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doc
《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doc(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 MA000001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ISSUE 3.3MA0000 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Issue 3.3插图目录目录课程说明1课程介绍1课程目标1相关资料1第1章 GSM发展简史2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2.1 多址技术32.1.1 频分多址32.1.2 时分多址42.1.3 码分多址42.2 功率控制52.3 蜂窝技术52.3.1 频率复用的概念52.3.2 频率复用方案62.3.3 频率复用距离6第3章 GSM系统结构与相关接口83.1 GSM系统结构83.1.1 系统的基本特点83.1.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83.2 接口和协议143.2.1 主要接口143.2.2 网路子系
2、统内部接口153.2.3 GSM系统与其它公用电信网的接口173.2.4 各接口协议173.3 GSM系统主要参数20第4章 移动区域定义与识别号224.1 区域定义224.1.1 服务区224.1.2 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234.1.3 MSC区234.1.4 位置区234.1.5 基站区234.1.6 小区234.2 移动识别号234.2.1 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234.2.2 TMSI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244.2.3 LMSI (Local
3、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254.2.4 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nternational ISDN/PSTN number):254.2.5 MSC-Number(MSC号码)/VLR-Number(VLR号码)264.2.6 Roaming-Number(漫游号码)与Handover-Number(切换号码)264.2.7 HLR-Number(HLR 号码)274.2.8 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位置区)274.2.9 CGI(Cell Global Identification-全球小区
4、识别)284.2.10 RSZI (Regional Subscription Zone Identity)284.2.11 BSIC(基站识别色码)284.2.12 IMEI(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29第5章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与系统消息305.1 无线接口305.1.1 语音编码305.1.2 信道编码315.1.3 交织315.1.4 调制技术335.1.5 跳频345.1.6 时序调整355.2 帧和信道355.2.1 基本术语简介355.2.2 信道类型和组合395.3 系统消息435.3.1 系统消息的作用435.3.2 系统消息包含种类及内容44第6章 系统管理功能介绍476.1
5、 GSM系统的安全性管理476.2 GSM系统移动性管理496.2.1 漫游管理496.2.2 切换管理49第7章 GSM移动通信网527.1 网络结构527.1.1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网络结构527.1.2 省内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结构547.1.3 全国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结构557.2 移动信令网结构56总结58练习题59习题答案6268插图目录图2-1 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3图2-2 D/R比6图2-3 N小区复用模式7图3-1 GSM系统结构9图3-2 移动台的功能结构10图3-3 一种典型的BSS组成方式11图3-4 GSM系统的主要接口15图3-5 网路子系统内部
6、接口示意图16图3-6 系统主要接口的协议分层示意图18图3-7 A接口信令协议参考模型19图3-8 应用于GSM系统的7号信令协议层20图4-1 GSM区域定义22图4-2 IMSI的组成24图4-3 MSISDN的组成25图4-4 LAI的组成27图4-5 RSZI的组成28图4-6 BSIC的组成28图4-7 IMEI的组成29图5-1 语音在MS中的处理过程30图5-2 信道编码过程31图5-3 456比特交织32图5-4 三个语音帧32图5-5 突发脉冲的结构32图5-6 GSM系统调频示意图34图5-7 时间和频率中的隙缝37图5-8 帧、时隙和突法脉冲序列38图5-9 逻辑信道类
7、型42图5-10 广播和公共控制信道的复帧43图5-11 业务信道的复帧43图6-1 加密过程48图6-2 相同B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50图6-3 由相同MSC,不同B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50图6-4 由不同M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51图7-1 移动业务本地网由几个长途编号组成的示意图52图7-2 移动本地网组网图(MSC较少)53图7-3 移动本地网组网图(本地未建MSC)53图7-4 移动本地网组网图(大规模组网)54图7-5 省内数字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54图7-6 全国数字蜂窝PLMN的网络结构及其与PSTN连接的示意图55图7-7 大区,省市信令网的转接点结构56图6-2 相同
8、B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63图6-3 由相同MSC,不同B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63图6-4 由不同MSC控制小区间的切换64MA0000 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Issue 3.3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GSM有关的基础知识,诸如 :GSM发展简史、数字移动通信技术、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TDMA帧结构、GSM的区域定义及GSM识别号、无线接口的逻辑信道及系统消息、GSM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性管理以及GSM移动网络结构和信令网等。课程目标l 了解GSM发展简史l 了解数字移动基本技术l 熟悉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l 了解TDMA帧结构l 熟悉GSM的区域定义及识别号l 了解GS
9、M的逻辑信道及系统消息l 了解GSM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性管理l 了解GSM移动网络结构及信令网结构相关资料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杨留清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法 Michel Mouly等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陈德荣等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MA0000 GSM数字移动通信原理Issue 3.3第7章 GSM移动通信网第1章 GSM发展简史移动通信系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许多的优点,前景十分广阔。移动通信经历了由模拟通信向
10、数字化通信的发展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移动通信制式主要有泛欧的GSM,美国的ADC和日本的JDC(现改称PDC)。其中GSM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其发展历程如下:1982年,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设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即GSM,以开发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目标。1986年,在巴黎,对欧洲各国经大量研究和实验后所提出的八个建议系统进行现场试验。1987年,GSM成员国经现场测试和论证比较,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RPE-LTP)话音编码和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调制方式达成一致意见。1988年,十八个欧洲国家达成GSM谅解备忘录(MOU)。1989年,
11、GSM标准生效。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问世,网路开通运行。移动通信跨入第二代。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2.1 多址技术多址技术使众多的用户共用公共的通信线路。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三种接入方式。图2-1用模型表示了这三种方法简单的一个概念。图2-1 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FDMA是以不同的频率信道实现通信的,TDMA是以不同的时隙实现通信的,CDMA是以不同的代码序列实现通信的。2.1.1 频分多址频分,有时也称之为信道化,就是把整个可
12、分配的频谱划分成许多单个无线电信道(发射和接收载频对),每个信道可以传输一路话音或控制信息。在系统的控制下,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接入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个。模拟蜂窝系统是FDMA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数字蜂窝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采用FDMA,只是不会采用纯频分的方式,比如GSM系统就采用了FDMA。2.1.2 时分多址时分多址是在一个宽带的无线载波上,按时间(或称为时隙)划分为若干时分信道,每一用户占用一个时隙,只在这一指定的时隙内收(或发)信号,故称为时分多址。此多址方式在数字蜂窝系统中采用,GSM系统也采用了此种方式。TDMA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最简单的情况是单路载频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
13、传输一路猝发式信息。TDMA中关键部分为用户部分,每一个用户分配给一个时隙(在呼叫开始时分配),用户与基站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并对时隙进行计数。当自己的时隙到来时,手机就启动接收和解调电路,对基站发来的猝发式信息进行解码。同样,当用户要发送信息时,首先将信息进行缓存,等到自己时隙的到来。在时隙开始后,再将信息以加倍的速率发射出去,然后又开始积累下一次猝发式传输。TDMA的一个变形是在一个单频信道上进行发射和接收,称之为时分双工(TDD)。其最简单的结构就是利用两个时隙,一个发一个收。当手机发射时基站接收,基站发射时手机接收,交替进行。TDD具有TDMA结构的许多优点:猝发式传输、不需要天线的收发
14、共用装置等等。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单一载频上实现发射和接收,而不需要上行和下行两个载频,不需要频率切换,因而可以降低成本。TDD的主要缺点是满足不了大规模系统的容量要求。2.1.3 码分多址码分多址是一种利用扩频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的码序列实现的多址方式。它不像FDMA、TDMA那样把用户的信息从频率和时间上进行分离,它可在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也就是说,允许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其关键是信息在传输以前要进行特殊的编码,编码后的信息混合后不会丢失原来的信息。有多少个互为正交的码序列,就可以有多少个用户同时在一个载波上通信。每个发射机都有自己唯一的代码(伪随机码),同时接收机也知道要接收的
15、代码,用这个代码作为信号的滤波器,接收机就能从所有其他信号的背景中恢复成原来的信息码(这个过程称为解扩)。2.2 功率控制当手机在小区内移动时,它的发射功率需要进行变化。当它离基站较近时,需要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它用户的干扰,当它离基站较远时,就应该增加功率,克服增加了的路径衰耗。所有的GSM手机都可以以2dB为一等级来调整它们的发送功率,GSM900移动台的最大输出功率是8W(规范中最大允许功率是20W,但现在还没有20W的移动台存在)。DCS1800移动台的最大输出功率是1W。相应地,它的小区也要小一些。2.3 蜂窝技术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一大原因是发明了蜂窝技术。移动通信的一大限制是使用
16、频带比较有限,这就限制了系统的容量,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必须要在有限的频率范围尽可能大地扩大它的利用率,除了采用前面介绍过的多址技术等以外,还发明了蜂窝技术。那么什么是蜂窝技术呢?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一个叫基站的设备来提供无线服务范围的。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我们把基站的覆盖范围称之为蜂窝。采用大功率的基站主要是为了提供比较大的服务范围,但它的频率利用率较低,也就是说基站提供给用户的通信通道比较少,系统的容量也就大不起来,对于话务量不大的地方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我们也称之为大区制。采用小功率的基站主要是为了提供大容量的服务范围,同时它采用频率复用技术来提高频率利用率,在相同的服务区域内增
17、加了基站的数目,有限的频率得到多次使用,所以系统的容量比较大,这种方式称之为小区制或微小区制。下面我们简单介绍频率复用技术的原理。2.3.1 频率复用的概念在全双工工作方式中,一个无线电信道包含一对信道频率,每个方向都用一个频率作发射。在覆盖半径为R的地理区域C1内呼叫一个小区使用无线电信道F1,也可以在另一个相距D、覆盖半径也为R的小区内再次使用F1。频率复用是蜂窝移动无线电系统的核心概念。在频率复用系统中,处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小区)上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见图2-2),频率复用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效率。但是,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好,将产生严重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同信道干扰。这
18、种干扰是由于相同信道公共使用造成的,是在频率复用概念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图2-2 D/R比2.3.2 频率复用方案可以在时域与空间域内使用频率复用的概念。在时域内的频率复用是指在不同的时隙里占用相同的工作频率,叫做时分多路(TDM)。在空间域上的频率复用可分为两大类:(1) 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里配置相同的频率。例如在不同的城市中使用相同频率的AM或FM广播电台。(2) 在一个系统的作用区域内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这种方案用于蜂窝系统中。蜂窝式移动电话网通常是先由若干邻接的无线小区组成一个无线区群,再由若干个无线区群构成整个服务区。为了防止同频干扰,要求每个区群(即单位无线区群)中的小区,不得使用
19、相同频率,只有在不同的无线区群中,才可使用相同的频率。单位无线区群的构成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l 若干个单位无线区群彼此邻接组成蜂窝式服务区域l 邻接单位无线区群中的同频无线小区的中心间距相等。l 一个系统中有许多同信道的小区,整个频谱分配被划分为K个频率复用的模式,即单位无线区群中小区的个数,如图2-3所示,其中K=3、4、7,当然还有其它复用方式,如K=9、12等。2.3.3 频率复用距离允许同频率重复使用的最小距离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中心小区附近的同信道小区数,地理地形类别,每个小区基站的天线高度及发射功率。频率复用距离D由下式确定:其中,K是图2-3 中所示的频率复用模式。则:D=3.46
20、RK=4D=4.6RK=7如果所有小区基站发射相同的功率,则K增加,频率复用距离D也增加。增加了的频率复用距离将减小同信道干扰发生的可能。从理论上来说,K应该大些,然而,分配的信道总数是固定的。如果K太大,则K个小区中分配给每个小区的信道数将减少,如果随着K的增加而划分K个小区中的信道总数,则中继效率就会降低。同样道理,如果在同一地区将一组信道分配给两个不同的工作网络,系统频率效率也将降低。因此,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满足系统性能的条件下如何得到一个最小的K值。解决它必须估算同信道干扰,并选择最小的频率复用距离D以减小同信道干扰。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构成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个数K= i2 + ij
21、 + j2(i、j均为正整数,其中一个可为零,但不能两个同时为零),取 i = j = 1,可得到最小的K值为K=3(见图2-3)。图2-3 N小区复用模式第3章 GSM系统结构与相关接口3.1 GSM系统结构3.1.1 系统的基本特点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系统)是完全依据欧洲通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制定的GSM技术规范研制而成的,任何一家厂商提供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都必须符合GSM技术规范。GSM系统作为一种开放式结构和面向未来设计的系统具有下列主要特点:l GSM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并且可与各种公用通信网(PSTN、ISDN、PDN等)互连互通。各子系统之
22、间或各子系统与各种公用通信网之间都明确和详细定义了标准化接口规范,保证任何厂商提供的GSM系统或子系统能互连;l GSM系统能提供穿过国际边界的自动漫游功能,对于全部GSM移动用户都可进入GSM系统而与国别无关;l GSM系统除了可以开放话音业务,还可以开放各种承载业务、补充业务和与ISDN相关的业务;l GSM系统具有加密和鉴权功能,能确保用户保密和网络安全;l GSM系统具有灵活和方便的组网结构,频率重复利用率高,移动业务交换机的话务承载能力一般都很强,保证在话音和数据通信两个方面都能满足用户对大容量、高密度业务的要求;l GSM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覆盖区域内的通信质量高;l 用户终端设备(
23、手持机和车载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向更小型、轻巧和增强功能趋势发展。3.1.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GSM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3-1所示。由图可见,GSM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或功能实体组成。其中基站子系统(BSS)在移动台(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提供和管理传输通路,特别是包括了MS与GSM系统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无线接口管理。NSS必须管理通信业务,保证MS与相关的公用通信网或与其它MS之间建立通信,也就是说NSS不直接与MS互通,BSS也不直接与公用通信网互通。MS、BSS和NSS组成GSM系统的实体部分。操作支持系统(OSS)则提供运营部门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这些实际运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SM 数字 移动 通信 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