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06.doc
《农业经济学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06.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六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农业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本章主要讲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主要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没有土地这个自然物质条件作为前提,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任何
2、生产活动,换句话说,劳动必须同土地结合起来才能从事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最基本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它对农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农业生产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在工业(除采掘业外)生产中,土地作为基地或作业面积,仅起支持力和劳动操作空间的作用,用地面积相对较少。而在农业生产中,植物利用太阳能的多少,除了与植物本身的转化性能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栽培面积。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必须比其它生产部门占用更为广大得多的土地。农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面积。 2、土地具有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培育能力。在其它生产部门中,其生产过程和劳动成果,不取决土地的肥力
3、及土地的其他特征。而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则具有培育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能力。土地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果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地质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土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二、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具有一些显著? 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农业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数量有限。土地首先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的利用现状,改良已有的土地,但人
4、类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来。特别是农业土地资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非农用地不断增加,农业土地资源还会减少。而其它生产资料如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则不然,它们都是前人劳动的结果,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劳动不断地创造和增加。所以土地是一种特别珍贵的生产资料。土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类必须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决定了社会为解决农产品的产需矛盾,必须利用劣等地,而且农产品的价格必须要由劣等地生产条件下的农产品的价值来决定。 2、不可替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它生产资料不仅可以不断地增加、改进和更新,而且可以相互取代。如各种新式的农业机械可以代替旧式农具,化肥可以在某种程
5、度上代替农家肥料,等等。而土地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则是不能被替代的。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作为生产进行的场所和地点,而且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营养给源,农作物生长的好坏和农业生产成果的大小与土地肥力有密切的关系。土地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土地资源,保护好土地资源。 3、位置固定。这是说,任何一块土地的地理位置都是固定不变且不能移动的,土地的利用只能在其所处的特定空间里实现;而其它生产资料则不然,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可以根据需要来转移。土地的这一特点,使它总是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相联系,因而土地的利用就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有效地利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就
6、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土地所处的气候、地形、水利、土壤等条件,去安排生产部门和作物种类;还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努力改变不利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提高土地的培育力;还要求其它生产资料的改进,也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符合于当地的合理的耕作制度。 4、生产潜力无限。在农业生产中,其它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最后丧失其有效性能而报废。至于象种子、肥料、农药等则更是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后就全部消耗掉了。而土地则不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生产能力不仅不会被耗竭,而且可以不断地提高。土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
7、要永续地利用土地,就必须做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土地;土地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不仅是土地面积的函数,而且也是土地生产能力的函数,从而为开展农业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提供了客观基础。 三、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状况 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 1、农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我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农地资源总量也比较丰富。2006年我国农业用地为6.57亿公顷(657万平方公里,98.6亿亩)。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农地资源数量较少。人均耕地、林地、草场的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数的42%、14
8、%和45%,与美国相比则更是只有他们的14.5%、10%和29%。人均耕地中国为1.4亩,世界平均为3.75亩,美国为10.9亩,加拿大为25.9亩,俄罗斯为13.1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人均耕地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我国农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宜于耕作的土地均已被开垦利用,剩余的宜于耕作的荒地为数不多。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荒地资源中宜于开垦可耕地的大约只有5.3亿亩,其中开垦成本较低的只有2-3亿亩。其余的可垦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极多的障碍因素。因此,近期大量扩大耕地面积十分困难。 3、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且质量下降。我国山地多,平地少
9、,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比重大,可供于农林牧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超过70%,尤其是宜耕地资源比重低(大约13%)。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耕作层薄。天然草地多分布在干早、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产草量普遍较低。更严峻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质量下降。首先,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耕作层变薄。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16万km2扩大到现在的160万km2,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耕地上刮走了1cm厚的肥沃土壤。其次,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沙漠与沙漠化面积已达1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6%,而且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个中等县
10、的国土面积,土地沙化已危及1亿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土壤污染严重。工业“三废”、农药、化肥、作物病害污染耕地的情况相当严重。最后,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变坏。全国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0%的水平。 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间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从气候、生物、土壤、地形等条件综合考虑,我国大致上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东南部季风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5%,但集中了全国95%左右的农业人口,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的农业产值和87%的生物产量,是我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重要的畜牧
11、业地区。西北部内陆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却只有4%的人口和10%的耕地。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的25%,其人口和耕地的占有比例不足1%,农业生产条件更差,生产力水平更低。 第二节 农业集约经营 一、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及类型 在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利用有两种方式,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简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农用地面积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在这种经营方式中,物质资料的投入和科学技术不占重要地位,土地的数量和自然肥力对于农业增产特别重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用地面积
12、的扩大。集约经营则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根据投入土地的劳动形态,集约经营可分为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两种类型。投入较多活劳动的称为劳动集约,它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的投资总额中,活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的称为资金集约,它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的投资总额中,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一般而言,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是劳动集约,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集约经营则主要是资金集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劳动集约一般都会向资金集约过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金集约越来越不单纯表现为物化劳动量的追加,而是表现为新技术的密集使用。所以,人们把这种资金集约农业称之为技术密集型农业。 二、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的过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一个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土地的特点看,一方面,土地的数量有限,它不仅不能被创造,而且还不能被别的生产资料所取代。因此,要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光靠扩大农用地面积的潜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只要利用得当,土地不仅可以持续利用,而且其生产能力还可以不断提高。因此,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办法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潜
14、力是无限的。土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只有实行集约经营,才能保证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要。 第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总是表现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就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水平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看,尽管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方法不一,但农业都经历了一个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例如美国在1920年以前,其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1870年到1920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
15、了两倍,但单产增长无几(1870年是182斤,1920年也只有193斤)。1920年以后,耕地面积没有多大的增加,但由于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产量大幅度地增长。1950年到1985年美国粮食产量由3148亿斤增加到8180亿斤,单产从221斤提高到551斤,分别提高了1.6倍和1.5倍。又如日本人多地少,更加重视集约经营,二次大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水稻单产由1946年的395斤,提高到1985年的830斤,也提高了一倍多。再如我国,建国五十年来,耕地面积基本没有增加,由于集约经营水平的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作物高产的国家之一,在不到世界7%的耕地上养活了超过世界1/5的人口
16、。由此可见,实现农业集约经营是各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衡量 根据集约经营的概念,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所摊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数量,以及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资本集约是农业集约经营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在实践中往往用单位土地面积所摊得的某些重要生产资料数量作为衡量集约经营水平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所摊得的农业机械数量、农机动力数量、用电量、肥料数量等。除此之外,就是单位面积产量。 另外,复种指数、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优良作物(或牧畜)品种所占的比重等,也能从某一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集约经营的发展水平。 四、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 我
17、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国家,而且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不多,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特别强调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提高我国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主要途径是: 1、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武装农业;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如推广使用良种,提高肥料的质量和改进施肥方法,改进耕作方法与耕作制度等;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改善经营管理,讲究投资经济效果。事实上,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过程,也正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2、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复种面积是对土地增加投入并获得更多产出的一种
18、重要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可以做到二年三熟、一年二熟,或者更多。因此,因地制宜地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是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又一重要途径。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集约经营程度高的农业部门的比重。不同的农业部门的集约经营水平不同,提高集约经营程度高的农业部门的比重,就能提高整个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这条途径包括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渔密切结合,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指较长时间固定在农用土地上的投资,包括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良土壤、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修建
19、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它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差。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此,中央专门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央1号文件”)。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1、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见指出:要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
20、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 2、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意见指出:要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扩大大型灌
21、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 3、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意见指出:要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健全责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加强土壤改良。意见指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5、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
22、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在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加快推广应用。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6、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意见指出:要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重点流域、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06
限制150内