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ppt
《电视新闻写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写作.ppt(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视新闻写作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80页w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新闻采访写作来说,采访是了解事实,写作是反映事实,两者都是第二性的。然而在具体过程中,采访决定写作。这是因为:第一,新闻采访先于新闻写作。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获得新闻材料,也只有掌握了新闻村料才会有新闻写作。第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新闻写作,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合理想象”,把没有采访到的东西写进新闻作品之中,而应如实地将采访到的事实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出来。第三,从采访到写作,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记者采访时要考虑到写作,这不仅可
2、以使采访更有目的地深入进行,而具也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写作是采访中调查研究的继续,是采访的深化和最后完成阶段。所以,任何“重写不重采”或“重采不重写”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只有正确地看待采访和写作的关系,记者才有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80页 w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传播声音和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记者采访、录音、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80页电视新闻的基本优势 w短、快、新w短:除实况,一般消息不超过1分钟,
3、通讯5分钟。这由声音特点决定(过耳不留),长了记不住。3W(what什么、why原因、how经过)。故信息量大。w快:时间间隔最短。w新:包括时间和内容。次序:广播、报纸、电视(晚上)。w真实、及时、具有一定信息量和新闻价值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新闻的共同要求。w电视新闻主要不在深,而在于精练,在于节目的容量大。每条新闻稿件不超过300字。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80页电视写作原则与技巧 w为听而写和为看而写要听众一听就懂,观众一看便知,牢牢吸引听众和观众。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80页电视语言规范口语 w规范口语(介乎书面与口头语言之间。按语法规范组织句子,又要适合口头表达规范的口语)现在学习的是第6
4、页,共80页w一、通用(要各地人都听明白)w要求:用现代汉语标准语,少用方言;用听众熟知的字眼,少用冷僻生词、典故;用社会通用名词,少用行业术语;用大家明白的称呼,避用简称。w二、顺口(朗朗上口,悦耳易懂)w要求:多用现成话,避文绉绉的字儿话;多用异音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简单句、少复合句;多主动语态,少被动语态。最佳句式是主、谓、宾构成的句子。w三、响亮(的字,播出去清晰、精神)w四、节奏(抑、扬、顿、挫,节奏鲜明)w汉语音特征就是声调变化,即语音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造成音韵美、节奏感。押韵对比叠韵可增强语言的节奏美。w通用和顺口,是避声音传播之短听众听不懂、听不清。w响亮和节奏,是
5、扬声音传播之长发挥声音感染力强的优势。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80页电视的语言电视的语言 w电视的语言,指有声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语,不包括图象、音响等表意符号。w在电视的声音符号中,有声语言(言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广播固然离不开言语,就是电视,如果重图象、轻言语,也难以准确、充分地传达新闻信息,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80页当前电视语言存在的问题w“不够口语化、通俗化,不合乎语法,不讲究修辞,半文言半白话,照搬照抄一些不容易听懂的书面语言和套话、八股调,以及不适当地使用方言、土语和简略语,甚至生造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词等等,可以说是当前的常见病、多发病。”鉴于语言本身的重
6、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所以把语言问题单独提出来作些必要的阐述。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80页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 w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w便于口说耳听便于口说耳听 w符合语言规范符合语言规范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80页口说耳听口说耳听 w广播、电视语言是由人说的,“说”是广播、电视语言特点的一个制约因素。w广播、电视语言又是给人听的,“听”是广播、电视语言特点的另一个制约因素。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80页“说”w广播、电视中的语言,包括传播主体的语言和来自客体的语言,也就是解说词和同期声(音响)语言两种。w同期声(音响)在访谈中采访者与受访人的交谈,有明显的双向性,有
7、问有答,互相衔接;这是双方处于共同语言环境,互相应对、互相交流的语言。如果从单方面看,这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都不太完整、不太严谨;但双方结合起来(在电视中,还靠双方神态、表情、姿势、动作等的补充),还是合乎逻辑和语法要求的。w解说词是在解说中所使用的语言,语法和逻辑都较为严密。播报新闻、演讲、报告和授课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但又有所不同。面对面的演讲、报告、授课等语言活动,既有身势语的辅助,又有与受众当场交流的机会,说者能获得即时反馈,听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说者的说话内容、速度和情绪。而广播、电视不直接面对受众,不能获得即时反馈,进行当场交流。w无论单纯诉诸声音的新闻报道,还是配合音响
8、、画面的解说词,写作时都要考虑“说”琅琅上口的需要,播报时务必“心中有人”,有强烈的对象感,才能收到更好的播出效果。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80页“听”w人们听广播、看电视,往往同时做别的事情,常常处于“一心二用”的漫不经心状态。但是,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送却是转瞬即逝的,要求听众和观众仔细用听觉器官“捕捉”语音和语义。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也有一些经验。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象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愣,不明白听到的话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因为电子媒介中
9、的话容易“滑过去”,说话的人“不等”听话的人,所以听广播、看电视是“不便仔细揣摩”的。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语言应该不仅能让人听得见,而且能让人一听就懂。听得见而听不懂的语言,不符合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因此也不是名副其实的广播、电视语言。所以,“上口”和“入耳”就是:说起来流畅,听起来顺耳;说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80页符合语言规范符合语言规范 w 广播、电视语言是口头语言,但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语言规范的语言。w规范口语(介乎书面与口头语言之间。按语法规范组织句子,又要适合口头表达“规范的口语”)w所谓规范的
10、语言,就汉语而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w纯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仅要求语音正确无误,还要求词汇、语法正确无误。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80页语音 w广播、电视运用有声语言,语音规范化尤为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广播、电视中音、调讹误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想当然地读偏旁音。如把“讹(e)诈”说成“化(hua)诈”,“瞠(cheng)目结舌”说成“堂(tang)目结舌”。(2)因形似而误读。如把“夏沔(mian)尊”读成“夏丐(gai)尊”,“
11、谭柘(zhe)寺”说成“谭拓(tuo)寺”。(3)不注意区分异读的字、词。如把“一行七人来到北京”的“一行(xing)”读作“一行(hang)”,把中药“大(dai)黄”说成“大(da)黄”。(4)分不清音调。像把“无(wu)农不稳”说成“务(wu)农不稳”,“应邀(yao)”说成“应要(yao)”(硬要)。诸如此类的讹误,都可能影响传播效果和社会语言,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表一: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80页词汇和语法 w(一)广播、电视语言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规范的标准语,谴词、造句既要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w老舍先生曾说,书面上美好的字,不
12、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的。他写剧本的经验之一,就是“读着声写”,“试试嘴里怎么说就怎么写”,“从现代话里掏东西”。在土话与普通话一文中还强调:“语言的有力无力,决定于思想是否精辟,感情是否深厚,字句的安排是否得当,并不专靠一些土话给打气撑腰。”也就是说,从现成话里提炼健康、优美、有力的口头语言,需要同时在思想、感情和谴词造句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现成话。在谴词造句方面,则要合乎语法和修辞规范。(老舍:出口成章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80页方言与普通话w广播、电视使用的汉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恰当处理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是坚持语言规范的重要问题。不同地区的方言,彼此有一定的差别。北
13、方方言以外的地区方言,在没有融入标准语之前,一般不宜随便使用。例如北方方言中的“玉米”这个词是普遍通用的,而四川叫“苞米”,广东叫“蜀米”,闽南叫“金豆”,闽北叫“苞萝”后面这些方言词,除非特殊需要,在汉语普通话广播中就不宜使用。但是,有些比较有生命力、逐渐在全国通用的词,也可以吸收到标准语中,使汉语标准语的词汇不断丰富。像现在通用的“尴尬”、“货色”、“扯皮”、“垃圾”、“奔头”、“名堂”、“搞”、“垮”等等,就都是从其他方言中吸收来的。另一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北方方言词都是标准语词。如北京许多带有浓厚地区特色的土语词,在普通话里就不用,像“老爷儿”(太阳)、“洋取灯儿”
14、(火柴)、“开瓢儿”(打破头)之类。所以,必须从有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出发,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80页语法与书写w在语法方面,则要提倡运用合乎汉语标准语语法规则的口语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句子短,附加成分少,上口顺耳。运用这种句式,可以让受众一听就懂,更好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w书写也要合乎规范,严格按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64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书写。如果说记者、编辑书写不规范可能导致播出失误,那么,电视屏幕文字不规范(如简体、繁体混用)则势必影响社会文字的规范化。w 总之,符合语言规范,包括词汇、语音、语法、书写规范,这是广播、电视
15、语言的另一特点。w 广播、电视工作者担负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任,是语言教育的执行者之一。群众以广播、电视为师,拿广播、电视中的语言文字为依据。广播、电视语言是否规范,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叶圣陶先生曾写文章叮嘱广播工作者“把语言规范化这个概念牢牢记在心上,坚决贯彻在写稿、改稿、播音各种工作里头。只要想,一个词写定下来,一个声音播送出去,都要起规范的作用,自然丝毫也不肯含糊了”。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确应当时时刻刻以这种“丝毫也不肯含糊”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80页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要求 w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w具体形象具体形象 现在学习
16、的是第19页,共80页通俗易懂通俗易懂w广播、电视语言只有上口顺耳、通俗易懂,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易于接受。老舍曾指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所有记者、编辑的重视,有些人提起笔来、张开口来,还是咬文嚼字,追求所谓“高雅”。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80页事例一w七月的一天,我们由县城乘车向西,下车沿小路行数十步,来到XX家门前。举目望去,只见院前以蔷薇缠树为屏,院后以翠竹横掩为障,左右两侧青藤盘绕,杂树林立,形成天然篱墙。推开拱行柴门,一排万年青宛如绿玉栏杆,列于小径两旁,
17、小巧玲珑的塔柏,盘骨轧枝的盆景,妙趣天成的石山,点缀其间,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风味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80页事例一评价w这篇描述一家农民在院落里培植花木的广播通讯,全文二千多字。除上引片断以外,还有什么“兴建于四清运动之前,衰败于十年浩劫之中,兴旺于三中全会以后”,什么“几度春秋,数番风雨”,什么“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卸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真可谓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木”,等等。且不说这些描述是否贴切,语言本身就很陈腐,也难以上口、难以听懂,怎么能够吸引人们的收听兴趣?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80页怎样才能通俗易懂通俗易懂w通俗易懂涉及内容和形式许多问
18、题,仅就语言文字而言,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估计自己的服务对象。w首先,要把受众看做是肯动脑筋的人,充分估计他们的判断能力,尊重他们,和他们亲切平等地交谈。通俗易懂地把话说明白,不等于把全部现成的结论都塞给听众、观众,也不是指手画脚地教训人,而应当留有余地,引导受众思考,即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80页w其次,要和服务对象说话,而不要对他们“转文”。应该“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要把口语文言化,说那些半文半白不符合说话习惯的词儿。少用单音词,多用双音词,像“已”、“曾”、“虽”、“因”、“但”、“并”、“及”、“自”、“希”、“应”要改为“已经”、“曾经”、“虽然”、“因
19、为”、“但是”、“并且”、“以及”、“自从”、“希望”、“应该”等。少用书面语中的关联词,多用口头语中的语气词。像下面的句子,完全可以去掉关联词,用语气来表达:w 因为你不去,所以我也不去。你不去,我也不去。w 尽管他一再解释,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他一再解释,我还是不相信。w 既然你一定要走,那么我也不强留了。你一定要走,我也不强留了。w 在口语中,语气词比较多,用得好,说话传神,可以准确表达意思,增加感情色彩。中央电台的广播通讯队长就应该这样当就是比较善于运用语气词的一例,如:w 要是缺苗减产,嗨!我包赔!/唉!出了什么事儿?/呵!人们一窝风地围了上来。/嘿!借我十块。/急得社员团团转哪!w
20、这样的语言,加上播音员的准确播读,就更使人感到通俗易懂,亲切动人。当然,语气词也忌滥用;如果每句话都来个语气词,也会惹人厌烦。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80页w第三,运用常规句式,避免倒装句式。汉语口头语言通常使用合乎人们思维习惯、合乎汉语语序的句式,如:一般先提出说明的对象,然后加以说明;先叙述原因,然后说明结果;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附加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复合句的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这样,合乎说话习惯,比较自然流畅。如果颠倒了,那就会给人不顺耳的感觉。如:w 你这是明知故犯,我以为。w 离秋收大忙还有十来天,可是到XX随便走一走,处处都察觉到一种欢乐的气氛,在田野上,在村庄
21、里,也在人们的心情中。w 这种句子,好象是故意和听众、观众绕弯子,顺过来说效果会好得多。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80页w第四,注意字音,避免误解。汉语同音异义和异声的字、词多,因此要避免运用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谐音异义字、词。如:“全部(不)及格”、“期终(中)考试”、“XX送子赴(伏)法”、“治(致)癌药物”、“粤(越)剧”,等等。所以,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一定要在字音上下功夫,要养成口念手写的习惯,写后自己念一念,琢磨一下:究竟上不上口?顺不顺耳?会不会发生歧义、引起误解?发现比较含糊的字、词,要设法改过来,以求明白确切、易听易懂。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80页具体形象具体形象 w新闻报
22、道直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本来就应该写得鲜明生动。报刊、通讯社都在提倡写视觉新闻,何况供听、供看的广播、电视!广播单纯运用声音,语言更应该具体形象,才能引起听众的联想,使他们感受到历历在目的视觉形象。广播稿,特别是语言广播稿,最好尽量采用能够想象得到的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用生动的事迹、典型的事实、感人的情节描写,代替一般的叙述和抽象的议论。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80页事例二w北京一带有一句歇后语,不知你耳闻过(宜改为“听说过”)没有?这句歇后语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话乍一听好象是开玩笑,因为世上哪有数不清的东西呢?但是卢沟桥上雕刻的石狮子,一是数(宜用“数量”)多,二是形态各异,
23、所以要凭一个人的眼睛把数字数准,确实不容易。呵,还有头母狮子,身边有三个儿女,它正用巨大的左爪轻轻揉踏一只肥胖小狮的肚皮。那小狮子仰面朝天,用四肢拼命地踢弹。第二只小狮大概是刚吃完奶,正从母狮的腋下钻出来,睁着一双大眼睛向四处张望。再看母狮背上,还有一个小狮子!它淘气地抓住母狮脖子上的长毛,正摇头晃脑地嬉闹w 1961年,北京文物专家公布了一个数字,卢沟桥的狮子有485个。请记住,485个。不过,作为游客,想数准这个数,可不容易!w这一片断,写得细腻生动、形象传神、亲切风趣,的确可以引人入胜。当然,具体形象也不一定要这样铺陈,有时用个比喻、换个说法就可以达到了。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80页抽
24、象的数字和技术术语处理。w数字和技术术语。在写作时,能回避的要尽量回避;实在非用不可,也不能简单罗列堆砌,而要设法把它们具体化、形象化,有时还要不惜笔墨加以解释。如报道计划生育成果:“据统计,全国累计少生5600万人。”这个数字虽能让人感到多,却很难形成具体印象;如果把它换成“相当于广东全省的人口”,给人的感受是否具体了些呢?又如说“磨床的精密度达到千分之二公厘”,就不如说“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具体而易于理解。比如:“利用无线电波运载的声音,每秒可达30万公里。”换个说法,变成“利用无线电波运载的声音,每秒可以绕地球跑七圈半”,这是不是更具体了些,也更易于理解呢?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
25、共80页简洁明快 短小精悍w简洁明快 短小精悍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要求从便于说、听出发,精心谴词造句,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新、最重要、最动人、最富于特点的内容。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80页电视与报刊在语言简练的差别w电视语言固然要力求简练,但既不能简单,也不能一味简化。报刊为了文字简洁、避免重复,常常使用代词或含有代词的词组;有时一个单位、一个人名只在稿件的开头用本称,其余都用代词(包括“该”、“其”、“此”这类文言代词)。这对于读者,也许不会带来理解的不便或困难。但如果在广播、电视中也一“代”到底,情况会是怎样呢?别的不说,光是“他”、“她”、“它”就可以把听众、观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新闻 写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