谐等等。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应注意将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民族特色、人文传统、民俗风貌、建筑风格等等融入城镇化建设,摒弃“千城一面”、经济趋同、产业雷同和重“数量规模”轻“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数量规模”型城镇化向“质量和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型转变,彰显城市人文历史积淀、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格局。伴随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
7、承载力已经呈现出相对饱和的态势。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仅为 52.6% ,按照有关分析,其中包含着“半城镇化”的因素,去除这个因素,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只有 35% 左右。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条件下加速推进真实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决定明确的我国城镇化基本方略。大城市有节约土地、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小城市有农村人口转移成本低、宜居条件好的优势。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发展道路的,在积极发展大型城市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德国的大都市圈虽然聚集了 70%
8、 的人口,但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却是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脱离实际追求发展特大型和大型城市,导致要素资源畸形流动,资源错配,成本价格畸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因人力、资金、技术要素资源流入不多而发展后劲不足,即使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也难以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必须按决定的要求,“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尊重规律,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入要素资源。坚持科学、统筹规划。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发展一定要坚持战略谋划、蓝图引领、统筹长远、分步实施,切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无序乱为。规划涉及战略和统筹、高屋建瓴,起点要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国特色 城镇 建设 问题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