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34 卷第 8 期 经 济 地 理 Vol.34, No. 8 2014 年 8 月 ECONOMIC GEOGRAPHY Aug., 2014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张 四 梅 1, 2 ( 1.湘潭大学 商学院,中国湖南 湘潭 411005; 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基于我国特有的人地关系,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素质化 5 个层面分析 了人口结构 变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机制,并运用 2007 2012 年的抽样调查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结构对农村土地 流转规模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化、农户化对土地
2、流转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但会一定程度促进转包、出租等 传统土地流转方式;务工化对土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体现于绝大部分的流转方式中;城市化、文化素质是土地 流转的基本力量,有利于各种土地流转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土地流转具有较稳定的路径依赖性。 关键词:人口结构;农村土地流转;流转规模;流转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14) 08 - 0131 - 06 Rural Land Transfer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ZHANG Si
3、 - mei1, 2 ( 1.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005, Hunan, China; 2. Hu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Changsha 410006, Hu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and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on r
4、ural land transfer from 5 aspects of aging, urbanization, farming, migrant workers, cultural quality.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mode is estimated by using sampling survey data of 14 cities in 2007-2012. We get the conclusion: Aging and farming have little effects
5、on land transfer scale but to some extent they will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and subcontract and lease; Migrant worker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and reflected in most mode of land transfer;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y are the basic power and beneficial to formation and developm
6、ent of different modes; Land transfer has a relative stable path dependence.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scale of land circulation; mode of land circulation 长期以来 , 农村土地肩 负着我国农民生存发 展 以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 的 快速发展 , 以分散经营为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 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市场化 、 规模化 、 信息化 发 展要求 。 我国的
7、城市化率 从 2004 年 的 41.76%增 长 至 2013 年 的 53.73%, 十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速 比 总人口增速高 出 30 个百分点 。 同时 , 工业化与 城 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外出务工农民不断涌入城市 以 及其他非农行业 , 2012 年第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 工 劳动 力 16 667 万人 , 而 2014 年第二季度末已增 加 到 17 418 万 人 。 城乡间大量的人口流动 , 逐步出 现 了 “ 农村空心化 ”现象与土地抛荒现 象 。 为了推动 现 代农业的发展 , 各地自发或有组织地进行土地 流 转。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底,全国承包耕 地流转面积为
8、 3.4 亿亩,是 2008 年底的 3.1 倍,流转 比例达到 26%,比 2008 年底提高 17.1 个百分点,上 述的人口结构因素变化情况,是否改变了农村土地 流转的供需关系?这将是本文关注的核心与重点。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 学者们从背景 、 现状 、 原 因 、 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 研 究 , 尤其是农 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 面 。 Bryan 等 认为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地流转 效 率 1 。 由于人的信念决定了人的决策和行 为 2 , 调 查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心理意愿的相关因素 , 有利于 把 握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规律 。 张忠明等研究了家 庭
9、人口数量 、 年龄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流转后可获 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季度报告。 收稿时间:2014 - 03 - 07;修回时间: 2014 - 06 - 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CSH028) 作者简介:张四梅( 1976 ),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 E-mail: 。 132 经 济 地 理 第 34 卷 入等对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 响 3 。 钟晓兰 等 主要从农户家庭特征 、 农户自身特征 、 农户生活 感 知 、 农地政策制度认知等层面着 手 4 。 周祝平则
10、认 假定在初始的人口结构背景下 , 土地承包方 和 土地受让方在土地流转之前的总收益分别 为 q1 和 q ,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的总收益增量分别为 和 为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制度提出了挑 战 5 。 罗 必 良等认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与其资 源 禀赋密切关 联 6 。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 , 但诸如户 主 年龄 、 家庭人口 、 受教育程度等仍是影响土地流 转 2 2。 承包方 1 表 1 各博弈主体的收益矩阵 Tab.1 Gains matrix of each game subject 受让方 的不可忽视因 素 7 。 流转土地 流转土地 ( + q , + q ) 不流转土地 (
11、+ q , q ) 1 1 2 2 1 1 2 实际上,农民在适应不断调整的制度过程中已 形成了自己的偏好 , 这种偏好对后续的具体制度 安 排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8 。 譬如最初的土 地流转属 自 发的地下流转阶段 , 但由于农地流转可以降低耕 地 细碎化带来的效率损 失 9 , 政府开始规范土地流 转 政策 , 但政府行为也要保持合理边 界 10 。 因为影 响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土地流 转 的成本收益分析 。 李中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户 人 均纯收 入 、 非农务工人均纯收入等得到明显增 加 11 。 一旦农民觉得土地流转不能给他们带来认可的 收 益或土地流转之后没有利益
12、保障 , 其流转意愿就 会 深受影 响 。 不管如何 , 刘卫柏 、 李中等认为在坚持 土 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 , 积极应对土地流转过程 中 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 急 12-13 。 综上所述 ,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成 果 丰富 , 而侧重于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研 究 相对较 少 。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 ,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 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现象长期存在 , 城镇化与工业 化 过程中农 民 “离 农 ”却 未 “离 地 ”、 农民 工 “进 城 ”却 未 “ 弃地 ”等等 , 我国特有的人口政策 、 人口流动规律 、 人口变化特征形成了特殊的人地关 系 14 。 因此 ,
13、 重 点从人口结构变动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 转 问题 , 对于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 、 推进新农村建设 、 促进现代农业 、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 意 义 。 这里需要说明的 是 , 本文的农村土地流转特 指 农用地流转 , 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 转 。 1 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分析 土地流转是符合价值规律与市场规律的 。 土 地 承包方和受让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 在土地流转 过 程中必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 力图实现自身 利 益的最大化 。 土地流转最终是否会发生 , 就是在 政 府及中介的影响下 , 土地承包方与受让方权衡成 本 收益的结果 。 参照刘力的分析
14、方 式 15 , 本部分构 建 了人口结构变动与土地流转博弈双方的成本与 收 益 , 及其影响最终的土地流转行为的理论模 型 。 不流转土地 ( q1 , 2 + q2 ) ( q1 , q2 ) 对于土地承包方 , 土地流转前的收益包括流 转 前土地的农业净收 入 Q1( 若土地闲置时此项 为 0) 、 土地流转前所获农业补贴 T1 。 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包 括土地流转收 入 A1 、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 时 间用于从事其他行业生产而获取的收 入 B1 , 土 地 流转所花费的交易费用为 C1 , 土地承包方的总收益 增量 为 1 = A1 + B1 - Q1 - T1 - C1 。 对于
15、土地受让方 , 假定流转前属于小农经济状态 , 即生产效率与生 产 收益不高 , 那么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包 括规模化经 营 的收益增 量 B2 。 其成本包括土地流转的交易费 用 C2 、 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所面临的市场与自然风 险 D2 , 土地受让方的总收益增量 为 2 = B2 - C2 - D2 。 只 有 1 0 时土地承包方才会选择土地流转 , 也 只 有 2 0 时土地受让方才会选择受让土地 , 否则 缺 乏流转土地的动力 , 此时的策略选择是 ( q1 , q2 )。 因 此 , 只有 在 1 0 且 2 0 的情形 下 , 土地承包方 和 受让方才会形成土地流转市场的供求双方
16、, 促进 土 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 不会发生土地流转行为 , 此 时 的策略组合 是 ( 1 + q1 , 2 + q2 ) 。 人口老龄化 、 城市化 、 农户化 、 务工化 、 素质 化 的变动会改变土地承包方和受让方的收益增 量 1 和 2 。 当收益增 量 1 和 2 不断增加时 , 就会促 进 更多的土地流转行为发生 , 而当收益增 量 1 和 2 不断减少时 , 原有的土地流转主体就会减少土地 流 转行 为 。 在本文 , 老龄化特指人口的年龄结构 , 城 市 化特指人口的户籍结构 , 农户化反映农村人口从 事 农业生产的程度 , 一般指纯农户占总户数的比 , 务 工化特指农村人口
17、流动到城 镇从事其他非农行 业 工作 , 素质化特指人口的文化结 构。 从土地承包方来看 , 在整个社会就业压力 较 大 , 二 、 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对于边际生产力要 求 较高时 , 年老的土地经营者将土地流转出去后 , 从 其他行业获取的收 入 B1 会减少 , 受体能与专业 农 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 土地流转前的农业净收 入 Q1 第 8 期 张四梅 :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133 也相对较少 , 电脑知识的缺乏 、 老人社交网络的 不 足 , 也会使得老年农业经营者在寻找土地流转交 易 对象的过程中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 即 C1 会 增 加 。 因此 , 最终
18、土地承包方的总收益增 量 1 取 决 于 B1 - Q1 - C1 的大小 。 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 趋 势更加严重 , 年龄越大的土地受让方 , 受其知识 结 构约束 , 从规模化经营中所获的收益增 量 B2 会 较 小 , 且其规避风险的能力与资金周转能力都较弱 , 面临的市场与自然风 险 D2 会增加 , 土地流转所 交 易费 用 C2 也会上升 , 因此 , 土地受让方的总收益 增 量 2 会减少 , 土地流转的动力自然也就降低 了 。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 外出务工人员 也 不断增加 。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人多地少 以 及农业比较效益低 , 在土地流转前从土地本身获
19、取 的农业净收 入 Q1 不高 。 各城市不 断提高的最低 工 资待遇 、“ 民工荒 ”等现象反映了这部分农村剩余 劳 动力从城市服务业 、 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取的相关 收 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人员对土地流转的影 响 也是不可忽视 的 。 受的教育越多 , 接受的知识越多 , 其接受新鲜事物的可能性越大 。 这不但使这些人 员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 去从事二 、 三产业 , 而且 其 在非农行业就业的机会与工资待遇也会更好 , 这 都 会增加从其他行业所获取的收 入 B1 , 提高这些 人 流转土地的愿望 。 高素质的农业大户或企业 , 也 可 能在土地流转后的获取更多的规模化经营收益 增 量
20、 B2 , 这些都会从需求与 供给上促使更多的土 地 流转行为的发 生 。 2 实证模型、变量及方法 依据上述从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 素质化五个角度分析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 的理论模型,构建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计 量模型如下: ln yit = 0 + 1 ln ageit + 2 ln urbit + 3 ln peait + 入 B1 不断增 加 。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 加 剧 4 lnindit + 5 ln eduit + 6 ln yi, t - 1 + it ( 1) 了土地尤其是城市郊区土地的供需矛盾 , 将会导 致 土地流转收 入 A1 的提高
21、。 增加的其他行业收 入 B1 、 土地流转收 入 A1 与先前不高的农业收 入 Q1 , 会 使 土地承包方在土地流转后的总收益增 量 1 增加, 提高土地流转的供给动力 。 从土地受让方来看 ,城 市化的建设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 农业经营者迫 式中: i 和 t 分别指地区和时间; y 指农村土地流 转 相关变量。 age 、 urb 、 pea 、 ind 、 edu 分别代表人口 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素质化,以 反映人口的年龄结构、户籍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流 动结构和文化结构。土地流转变量滞后一期的引 入,用来反映受制度变迁及人类心理行为影响的土 切需要提高农业生
22、产效率 , 规模化经营收益增 量 B2 地流转变动轨迹的惯性 , it 为随机扰动项,包括那 的增加会使土地受让方收益增加,进而导致更多的 土地流转需求。 对于纯农户而言,土地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意 味着流转方在土地流转前从土地获取的农业净 收 入 Q1 在他们的收入构成中占了较高比重 。 长期 的 农业耕作 , 使他们参与到第二 、 三产业的可能性 降 低 , 土地流转后从其他行业获取的收 入 B1 较少 , 因 此流转方在土地流转后的总收益增 量 1 会减少, 这些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强 。 纯农户的土地受让 意愿取决于农户的规模生产方式 。 若纯农户仅以小 农经济为主 , 其流转土地后的规
23、模化经营收益增量 B2 不高 , 抗击市场 与自然风险的成 本 D2 也会增加 , 其土地受让的意愿就较弱 。 而一些规模经营大户 , 在前期的农业经营中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主体 、 形成规模化经营的理念 、 具备大型农业机械操作 的 能 力 。 因此 , 在达到最优规模边界前 , 这些人将会 具 有较高的土地受让意 愿 。 些可能对土地流转造成影响却在模型( 1)中未考虑 到的相关因素的影响。 样本所用数据为从中 部 H 省抽取 的 14 个市 州 2007 2012 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 。 根据研究 需 要与所能获取的数据 , 农村土地流转变 量 ( y) 主 要 包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结构 变动 视角 我国 农村土地 流转 张四梅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