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研究_石胜.doc





《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研究_石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研究_石胜.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 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研究 石 胜 摘 要 : 凉山彝族是我国西部众多少数民族之一 , 它所具有的文化灿烂久远 。 由于历史原因 , 直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前 , 彝族在政治 、 经济方面还处于发展缓慢阶段 , 同样历史因素也制约着民 间舞蹈文化发展 , 随着该民族解放和人民自主意识的增强 , 一方面舞蹈文化事业在本土民间舞创作以 及艺术创作上都表现出强烈生命力 , 呈现出蓬勃生机 , 出现百花争艳局面 ; 另一方面彝族民间舞蹈无 论是从区域性民间推广还是专业编导们创作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段 、 舞蹈构思 、 主题选择上 , 都大大拓展了彝族民间舞
2、蹈的内涵 。 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为 切入点 , 探讨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凉山彝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演变历程 。 关键词 : 凉 山彝族 ; 民间舞 ; 时代性 基 金 : 本文为四川彝族研究中心 “ 四川凉山彝族民间舞蹈时代性 ”( 2010) 的研究成果 , 项目编 号 : YZWH1029。 四川 天 府 之 国 西 南 部 , 有 一 块 别 具 特 色 的 区 域 凉 山 , 汉语或 许意喻 “ 凉爽的 山 ”。 在彝族 语 言 诺苏方 言中称凉 山为 “ 诺 苏木地 ” ,或是 “ 宁 木 ” , 意思为诺苏的家乡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是中国最大的 彝族聚居区 , 彝族这
3、个古老的民族 就生活在这块神奇 的 土地上 , 世世代 代繁衍 生息 , 过 着简朴 而又宁 静 的生活 。 彝族历来酷爱歌舞 ,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 : 开 天辟地建人村 , 老祖公打歌像鸟飞 , 岩羊路上弹弦子 , 茅草尖山吹芦笙 , 铁脚板板生得硬 , 翻过九十九座山 , 还要跳歌到天明 。” 由此可见彝族人民对歌舞的喜爱 。 彝 族的发 展经历 了一个 漫长过 程 , 在本民 族发展 中 彝 族人民 创造了 光辉灿 烂的文 化 , 这种文 化主要 包 含 两方面 : 一是物质文化 , 另一方面则是 精神文化 。 彝 族民族 民间舞 蹈属于 精神文 化的范 畴 , 伴随着 凉 山 彝族悠
4、悠漫长 发展之 路 。 通过彝 族民族 民间舞 蹈 不 同时期 所表现 出的内涵 与外延 我们可 以窥见凉 山 彝 族的发 展变化 。 同样不 同历史阶 段的彝 族也会 对 本 民族的 民间舞 蹈产生 深远的 影响 。 一个 时代造 就 一 个时代 的文化 , 每一种 文化都或 多或少 的体现 出 时 代的影 子 , 从文 化中可 以探寻 到历史 的足 迹 , 民 间 舞蹈文 化也不 例外 , 纵 观凉山彝 族民间 舞蹈的 发 展 历程 , 不 难看出 每一个 作品的背 后都有 历史的 积 淀 与支撑 , 都深刻 的折射 出时代 的印 记 。 今天的 凉 山 彝族民 间舞蹈 , 以浓郁 的风格
5、性 和舞蹈 语汇的 多 样性 , 在众多民间舞蹈文化中散发着奇异的光彩 。 一 、 彝 族传 统民 间舞 蹈的 多样 性原 生态 时 期 1949 年 前 唐代以 前 , 在今 四川凉 山就居 住许多 彝族先 民 部 落 , 位 于 今 凉山 彝 族 自 治 州 北部 , 民 主改 革 以 前 , 凉 山还是 奴隶社 会 。 由于 大多数 的人们 还处于 生存与 温饱的 基线上 , 没有过 多的精 力从事 艺术工 作 , 因 此没有 专门从 事民间舞 蹈 创作 的人 , 这期间 的舞蹈 主要以 传统舞 蹈为主 。 彝族传 统舞蹈 主要有 以下几 种类型 : 一是 用于祭祀 仙灵以 及亡灵 的祭
6、祀 性 舞蹈 。 最 具 代 表性 的 就 是 苏 尼且 ,该 舞蹈 表 现的是 巫师撵 鬼 、 捉 鬼 、 招魂 以及断 口角等 一系列 巫术 活 动 , 是 在驱 鬼 招魂 时 候所 跳 的祭 祀 性 舞蹈 , 这种舞 蹈类型 占据着 传统舞蹈 的大半 壁江山 。 第二 种主要 是节日 舞蹈 。 该种类的 舞蹈一 般是在 本民族 传统节 日才会 跳 , 比 如 “ 都 火 ” 节 , 又 名 “ 火 把节 ”, 是彝族 传统的 重大节日 。 勤劳 善良的 彝族人通 过在 火 把节 跳 起 舞 蹈 来 释放 自 己 的 激 情 , 表 达个 人 情 绪 , 获 得欢愉 。 第三种 传统舞 蹈
7、为婚 事期间所 跳的 舞蹈 , 名叫婚 事舞蹈 。 该舞蹈 主要以 叙述为主 , 主 要表现 男女之 间从相知 相爱到 最后举 行婚礼仪 式的 过程 。 在传统 习俗中有 这样一 种说法 , 由于男 尊女 卑的观 念 , 青 年男女不 可以同 时在一 起跳舞 , 今天 凉山许 多地区 , 这样的 习俗仍 然存在 , 但是从 传统 的婚事 舞蹈来 看这种说 法并不 是绝对 的 。 第四 种为 游戏舞 蹈 。 在 游戏中可 以模拟 人们劳 动的场景 , 在 游戏的 同时包 含有舞蹈 的元素 , 使游 戏既具有 娱乐 性又体 现出观 赏性 。 第 五种为 丧事舞 蹈 。 最具 代表 性的 舞蹈 就
8、是 碟 维 兹 , 该舞 蹈 主要 是在 丧事 过 程中为 前来吊 唁的宾客 所跳的 舞蹈 。 而歌舞 瓦孜 嘿 则 是为逝 者所跳 , 具有引 领逝者 返回故土 , 保 佑全家 吉祥安 康之意 。 126 音 舞 风 尚 二 、 原 创 性 彝 族 风 格 舞 蹈 的 萌 芽 期 1949 至 1978 年 1950 年 4 月 凉 山 全境 解 放 , 从 此 凉 山 的 历 史 揭 开了崭 新的一页 , 凉山 彝族民 间舞蹈迎 来了第 一个 春天 。 彝族获得 前所未 有的动 力并展示 着较强 的民 族生命 力 , 人们 从过去 劳苦的 生活中解 脱出来 , 当 家作主 人 , 人权 获
9、得极 大自由 。 这期间 的民间 舞蹈 主要有 两方面 : 一方面 是对传 统的舞蹈 进行收 集与 整理 , 使其更加 富有生 命力 。 通过文艺 工作者 的收 集与整 理不难发 现传统 的舞蹈 的局限性 , 比起 其它 民族民 间舞蹈的 种类繁 多 , 凉山 彝族的 舞蹈种 类就 显得单薄 许多 。 不仅如 此 , 从舞 蹈动作 的挖掘 与形 态的构成 方面也 显得比 较单一 。 虽然这 些看似 简单 的动作包 含着彝 族丰富 的民族底 蕴 , 但 很难从 舞蹈 种类与观 赏性方 面有所 突破 。 另 一方面 为了改 变传 统舞蹈单 一 、 简 单等程 式化模式 , 增加 舞蹈种 类以 及观
10、赏性 , 大量 的文艺 工作者在 传统舞 蹈的基 础上 进行 “ 守 ” 与 “ 破 ”, 在守 住 传 统舞 蹈 根 基不 变 的 基础上 , 对舞 蹈进 行了大 胆的 “ 破 ” 创 , 一大批 优 秀的原创 性舞蹈 作品凸 显出来 , 这些作 品既有 本民 族的文化 内涵又 具有较 强的时代 性 , 由 此呈现 出了 “ 存 续 ” 和 “ 变异 ” 并 置的 舞 蹈文 化 景观 , 极 大 的 丰富了彝 族民间 舞蹈文 化 。 ( 一 ) 快乐的 啰 嗦 自 由之舞 四 川编 导 冷茂 弘 的舞 蹈 “ 快 乐 的 啰 嗦 ”, 首 演 于 1959 年 , 表 现经 历了苦 难的 凉
11、山人 民在 民主 改革 后翻身 获得解放 的喜悦 心情 , 共同奔向 幸福的 社会 主义康 庄大道 。 由于凉 山彝族 的历史特 殊性 , 人们 长期经 受着各种 奴役与 压迫 , 对现在痛 苦生活 给予 隐忍 , 对未来不 抱任何 希望 , 因此 , 过 去的艺 术形 式中大 多以悲情 情绪为 主 , 而 凉山解放 后 , 人 们翻 身做 了 主 人 , 内 心 充 满 了 激 动之 情 。 该 作 品 创 作 者主要 以彝 族传统 祭祀舞 蹈 “ 瓦子 嘿 ” 为 元素 , 同 时吸 收了 彝族其 他舞 蹈中 的 “ 大字 步 ”“ 拐腿 ”“ 荡 裙 ”“ 前 摆脚 ” 等动 作 , 通
12、 过快 速 甩 手与 脚 下快 节 奏的 运用 来表 达彝 族 人民 翻身 作主 人的 激动 心 情 。 “ 快 乐的 啰 嗦 ” 具有 浓 郁的 生活 气 息 、 鲜明 的民 族 风俗 特色 和 强烈 的时 代感 , 舞 蹈动 作 活泼 、 轻 快 、 热情洋 溢 , 富有 青春活 力 , 有 较强的艺 术感染 力 。 ( 二 ) 凉山巨 变 时代 之舞 随着凉 山第一 个舞蹈 春天的 来临 , 我们就 不得 不提 到舞 剧 凉山 巨 变 , 这是 一 部反 映我 国四 川 凉山地 区彝族奴 隶打破 奴隶制 度枷锁 , 走上社 会主 义康庄 大道的伟 大变革 舞剧 。 凉山巨变 的主体 线索
13、 通过描 写彝族木 基一家 人的种 种遭遇 , 通过艺 术的 手法 , 高度提炼 加工 , 表达出 在中国共 产党的 领导 下木 基 一 家 所 发 生的 一 系 列 巨 大的 变 化 ; 另 一 方 面 , 凉 山巨变给 我们呈 现了与 以往不一 样的艺 术形 式 , 通 过运用凉 山彝族 的民间 舞蹈语汇 对作品 进行 演绎 。 凉 山巨 变 在 运用 本民 族 的舞 蹈语 汇来 反 映本民 族的革命 内容上 做出了 较大的表 率 , 不 仅具 有现实 的政治意 义 , 而 且也是 少数民族 艺术发 展史 上的创 举 。 该舞 剧舞蹈 语汇以 大凉山地 区彝族 舞蹈 为 基 础 , 同 时
14、 借用 了 其 它 彝 族 地区 的 舞 蹈 语 汇加 以 贯穿 , 用 跳脚 ”“ 披毡 ”“ 打 跳 ”“ 烟 盒 ”“ 乐作 ” 等民 间舞蹈 素材 , 表现出不 同的生 活环境 与人物之 间的 性格 , 让整部 舞剧中的 人物在 舞蹈语 汇的使用 上具 有典型 性 , 符 合剧中人 物个性 。 ( 三 ) 披 毡献给毛 主席 崇 敬之舞 该 作品为 十人女 子群舞 , 给观众 印象深 刻的为 舞台 上披毡 道具的 运用 。 十 位彝族 姑娘在 一面大大 的披 毡前缝 来缝去 , 把心中 对毛主 席的深 切厚爱与 崇敬 之情 , 通过一 针一线缝 进披毡 中 , 表 现了新中 国成 立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彝族 民间舞蹈 时代性 研究 石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