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ppt
《第三讲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ppt(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讲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73页 第三讲第三讲 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 第一节第一节 疼痛产生的原理疼痛产生的原理 第三节第三节 针刺镇痛的原理针刺镇痛的原理 第二节第二节 痛觉的内源性调制原理痛觉的内源性调制原理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73页第三讲第三讲 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 疼痛疼痛(painpain)作为一个生理学概念,是)作为一个生理学概念,是指由体外指由体外或体内的伤害性或潜在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痛或体内的伤害性或潜在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痛觉感知和痛反应,后者包括躯体运动反应、自主觉感知和痛反应,后者包括躯体运动反应、自主神经
2、反应和情绪反应等神经反应和情绪反应等。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作为一个报警信号,使机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作为一个报警信号,使机体感觉到自身处境危险,以便迅速作出防御反应。因此,体感觉到自身处境危险,以便迅速作出防御反应。因此,痛觉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机制痛觉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机制。疼痛作为许。疼痛作为许多疾患的显著症状,往往是患者的主要主诉,成多疾患的显著症状,往往是患者的主要主诉,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疼痛的性通过对疼痛的性质、部位、特点等的鉴别诊断,可望作出疾病的最后诊质、部位、特点等的鉴别诊断,可望作出疾病的最后诊断断。现在学习的是
3、第3页,共73页而且剧烈疼痛往往可能造成对机体的严重损害,而且剧烈疼痛往往可能造成对机体的严重损害,如发生痛休克等。因而如发生痛休克等。因而研究疼痛的产生机制,开研究疼痛的产生机制,开发快捷有效的镇痛药物和发快捷有效的镇痛药物和针灸手段等,是医学的主针灸手段等,是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要研究课题。第一节第一节 疼痛产生的原理疼痛产生的原理 疼痛的产生,从痛觉感知到痛反应都是非常疼痛的产生,从痛觉感知到痛反应都是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不可否认疼痛与心理过程的密复杂的生理过程。不可否认疼痛与心理过程的密切关系,但其生理学机制是疼痛产生的生理基础。切关系,但其生理学机制是疼痛产生的生理基础。近年来已经确
4、认近年来已经确认痛觉(痛觉(pain sensation)与其他)与其他感觉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具有明确特征的感觉类型,感觉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具有明确特征的感觉类型,具有独立的感受器及与之相连的传入神经和中枢传导具有独立的感受器及与之相连的传入神经和中枢传导通路,有独特的中枢整合机制通路,有独特的中枢整合机制。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73页总起来说疼痛的产生具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两部分。总起来说疼痛的产生具有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两部分。一、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机制一、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与传入机制 (一)伤害性刺激和伤害性感受器(一)伤害性刺激和伤害性感受器 1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 伤害性刺激伤害
5、性刺激(noxious stimulus)是指是指对机体组织产生损伤的刺激对机体组织产生损伤的刺激。已知引起痛觉不需要。已知引起痛觉不需要特异性的适宜刺激,任何刺激(包括机械的、温度的、化特异性的适宜刺激,任何刺激(包括机械的、温度的、化学的或多种能量形式的体、内外刺激因子)只要达到足够学的或多种能量形式的体、内外刺激因子)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即有可能或已经造成组织损伤时,都可成为引起的强度,即有可能或已经造成组织损伤时,都可成为引起痛觉的致痛刺激。痛觉的致痛刺激。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73页 2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是指)是指对伤害性刺激产
6、生反应的感受器,在形态学上是无对伤害性刺激产生反应的感受器,在形态学上是无特化的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内脏器官。根据传入纤维的直径,又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由根据传入纤维的直径,又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由A传入纤维传导的传入纤维传导的 “A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和由和由C类纤维传类纤维传导的导的“C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根据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根据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性质,将这两类感受器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仅性质,将这两类感受器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仅对对高阈值机械刺激产生反应的高阈值机械刺激产生反应的“A机械伤害性感
7、受器机械伤害性感受器”和和对伤害性机械刺激与热刺激产生反应的对伤害性机械刺激与热刺激产生反应的“A多觉伤多觉伤害性感受器害性感受器”;C伤害性感受器也相应分成伤害性感受器也相应分成“C机械机械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和和“C多觉伤害性感受器多觉伤害性感受器”(表(表17l)。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7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73页 (二)外周痛觉信号的产生机制(二)外周痛觉信号的产生机制 伤害性刺激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其兴奋,这一换能伤害性刺激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使其兴奋,这一换能作用目前尚未在感受器水平明确阐明其具体过程。但大作用目前尚未在感受器水平明确阐明其具体过程。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
8、表明,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伤害性刺激造成组各种伤害性刺激造成组织损伤,损伤组织局部释放或合成一些致痛的化学物质织损伤,损伤组织局部释放或合成一些致痛的化学物质:如如 H H+、K K+5 5HTHT、组织胺、缓激肽、组织胺、缓激肽、P P物质、物质、前列腺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素、白三烯、血栓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表(表17-2),致致痛痛物质物质(algeesic substances)达到一定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或兴奋伤害性感受器使其去极化,或使感受器时,或兴奋伤害性感受器使其去极化,或使感受器致敏致敏,后者可能成为临床,后者可能成为临床痛觉过敏痛觉过敏(h
9、yperalgesia)的生)的生理学基础。可见,理学基础。可见,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游离神经末梢实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游离神经末梢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感受器际上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7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73页 致痛物质激活和致敏伤害性感受器的途径有二致痛物质激活和致敏伤害性感受器的途径有二:直接作用直接作用。伤害性刺激引起细胞损伤导致。伤害性刺激引起细胞损伤导致 K+、组胺、组胺、5HT等释放,及缓激肽、前列腺素合成,当这些物等释放,及缓激肽、前列腺素合成,当这些物质达一定浓度时可质达一定浓度时可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直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如(如 K+),),或或增加伤害性感受器
10、增加伤害性感受器(如前列腺素)对(如前列腺素)对K+和缓激肽的和缓激肽的敏敏感性感性。继发作用继发作用。伤害性感受器释放伤害性感受器释放P物质,物质,P物质物质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血小板释放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血小板释放5HT,进而,进而通过组胺和通过组胺和5HT使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和敏感化,引起使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和敏感化,引起疼痛和痛觉过敏(图疼痛和痛觉过敏(图171)。伤害性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伤害性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由A和和C纤纤维传向中枢,形成痛觉维传向中枢,形成痛觉。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7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73页但在人体的但在人体的A和和C纤维记录
11、的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纤维记录的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一个感受器的单一冲动,乃至低频发放,并不引起痛一个感受器的单一冲动,乃至低频发放,并不引起痛觉。觉。只有同时激活许多只有同时激活许多A和和C伤害性感受器才能产伤害性感受器才能产生痛觉生痛觉。人体刺激。人体刺激-感觉曲线和单个感觉曲线和单个C多觉伤害性多觉伤害性感受器的刺激一反应曲线的关系表明,感受器的刺激一反应曲线的关系表明,伤害性感受伤害性感受器冲动发放水平达器冲动发放水平达0.4次次/秒时达到痛阈,达秒时达到痛阈,达1.5次次/秒冲秒冲动发放水平时,便产生持久的疼痛。动发放水平时,便产生持久的疼痛。二、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整合二、痛觉信息
12、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从外周传入的伤害性信号,在脊髓受到来自从外周传入的伤害性信号,在脊髓受到来自外周的其他感觉传入、脊髓本身的中间神经元活外周的其他感觉传入、脊髓本身的中间神经元活动,以及高位中枢下行调制的影响。动,以及高位中枢下行调制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73页 ()脊髓背角痛觉初级中枢()脊髓背角痛觉初级中枢 脊髓脊髓是痛觉信号进入中枢后的是痛觉信号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第一级整合中枢,伤,伤害性感受器传人末梢与脊髓背角浅层细胞发生联系。害性感受器传人末梢与脊髓背角浅层细胞发生联系。根据细胞构造的不同,根据细胞构造的不同,Rexed将脊髓灰质分成将脊髓灰质分成10层,其层,其中
13、中IVI层相当于背角。层相当于背角。A和和C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纤维由背根进人背角,由背根进人背角,皮肤传入的皮肤传入的A纤维终止在纤维终止在I、V层,层,C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纤维终止在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纤维终止在层层。此外,一部分。此外,一部分伤害性传入是由腹根伤害性传入是由腹根C纤维终止在背根浅层。纤维终止在背根浅层。1I层(边缘层)层(边缘层)I层细胞可能是外周伤害性层细胞可能是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传入(感受器传入(主要是主要是A纤维纤维)在脊髓中的接替细胞,)在脊髓中的接替细胞,I层边缘细胞的轴突投射到脑干和丘脑层边缘细胞的轴突投射到脑干和丘脑。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73
14、页 2 2层(胶质层)层(胶质层)层汇集了来自外周的层汇集了来自外周的C C纤维纤维传入、从脑干下行的神经末梢、从背角深层大细胞伸出的传入、从脑干下行的神经末梢、从背角深层大细胞伸出的树突以及不少中间神经元。树突以及不少中间神经元。o o 层中的柄细胞多数为兴层中的柄细胞多数为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奋性中间神经元,i i 层中的小岛细胞多数为抑制性层中的小岛细胞多数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层细胞只被层细胞只被C C类传入纤维所激活类传入纤维所激活。3 3层层 其其投射神经元是背角中最大的。绝大多投射神经元是背角中最大的。绝大多数为多觉会聚性神经元数为多觉会聚性神经元。因其对不同性质的刺激,
15、以及。因其对不同性质的刺激,以及相当广泛的刺激强度的变化均能起反应,故又称相当广泛的刺激强度的变化均能起反应,故又称广动广动力范围神经元力范围神经元。它对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刺激均起反。它对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刺激均起反应,故应,故又称非特异伤害感受神经元又称非特异伤害感受神经元。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73页 (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 脊髓背角有两类传递伤害性信息的投射神经元脊髓背角有两类传递伤害性信息的投射神经元。一类是仅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一类是仅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特异性伤害感受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神经元;另一类是对伤害和非伤害性刺激均起;另一类
16、是对伤害和非伤害性刺激均起反应的反应的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1 1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 主要主要分布在分布在1 1层层,少数少数分布在分布在第第层层。能选择性地被能选择性地被A和和 C传传入所激活入所激活,接受来自,接受来自皮肤和内脏皮肤和内脏的传入会聚;由此的传入会聚;由此发出的投射神经纤维发出的投射神经纤维经脊髓丘脑束到丘脑的腹后经脊髓丘脑束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外侧核。这类神经元在。这类神经元在痛觉的空间定位和分辨感觉痛觉的空间定位和分辨感觉的性质中起主导作用的性质中起主导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73页 2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非特异性伤害感
17、受神经元 占背角神经元的占背角神经元的 50 70。大多数分布在大多数分布在 V层层。投射神经元主要投射神经元主要经脊经脊髓丘脑束到丘脑的髓板内核群髓丘脑束到丘脑的髓板内核群,也可经,也可经脊髓网状束和脊髓网状束和脊髓中脑束等投射到低位脑干网状结构,其定位能脊髓中脑束等投射到低位脑干网状结构,其定位能力较弱力较弱。由于其联系广泛,具有明显的时间总和和空间。由于其联系广泛,具有明显的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能力。这类神经元总和能力。这类神经元在痛强度分辨中起重要作用在痛强度分辨中起重要作用。(三)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的递质与受体(三)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的递质与受体 已经发现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元中存在十几
18、种已经发现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元中存在十几种生物活性物质,但生物活性物质,但只有谷氨酸和只有谷氨酸和P物质比较符合作为物质比较符合作为伤害性信息传递信使的条件伤害性信息传递信使的条件: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73页1P物质物质 脊髓脊髓P物质含量较高物质含量较高,且有选择性分布,且有选择性分布,强电流刺激离体背根神经能引起强电流刺激离体背根神经能引起P物质释放。物质释放。P物质物质可诱发背角神经元持续发放冲动,并易化痛敏神可诱发背角神经元持续发放冲动,并易化痛敏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经元的伤害性反应。P物质及其受体丰富地分布在脊物质及其受体丰富地分布在脊髓背角髓背角I、层。层。2谷氨酸谷氨酸 谷氨酸
19、在痛觉过敏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谷氨酸在痛觉过敏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NMDA受体和非受体和非NMDA受体激动剂受体激动剂 (如海(如海人藻酸和人藻酸和AMPA)对背角痛敏神经元有易化作用。)对背角痛敏神经元有易化作用。伤伤害性刺激、害性刺激、P物质都可明显增加谷氨酸在脊髓释放物质都可明显增加谷氨酸在脊髓释放。总之,脊髓背角至少有两个传递痛觉信息的递质系统,总之,脊髓背角至少有两个传递痛觉信息的递质系统,一是一是短时程反应的兴奋性氨基酸系统短时程反应的兴奋性氨基酸系统,由由NMDA受体介受体介导导;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73页另一个是另一个是由由P物质与兴奋性氨基酸共存的长时程反应
20、系统物质与兴奋性氨基酸共存的长时程反应系统,由由NK1 受体和受体和 NMDA 受体共同介导。受体共同介导。通过这两个系通过这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触发和传导不同性质、不同时程的统的相互作用,触发和传导不同性质、不同时程的疼痛疼痛。(四)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四)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 分布在脊髓背角的投射神经元,一方面接受外周分布在脊髓背角的投射神经元,一方面接受外周伤害性传入冲动;一方面经不同的脊髓上行传导束,伤害性传入冲动;一方面经不同的脊髓上行传导束,将外周伤害性信息传达到脑的高级中枢将外周伤害性信息传达到脑的高级中枢。脊髓上行传。脊髓上行传导束包括脊丘束(导束包括脊丘束(STT)、脊网束
21、()、脊网束(SRT)、脊)、脊-中脑中脑束(束(SMT)、脊颈丘束()、脊颈丘束(SCT)和脊柱突触后纤维)和脊柱突触后纤维(PSDC),),其中其中STT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73页应指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束,也携带其应指出,传导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束,也携带其他感觉信息,根据其走行、投射等特点可分为他感觉信息,根据其走行、投射等特点可分为两个两个传导系统传导系统。1外侧传导系统外侧传导系统 包括新脊丘束(由脊髓投射包括新脊丘束(由脊髓投射到丘脑腹后外侧核)、到丘脑腹后外侧核)、SCT和和PSDC。该系统传导该系统传导束经丘脑换元,沿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至大脑
22、皮束经丘脑换元,沿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层特定感觉区。这些传导束的共同。这些传导束的共同特点特点是换元少,是换元少,传导快,为一定位投射的传导系统,对躯体疼痛具有传导快,为一定位投射的传导系统,对躯体疼痛具有较明确的空间和时间编码功能。其中较明确的空间和时间编码功能。其中新脊丘束对伤害新脊丘束对伤害性刺激敏感度和分辨度高;性刺激敏感度和分辨度高;SCT对伤害性机械和温对伤害性机械和温度刺激发生反应;度刺激发生反应;PSDC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可产生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可产生高频放电高频放电。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73页 2.内侧传导系统内侧传导系统 包括旧脊丘束(由脊髓投射到髓包括旧
23、脊丘束(由脊髓投射到髓板内侧核)、板内侧核)、SRT和脊髓固有束统称为旁中央上行系统。和脊髓固有束统称为旁中央上行系统。该系统传导束传至丘脑以前经短纤维多突触交换,在该系统传导束传至丘脑以前经短纤维多突触交换,在丘脑换元后,沿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至边缘系统和丘脑换元后,沿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至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大脑皮层广泛区域。该系统的共同。该系统的共同特点特点是中间换元多,是中间换元多,传导缓慢,定位不明确,传导缓慢,定位不明确,对伤害性机械和温度刺激均起反对伤害性机械和温度刺激均起反应,并可伴随以痛反应应,并可伴随以痛反应。内、外侧传导系统之间有突触联系。因而二者之间存内、外侧传导
24、系统之间有突触联系。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外侧传导系统对内侧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外侧传导系统对内侧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内侧传导系统对外侧传导系统有代偿作用内侧传导系统对外侧传导系统有代偿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73页 三、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三、痛觉信息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伤害性感受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脑干网状结构是伤害性感受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控制着感觉驱动,而且同躯体和内脏运部分,它不仅控制着感觉驱动,而且同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动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1低位脑干低位脑干 延髓、脑桥网状结构具
25、有特异性延髓、脑桥网状结构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核。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核神经元对皮肤和内脏传入的各种伤害性刺激均有反应。神经元对皮肤和内脏传入的各种伤害性刺激均有反应。延髓网状结构向上联系觉醒系统,下连脊髓,故延髓网状结构向上联系觉醒系统,下连脊髓,故其功其功能可能与疼痛时的觉醒状态和防御反应有关能可能与疼痛时的觉醒状态和防御反应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73页 2中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 60神经元可被皮肤和内脏神经元可被皮肤和内脏的伤害性刺激所激活的伤害性刺激所激活,也可被电刺激时的也可被电刺激时的A和和C纤维传纤维传入所兴奋,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疼痛 针刺 镇痛 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