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幸福观发微.pdf
《孔子幸福观发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幸福观发微.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社会科学2011 82011 年第 8 期孔子发微“幸福观”汪立夏吴瑾菁“幸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人们热 议的话题。幸福本不是一个陌生话题,但似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信心,指导人们去获得“幸福观”幸福,树立一种正确的非常必要。我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幸福问题有着深刻认识与精辟思考。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具有客观内容的行为标准,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满足体验;幸福的要件是健康的生命、充足的财富、循礼的行为、艺术的追求、高尚的美德和对天命的领悟。孔子的幸福观是朴实的、可行的,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关键词 孔子;乐
2、;幸福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518X(2011)08 0076 06330046)吴瑾菁330022)汪立夏(1965),男,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1973),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史。(江西南昌在公布的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将幸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主题之一,引起了公众对于幸福问题的热议。幸福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有的伦理学家认为人生目的就是对幸福的追
3、求,伦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生幸福的“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不是真学问。甚至,还有人认为,1(P36 41)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从中西伦理思想史来2(P366)”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关幸福的通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权威的辞书中寻现代汉语词典找。例如,在中幸福词条之下有两种解释:“(1)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3(P129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称心如意。”在中查找幸福的英文单词 happy,该词条下的第一条解释是:feel-ing or expressing pleasure,contentment,satisfaction,etc。从上述中外词典有关
4、幸福的解释来看,一般都是将幸福看做是内心的快乐体验,将幸福纳入心理学框架之中。这种关于幸福的解释是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的,也是常人提到幸福概念之时的直觉反应。虽然幸福的概念可以从“主体的感觉状态”来进行定义,但是,幸福的内涵或者说内容却不能仅限于此。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尚书洪范 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看,幸福也是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伦理学主题。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幸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 解,对于当下我们思考幸福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一幸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人们对于幸福的解释却非常
5、丰富,甚至造成了思维上的混乱。康德就曾说过:“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76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意思是说,人生的幸福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长寿,二富足,三平安而无疾病,四遵行美德,五长寿善终;相反的,人生不幸的六个方面是:一早夭而不得好死,二多病,三多忧愁,四贫穷,五丑恶,六懦弱。尚书 中提出的幸福内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说。毫不夸张地说,在孔子那里,尚书“五福”的思想隐约可见。在西方,大约生活在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6 世纪的梭伦对幸福有一个系统的解释,并在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梭伦认为,人生幸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要有中等的财富;(2)身体不会残废,没有疾病;(3)不会遭到什么祸害或不幸,总是能够心情愉快;(4)他有好的儿孙;(5)他又总是能够得到善始善终。从中西思想源头影响较大的幸福思想来看,都列出了幸福的客观要件:长寿、财富、子孙,等等。这就说明,离开客观基础,仅凭主观感受,是实现不了幸福的。而且,人的主观感受只是经验,是随意不定、率性的,这样的幸福无法给人提供人生的指导和坐标。伦理思想或者说伦理学说,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给人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或者说是人生的指引,提出幸福客观基础是极为必要的。由此可见,幸福既包含有客观物质条件的保证,也蕴含主体内心的满足。二
7、者缺一不可。仅仅只有客观的物质条件与基础,这样的幸福是肤浅的,也是无法长远的,毕竟人的欲求是无限的,物质条件则是有限的;仅仅只是主体的内心满足,这样的幸福是没有根基的,是虚幻的、空洞的宗教式说教,是难以被常人所接受的。所以,在认识幸福这个问题上,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被称为是“外在的”幸福论。也就是将幸福看做是物质条件的满足。所谓幸福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比较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功利学派就是持这种幸福论点的。一种被称为是“内在的”幸福论。将幸福的物质条件视为是获得幸福的障碍,认为越能排除物质的干扰,就越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就是幸福。中国的道
8、家学派、佛教以及西方的斯多亚学派、基督教基本上就是持这种幸福论点的。可以说,这两种幸福观都只是看到幸福内涵中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其中的另一个方面。能够完整看待幸福,将幸福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中国伦理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就是孔子。孔子以“乐”为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幸福人生的指导,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幸福人生。孔子“幸福观”发微孔子之“乐”既是物质条件的满足,也是内心心理的满足与喜悦;既是社会的一般行为标准,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后人对孔子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事实上,孔子从来就没有反对过物质基础对于个体幸福的重要性。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
9、伯)当国家在政治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之时,若一个人无法让自己富足的话,这是一件羞耻之事;相反,若国家处在动荡之际,百姓流离失所之时,若一个人还尽享荣华,这也是一件羞耻之事。可见,孔子从未对财富羞于启齿,更没有对财富深恶痛绝,反而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是赞许的态度。但孔子从未将“乐”停留在物质基础之上,而是从个体的心理满足以及精神追求和德性实现上对“乐”进行阐发。从他对弟子颜回身处贫贱而不改其志并乐在其中的高尚品德予以高度赞扬,就说明孔子认为高雅之“乐”必定是对于“正道”的追求与向往。这种“正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尚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在孔子看来,“乐”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我们需要给民众提供一种具
10、体的行为标准与指导。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对有益的快乐与有害的快乐进行了区分,区分的目的正是要给人的行为提供某种有益的指引与约束。但另一方面,“乐”从来就离不开主体的主观感受,毕竟客观的标准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体 验。“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孔子对卫公子的行为予以这样一种评价:这是一个善于处理家业的人,当他的财货刚有之时,他说,将就凑合了;当他的财货稍多之时,他说,差不多了;当他的财货富足之时,他说,足够好了。卫公子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之所以能够
11、给予如此肯定的评价,并不在于财货是否真的富足,而在于自己的主观满足。这样的品性与境界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从中也可侧面反映出孔子对于“乐”的一种认识:“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实践。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处境遇是否感到满足,物质条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其内心是否能够得到认可与满足,是否有对于“乐”的一种正确的态度与评价。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孔子所崇尚并追求的“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而是一种人生意义上的幸福。孔子之“乐”,亦即是中国古代儒家幸福观的代表。77“江西社会科学2011 8综合以上孔子关于幸福内涵的认识,可以看到孔子幸福观是朴实的、与人可行的。这与孔门精神是相一致的
12、。孔门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就在于给人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以人的切实行动来实现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因此,孔子幸福观从来不给人虚幻的想象,也不给人不切实际的高调,而是对人生幸福的要求与内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标准,为人 的德 性完善 提供了建设 性的指导方向。二人生总是有目标的,为此 左传 曾归纳出了虽久不废的“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人生目标固然或高或低,但生命的本质是一段历程。在这个或长或短的历程中,每个人面对的舞台不一样,需要的态度则是一样的,都需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来享受这个过程,都要以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与目标。否则,让自己的这个不得不过
13、的历程总是处于痛苦之中,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呢?在人生幸福这个大问题上,孔子以“乐”为题,给我们描绘了幸福人生的基础要件。孔子认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需要具备有如下条件:生存之“乐”。生就是活,所以我们常言道“生活”。可见,生命的存续是人生的必要基础与条件。世人往往会认为,孔子并不将生命价值视为重要。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轻视生命。中庸 中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为“天命”?为何人之“性”就是这种天命呢?天之道,就是让万物蓬勃生长,世界欣欣向荣。任何生命都是天之所赐予的礼物,人的本性就是要依天命使然,爱护、保护好这些生命,当然包括人本身。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
14、看到自孔子以来,将人间至情“孝”之首义均视为爱护生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孝,就是让父母不为自己担忧,就是能陪在父母的身边,就是养护好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有 孝经 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及孔门之后学对于生命都极为珍视。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即便被大家视为持“义重于生”之观点的典范 孟子也不认为牺牲性命是道之真谛,而是认为,所谓的牺牲一定要有所值当,一味地轻视生命是偏离正道的。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78乎。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15、”(孟子尽心上)通读 论语,我们随处都可见一个对生命怀有无限热爱的老人,即使是身困陈蔡,陷于绝粮之困境,也无忘自得其乐,也没有丧失生的勇气与斗志。要知道,死亡是一种勇气,而生存更需要勇气。只有对生命怀有赤忱之热爱的人,才会充满生活的勇气。孔子曾自己评价自己“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样的快乐与其说是道德境界的超脱,不如说是对自我生活的真实评价。有学者对孔子的这段自述有这样的认识:“中国传统建此乐生 的宇宙观,以为支持,以求奋进;日日新,又日新,以积极乐观之态度对待生存、生命和认识”4(P206),是比较切中孔子思想本原的。致富之“乐”。后人常将“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视
16、为儒家真谛,其实这不过只是宋儒之陋见。孔子从来就不忌讳谋利,只是对于获利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尺度,他也从来没有认为安贫乐道是人生之常态。他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显然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在 乡党 篇中,对孔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虽然他赞赏颜回的“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但并不意味着孔子就以贫困为高尚。当然,孔子并不是赞同人们尤其是读书人要以求利为目标;而是区分了不同社会阶级对于利益的不同态度。对于读书人 可能成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来说,“富贵”并不是追求就可得到的。
17、因为“富”与社会身份、等级相关联。只有提高自己的身份等级才能得到富贵。那就唯有“求道”才能达此目标。所以,孔子才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对于社会的一般人来说,无法以求道”作为人生的目标,当然就会去追求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即便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一般人的生活目标,但这种追求也不是无原则的。“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每个人都想富贵腾达,可如果是偏离了道”,这样的富贵腾达就如浮云,既无法长久,也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只专注利益追求,就会“放于利而行,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幸福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