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pdf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pdf(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姓名:项芳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叶龙20060301中文摘要摘要管理者是企业的支柱,一个企业的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管理人员发挥出全方位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者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在今天的环境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转变,即从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l,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环境的改变从传统的培训转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I。因而对企业
2、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是提高其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学习借鉴一些具体企业的做法,提炼出企业内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流程以及该体系的主要结构,并且通过对一个企业的实证研究检验陔培训体系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形。在培训需求评估方面,提出了以胜任力模型为标准,以胜任力评估量表作为培训需求调查工具。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匹配方面,提出把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次,依据各层次的特点及培训难易程度分别选取适合的培训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为国内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上的规范化水平和科学性,为管
3、理人员的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培训方面的研究做了一定探索,有利于后人的继续研究。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培训需求培训评估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T h ep e r f o m l a l l c eo fac o m p a n yd e p e n d so nt h ed i a t h e s i so ft h em a l l a g e r s,w h os u p p o r tt h ec o m p a l l y S o,i t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i m
4、 p r o v et h ec o m p e t e n c yo fi n n e rm a n a g e r so ft h ec o 瑚p 姐y1 1 1o r d e rt om d k em em a n a g e r se x e na l lm e i rp o w e r s,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t r a i nm e m M o r e o ve r,t h et r a i n i n gw o r ks h o u l db e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no f t h ee n t e r p 打s e
5、 ss t r a t e g yN o w a d a y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i sc h a n g i n g,n a m e l y,矗o mj o b-b a s e d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I l a g e m e n tt oc o m p e t e n c y-b a s e d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 A sar e s u l t,t r a i n i
6、 n ga st h ei r n p o r t a n tp a r t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l l a g e m e n t,i sc h a I l g i n gt om et r a i n i n gb a s e do n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 S o,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 _ b a s e dt r a i n i n gi sa ne f r e c t i V ew a yt oi m p r o V et h ei 肌e rm a n a g e r s c
7、 o m p e t e n cy B y1 0 0 k i n gu p 1 ee x i s t i n g1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e a m i n g 丘o ms o m ee n t e I p r i s e s,t h i sd i s s e n a t i o nm e st oa d v a I l c et h ee s t a b l i s h i n gp r o c e s sa 1 1 dm a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ei n n e rm a n a g e r s t r a i n i n g
8、s y s t e mt h a ti sb a S e do nm e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 W h a ti sm o r e,i tp r o V e sm i s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b ye m p i c a lr e s e a r c h h lt h er e s p e c to ft r a i n i n gd e m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i ts u g g e s t su s i n gc o m p e t e n c ye V a l u a t i o nr a t
9、 i n gs c a l e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t r a i n i n gd e m a l l da c c o r d i n gt o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 1 1 1t h er e S p e c to fm a t c h i n gt r a i n i n gc o n t e n ta 1 1 dt r a i n i n gm e m o d,i tp r o p o s e st h a tt h ec o m p e t e n c ys h o u l db ed i V i d e di
10、n t ot h r e el e V e l s,n 锄e l y,k n o w l e d g e,s k i l la n da t t i t u d e,a n ds h o u l ds e l e c tm es u i t a b l et r a i n i n gm e t h o d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m c u l t ya I l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e a c hl e v e l 1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r o V i d e s
11、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 仃a i n i n go fm a n a g e r si nt h ef 0 1 l o w i n g 押oa s p e c t s:t h e o r y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nh e l p st h ed o m e s t i ce n t e r p r i s e st oi m p r o V e l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a I l ds c i e n t i 丘c i ty,a n dt op m v i d et e c l l
12、士1 i q u es u p p o r to fm a n a g e r s t r a i n i n g I ta l s o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r a i n i n gr e s p e c t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b a s e do n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w h i c hi sb e n e n c i a lf o ro t h e rp e o p l et or e s e a r c hi ti nt
13、h ef m u r e K e yW o r d s:C o m p e t e n c ym o d e l,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t r a i n i n gd e m a n d,t r a i n i n ge V a l u a t i o n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本人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学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14、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签名:够莠日期:盟年立月曰绪论1绪论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在于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个人和组织的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重发展。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通过个有效完整的管理模型(流程、制度或管理办法)来保证培训行为的有效性,或保证培训工作的绩效。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希望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管理人员培训的效果。1 1 研究背景1 1
15、 1 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应新的挑战和要求,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美国通用电气前任董事长拉尔夫柯定纳曾深有感触地说:目前和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口益复杂化不仅使经理的培训和发展成为必要,而且提供了可能性。美国通用电气申靠经营管理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就可以使未来的生产能力提高5 0。未来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企业培训的竞争。因为企业获得优秀人力资源的渠道基本上有两个:从人刁市场招聘和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由于企业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因此,从
16、长远来看,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做好企业的培训工作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源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源泉。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一个企业的绩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者是企业的支柱。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将对组织的绩效以及其下属的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一个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则将阻碍组织的良好发展。因而一个企业要想超过竞争对手,自然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拥有优于竞争对手的素质,尤其是在对企业经营业绩有直接影响的素质上要超过竞争对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而言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要让管理人员
17、发挥出全方位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1 1 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提出在今天的环境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转变,即从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胜任力取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环境的改变从传统的培训转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因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是提高其素质的有效途径。因为在现实的职业领域,每一个职位都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人们自身的素质与客观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无法有效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在此情况下,组织的绩效便会出现问题。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可以通过对
18、岗位绩优者所拥有的素质进行分析提炼出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然后针对该模型与受训者自身的素质进行对比得出培训需求,从而进行有效地培训。R i c h a r d E B o y a t z i s 在其著作“T h ec o m p e t e n tM a n a g e r(1 9 8 2)”中指出:“为教会一种工作而设计的培训应该是在社会角色的层次上对工作要求的素质进行的。如果培训的目的不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或帮助他们理解工作对他们的责任与要求,经验性的学习会比单纯的概念与事实的讲授更有效。”在国内,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需求的分析上:何斌、孙笑飞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应
19、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的特点和一般程序,并初步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陶祁、冯明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分类和成分进行的培训需求分析研究,然后提出了基于胜任力培养设计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国内还有一部分研究集中于胜任力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其中谈到培训方面,如章凯、肖莹写的胜任力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综合了胜任力和胜任力分析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发展等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朋震、孙敏写的素质模型理论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
20、杨东涛、朱武生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时勘和李超平(2 0 0 0)认为,高层管理者的培训设计应当更加突出鉴别性胜任力特征,这样培训的收效将会更大。然而,虽然国内部分企业也认识到了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展开了一些针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有些企业在实践中也正在应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但是都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缺乏完整性,也不利于其他企业借鉴与参考。此外,目前世界上对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正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体系,因而也很难为企业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提供帮助。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
21、背景提出的。本研究希望通过整理现有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一些具体企业的做法,构建出企业内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并且通过对一个企业的实证研究来检验该培训体系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形。1 2 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由于管理人员的概念比较宽泛,所以有必要先对管理人员进行界定。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给管理者下了一个定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如果能够由于他的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及成果的能力者,就是一位管理人员。“德鲁克正确地指出了管理者概念的基本属性:职位、责任、知识、能
22、力、决策、绩效、标准等。从本质上讲,管理人员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不直接从事具体工作,他主要是对作业人员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等活动,促成作业人员努力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好坏负最终责任。本研究中所指的管理人员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他们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拥有相应的管理职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职能,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并使生产经营有效进行的工作人员。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指出:“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凡行使权力的地位,就有责任。”2 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在拥有管理职权的同时就负有
23、了相应的管理责任。所谓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运用权力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1 3 论文结构本论文拟就企业内部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出整体思路,论文将分六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管理人员培训现状,主要对国内外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管理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理论方法综述,主要介绍了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特点,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理论基础以及培训开发方法。1 李航主编,有效管理者
24、,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9 7 页2 阁安华主编,T 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9 8 2 年版,第n 6 页。4绪论第四部分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这是论文的重点。这部分介绍了该培训体系的内涵、特点、支持因素、构建该体系的流程以及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该体系的主要结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主要结构是本章的重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估。第五部分将针对一个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在该企业内部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立来检验第四部分提出的培训体系。第六部分是结论,总结了
25、本论文提出的观点并指出了该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1 4 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里所指的实证研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领域的实证法,而是指以科学的方法获得客观事实或经验,以这些客观事实或经验为基础建立或验证理论。可以说,实证研究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媒介。在理论研究方面具体来说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即对现有的关于培训体系的文献进行了借鉴学习。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石家庄卷烟厂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从实践上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培训体系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形。实证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1 5 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胜任 模型 管理人员 培训 体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