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16 年 6 月I目 录编制说明 .i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 .1一、项目名称 .1二、建设单位 .1三、学校概况 .1第二部分 项目的必要性 .3一、云南有色冶金矿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二、加快云南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4三、云南高职教育走向东盟的迫切需要 .5四、学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6第三部分 项目的可行性 .7一、昆明冶专具有良好的外部建设环境 .7二、昆明冶专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基础 .9第四部分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3一、指导思想 .13二、建设思路 .13三、总体目标 .14四、具体
2、目标 .14第五部分 资金预算与投向 .17第六部分 预期效果分析 .20一、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二、项目分年度预期效果 .20II三、总体建设效果分析 .23第七部分 总体结论 .24i编制说明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 号) 、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08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200818 号)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以及具体要求,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于 2008 年 5
3、 月 17 日联合组织专家组,对项目申报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预审,对该校提交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进行了全面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研究范围: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项目建设基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资金预算与年度安排,预期效果分析等。重点建设内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地方财政及学校自筹经费的建设项目,包括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1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4、二、建设单位单位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 388 号法定代表人:夏昌祥单位性质:事业经费来源:财政拨款法人证书号:253000000055三、学校概况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 1952 年,前身是云南个旧矿业技术学校,1978 年开始举办大专,1985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云南矿冶专科学校,1992 年更名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并由部属院校变为省属院校。56 年来,学校始终依托行业办学,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冶金部、省冶金厅和目前共管的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与云南省教育厅。目前,学校已开设了与冶金矿业密切相关的地质、测绘、采矿、选矿、冶金、机械、电气、电子、自动化、
5、环境、分析监测、建筑、建材、物流、计算机及信息应用、工业会计、市场营销等 59 个专业,形成了面向冶金矿业行业办学的完整配套的专业。学校已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了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毕业生 5 万多名,其中 3 万多名毕业生成为了云南冶金矿业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在享誉全国的“有色金属王国” 、拥有 6500 多家冶金矿业企业、从业人员近 40 万人、年产值达到 2100 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并把矿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云南,学校已成为云南冶金矿业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办学基础:学校占地 435.78 亩,建筑面积 178128m2,学校拥有教职工 971 人
6、,专任2教师 685 人,副高以上职称 289 人,其中教授 19 人,学校现有兼职教师 469 人, “双师型”教师 246 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省级教学名师 2 名;学校现有的 59 个专业中,国家精品专业 1 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3 个,云南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6 个;控制测量和现代企业管理2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云南省精品课程 8 门;学校教师主编全国高职教材 130 本,其中,1 种教材被评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7 种教材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6 种被评为“全国冶金优秀教材” ;高职在校生 8587 人,图书藏量 82 万
7、册,资产 2 亿多元,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402 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5076.76 万元。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代测绘技术中心为云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在为云南冶金矿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全国 20 多个省市培养输送人才,与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新加坡等 20 多个国家和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并开始招收东盟留学生,目前已为越南、老挝、泰国、印尼等地的中外企业培养输送了 138 名冶金矿业技术管理人才。学校 2001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3 年在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为优秀;20
8、04 年被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家级试点院校;2005 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已经办成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外派劳务冶金矿业专业基地、中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重点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冶金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 “首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 、 “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 “云南省文明单位” 、 “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单位” 、 “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 “云南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 “云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 “云南省
9、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 “云南省支援农村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办学定位:昆明冶专紧紧抓住云南省乃至全国大力发展矿业支柱产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3第二部分 项目的必要性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十分贫困落后的西部边境省份,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云南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的矿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及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均直接关系到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
10、大局,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大局。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以冶金为特色、以有色为重点”高职院校和省政府确定的“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高校” ,不仅肩负着为云南矿业支柱产业培养大批急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引领和带动云南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因此,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加快改革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一、云南有色冶金矿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云南作为享誉全国的“有色金属王国” ,有 29 种金属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其中,铅、锡、锌、铟等资源量居全国第 1 位,铂族金属和
11、锗居全国第 2 位,铜、镍、银、锶等居全国第 3 位。2006 年10 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 10.8%,居全国第 2 位。其中,锡产量居全国第 1 位,锌第2 位,铜第 3 位,铅第 4 位。同时,云南的铜、铝、铅、锌冶炼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云南省有色金属工业不仅是云南矿业支柱产业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全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全面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 和“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力量,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基地建设的重点行业。云南矿业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已形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的完整生产体系,现有各种冶
12、金矿业企业 6500 多家,从业人员近 40 万人,实现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40,名列全省第一。目前,根据云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做强冶金等十个重点行业,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等八大基地的目标,正在加快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世界级锡工业及深加工基地、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工业基地。因此,随着云南乃至西部冶金矿业行业的加速发展,在冶金、地质、采矿、选矿、测4绘、电气、环境、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社会培训、职业鉴定等方面的社会服务需求十分巨大,上述相关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十分紧缺的人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冶金为特色、
13、有色为重点” 高职院校,面对云南、西部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冶金矿业行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利用处于云铜、云锡、云南冶金等国有大型矿业集团云集的省会城市昆明,处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广西、贵州等矿产资源开发重点省区中心,以及处于云南冶金矿业企业走向东南亚、南亚的战略前沿的地缘优势,并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加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加大对冶金矿业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力度,不仅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云南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二、加快云南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云南作为西部省份,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
14、速,高职院校已达到 36 所,在校生规模已接近 12.66 万人,但在结构、质量和规模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此,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云发200518 号)提出到“十一五”末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的发展目标;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培养要达到 33 万人,创建一批高起点、多功能、特色鲜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云南省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以精品课程、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示范院校。要实现
15、上述目标,迫切需要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树立发展、改革和管理的标杆,以带动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持续健康地发展。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以冶金为特色、以有色为重点”的行业特征明显、专业覆盖面较广、整体办学条件较好和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云南省在政策、资金上始终给予该校大力支持。该校 2005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并获得 600 万元的试点启动专项资金支持,肩负着引领和带动云南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5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以在更新更高的平台上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巩固学校的
16、建设成果,增进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探索适合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云南高职教育战略布局的整体优化和健康发展,为西部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借鉴。因此本项目不仅是云南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三、云南高职教育走向东盟的迫切需要随着云南冶金行业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日益紧密,东盟各国的中资冶金矿业企业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2006 年我省颁发了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 ”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国
17、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扶持和建设 10 个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把云南建设成为在东盟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抓住云南冶金行业实施省委省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有利时机,依托云南冶金集团、云南铜业集团、云南锡业集团、云南众韬集团和十四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等企业在越、老、缅、泰、印尼等东盟成员国投资开发项目,以推动毕业生国外就业、培训中方外籍员工为切入点,适时加大了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力度。学校开办了应用越南语专业,成立了应用越南语教研室并被确定为云南省政府支持建设的小语种公外教研室。学校于 2007 年秋季招收了首批越南
18、、老挝留学生,并已有 138 名毕业生赴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业。在国家汉办的经费支持下已经连续派出 20 位教师到老挝支教。学校还与越南三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2007 年学校与泰国伟成发集团签订了为其在建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每年培养 600800 名泰籍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合作协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可以进一步深化学校国际化办学合作,不仅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自身的需要,也是云南高职教育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 ”战略,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迫切需要。6四、学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56 年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职
19、业教育的发展道路。1999 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该校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探索了依托行业,联手企业,大力培养“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冶金矿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了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与云南矿业支柱产业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云南省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加大了专业改革力度,丰富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使毕业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诚信品质和创新意识均得到一定提升。 “十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到近万人,办学实力、社会服务、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加快改革步伐,持续健康发展,除学校自身要苦练内功外,还需要各个层面加大投入,给予积极支持和政策保障,为学校发展搭建平台。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将为该校教学观念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示范性院校建设,将为该校解决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如果能在该校发展的关键时期获得支持,必将大大增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